【秘籍】与一亿患者同病 我却靠自学治愈...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碳9学社 Author 冯 新
【留美学子】第2569期
8年国际视角精选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陈屹视线】教育·人文·名家文摘
【导语】
今天随着生活水平的富足,却越来越多原本身体健康的人患上糖尿病。
本期来自碳9学社的创始人、冯新先生的倾心分享.
一次不经意间的体检,竟然发现血糖严重超标,甚至发展到随时会发生昏厥的边缘,对于作者,他人生第一次住院,就进去21天。
本文最有价值的宝贵之处,正如作者所述"学习永生"的理念,他聆听医生的教导,而又不全信医生的所有指示,他以研究攻克一个项目的风范,让自己从认知粗浅的小白到透彻了解的几乎 半个“专家”。
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位学习型患者,真正给自己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治愈规划:
从如何认识自己曾经的生活习惯?
到如何改变习以为常的坏毛病?
最最重要的是,
如何在信与不全信专家的过程中
化险为夷?
治愈身体?
作者用亲身经历见证了何谓“比疾病更可怕的是无知”!
谨此感谢作者的友情分享,希望此文能给予更多的糖尿病患者,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
原文标题 《控糖记》
作者 冯新
没想到人生第一次住院就住了21天,从2017年1月30日上午10点住进北京大学医院住院部,强化治疗糖尿病,到2月20日上午10点离开,整整住了21天。
1月20日,我接受碳9学员戴启彬的建议,去309医院做了全面体检,24日中午拿到结果。当我拿到结果的时候看到第一行就吓了一跳,体检结果是按照对身体健康的危害程度从重到轻排序的。
第一行血糖,空腹:17.72mmol/L(正常范围3.9-6.1),餐后2小时:31.69mmol/L(正常范围3.9-7.8,后面为简略表达将省略单位),同时有严重的高脂血症,总胆固醇15.52(正常范围3.1-5.7),甘油三酯16(正常范围0.4-1.7)。
了解糖尿病的专业人士都清楚,这么高的血糖临床都罕见,随时可能发生昏厥。
之前的23号中午,因为胃肠不舒服只吃了半碗饭,傍晚没吃饭就躺下了,到了晚上23点突然间严重呕吐,中午没有完全消化的饭吐得满地都是。
24号中午跟309医院的医生交流完体检结果我直奔北京大学医院,最初挂了内科,因为当时最急迫的是解决前一晚呕吐的问题,医生诊断是急性肠胃炎(其实不是急性肠胃炎,而是严重的糖尿病肠胃系统并发症),我给他出示了309医院的体检结果,他在急性肠胃炎旁边又加了一项2型糖尿病,并且建议我挂内分泌科看一下糖尿病医生。
内分泌科医生说我是严重的糖尿病,随时会发生酮症酸中毒(其实不是随时会发生,而是当时已经属于酮症酸中毒,所有酮症酸中毒的症状都已经非常明显),餐后血糖超过25随时会昏厥,必须马上住院强化治疗。
但26号就是大年三十,我已经买好了回天津的车票,父母都八十多岁了,我不可能近在咫尺过年不回家,更不可能告诉他们我得了严重的糖尿病必须住院治疗。于是开了二甲双胍和甘精胰岛素回家,并且约好过完年初三就回来住院治疗。
25号回到天津,对父母必须隐瞒这么严重的病情。过年的几天都在研究糖尿病的资料中度过。从这时开始,我就踏上了一个糖尿病学习型患者的道路,对糖尿病的研究一天没终止过。
春节过后初三就住进了北京大学医院住院部,开始了强化治疗糖尿病的历程,最初医生说至少需要住院半个月。
最初的10天,
每天测5次血糖,
打4次胰岛素,
早晨6:30左右测一次空腹血糖,
晚上22点测一次睡前血糖,
每天7点、12点、18点吃饭,
吃饭前各打一次速效胰岛素,
9点、14点、20点各测一次餐后血糖,
晚上22点打一次甘精长效胰岛素。
除了药物和监测,饮食上按照医院指定的快餐公司订餐,严格控制总量,控制碳水化合物,控制高升糖指数的食物和高热量食物。
运动方面:
一开始每天在北大校园里健走6-7公里,后来中间出现低血糖的现象,医生建议把一次走6-7公里改成三餐后各走2公里,累计6公里,正好1万步。
第十一天开始,把三餐前打速效胰岛素改成吃一片0.5克的二甲双胍,其它不变。这段时间,各项血糖指标处于稳步下降中,中间也有一些不稳定的波动。
从住进医院开始,就陆续有大批碳粉和朋友去医院探望我,其中我的南开校友尚志文给我提供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控制糖尿病案例。
他是南开大学03级的MBA,那一届的MBA联合会主席,他六年前得了糖尿病,空腹血糖7.9,他得知自己得了糖尿病立刻采取严格的饮食控制和加强运动,3个月时间把体重从190斤降到不到150斤,降了40多斤,所有血糖指标全部正常。
此后六年时间他没有吃过任何降糖药物,也没用胰岛素,就靠饮食控制和运动始终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他的这个控制糖尿病案例一下子燃起了我的斗志,我希望通过严格的饮食控制和运动摆脱对胰岛素和降糖药的依赖。
很快主管医生就给了我兜头一盆冷水,她说早期轻度糖尿病有可能通过饮食控制和加强运动摆脱胰岛素和降糖药的依赖,但像我血糖这么高的病人,胰岛功能受损不可逆,能控制住就不错了,必须终生打胰岛素吃降糖药,根本不可能恢复到正常人的状态,也不可能只靠饮食控制和加强运动就摆脱对胰岛素和降糖药的依赖。
医生的话一下子让我心里很灰暗,虽然说糖尿病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控制住,但是后半生要一直依赖胰岛素和降糖药还是让自己心里挺难接受的。而且谁能预测自己和社会在未来的岁月里会有那些不测呢,万一出现动荡的环境,保证不了胰岛素和降糖药该怎么办呢?
紧接着第二天就看到了浙江省中医院5个倒霉的病人因为医院工作人员工作失误不幸感染艾滋病的新闻,庆幸自己只是得了糖尿病,而不是被误操作感染艾滋病,万一那个倒霉的人是我,未来的人生又将如何面对呢!
当天晚上换了值班医生,跟这个医生一交流,他说我的检测结果表明属于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和C肽分泌都高,这种情况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加药物把血糖降下来之后,胰岛素抵抗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控制得好可以不打胰岛素,但二甲双胍恐怕还是摆脱不了。
他的这番话又给我燃起了希望,我的情况至少可以通过严格的饮食控制和加强运动,有可能摆脱对胰岛素的依赖。虽然医生说对二甲双胍摆脱不了,但能摆脱胰岛素依赖已经是一个重大利好,经过自己的努力,谁说奇迹不会发生呢!
这段心理上的大起大落让我回想起2015年8月,我那时其实已经两次检查空腹血糖,一次7.1,一次7.3,已经确诊2型糖尿病。
那时觉得刚刚过警戒线,离几条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失明截肢肾衰竭还远得很,所以去朝阳区糖尿病医院开了点二甲双胍,吃了一个月降到6就没有继续吃,也没有进行饮食控制加强运动,甚至也没有进行监测,一直姑息到这次发病。结果错过了像尚志文一样在早期轻度糖尿病阶段通过严格的饮食控制和运动摆脱胰岛素和降糖药依赖的历史性机会。
当时如果知道一旦血糖发展到这种程度会导致胰岛功能受损不可逆,绝不敢对这个病掉以轻心。
这时春节已过,大家已陆续回北京上班,来医院看望我的碳粉和朋友络绎不绝,我把病房开辟成了糖尿病科普课堂,来一拨人我就普及一遍糖尿病常识,而且随着我每天看大量关于糖尿病的文章,普及的知识越来越专业。
我提出了一个概念:,过去大家都习惯“久病成医”,靠得病治病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断积累经验,但是中国有1.14亿糖尿病患者,医生没时间也没兴趣给每个患者普及那么多糖尿病知识,唯有靠自己的主动学习。
作为碳9学社创始人,我们主张自主探究式学习,而面对糖尿病,就是一个实践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好机会。早在2012年,我父亲得了老年性黄斑变性,我知道后立刻在网上找了大量有关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专业文章,包括去万方数据下载了很多专业论文,研究完这些文章带我父亲去天津眼科医院看病,跟医生交流的时候医生很惊讶我对老年性黄斑变性那么熟悉,我说来之前做了功课。
有了那次经验,再加上这两年运营碳9学社的经验,我对如何利用挖掘机的概念短时间大量搜索阅读与糖尿病有关的专业文章更是驾轻就熟。同时碳9强调“输带化”,通过输出强制带动吸收内化,所以我抓住一切机会普及糖尿病常识,分享我对糖尿病的研究心得,我还建了一个“碳9控糖战斗群”,把得糖尿病的碳粉、朋友及其家人都拉了进去,每天分享各种糖尿病常识,分享我的控糖心得。
可以说,通过短时间内的大量深入研究,我已经成功把自己打造成学习型患者,彻底颠覆过去大家“久病成医”的陈腐理念,一个人可以通过短时间快速大量的专业文章的学习,迅速扫除自己与医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把控制糖尿病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医生的话,不能不信,不可全信,必须要有自己的判断,你要想有准确的判断,前提就是对糖尿病的深入研究。
经过这段时间对糖尿病的研究和强化治疗,我对糖尿病的认知已经发生一个飞跃。在这里我觉得有必要就一些关于糖尿病的心得跟大家做个交代。
1.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紊乱疾病,胰腺分泌的胰岛素丧失了对血糖进行动态调整的能力;人体器官长期泡在高血糖环境中会产生各种并发症;
2.糖尿病分1型和2型,1型也叫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属于先天基因缺陷,通常在年轻时候就发作,发作之后胰腺功能完全丧失,分泌的胰岛素存在基因缺陷,完全不能工作,必须终生依赖外源胰岛素。
3. 2型糖尿病主要是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熬夜,大吃大喝,大量吃面食是重要的诱导因素。40岁以上胖子是高危人群,但瘦子也没有免死金牌;糖尿病有明显的家族遗传特征;
4.空腹血糖的正常值是3.9-6.1,7是临界告警线,两次检测大于7就可以确诊2型糖尿病;餐后2小时血糖的正常值是3.9-7.8,11.1是临界告警线,随机检测大于11.1就可以确诊2型糖尿病;
5.糖尿病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它会带来严重的并发症,主要包括:眼底视网膜病变,严重的会导致失明;足底血管和神经病变,严重的会截肢;肾功能受损,严重的会导致肾衰竭;动脉硬化;冠心病;中风;胃肠系统紊乱等。尤其前三项并发症,得了哪个人生基本都交代了;
6.糖尿病终生不可治愈,但是可控制,主要控制手段包括:糖尿病教育(实际上面对1.14亿糖尿病患者医生根本教育不过来)、饮食控制、运动、药物、长期监测;
7.早期轻度2型糖尿病可以通过严格的饮食控制和运动把血糖控制住,可以长期不服药,不打胰岛素;这个时候不加以重视,不采取措施,将丧失历史性把糖尿病控制在不打胰岛素不吃降糖药的状态;
8.重度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受损不可逆,即使血糖控制住了,也需要终身打胰岛素吃降糖药;重度2型糖尿病患者即使采取严格的饮食、运动和药物手段把血糖控制住了,内在的胰岛素自动控制血糖的功能也不可能完全恢复,必须长期以来外部手段控制血糖,只要有半点风吹草动,血糖立刻上蹿下跳;
9.饮食控制:个人总结了3条,第一,严格控制总量,少食多餐,两次正餐之间有饥饿感,中间可以补充牛奶水果;第二,严格控制高升糖指数食物的摄取,尤其是碳水化合物如粥、面条汤、方便面等的摄取;第三,严格控制其它高热量食物的摄取;
10.运动控制:三餐后半小时有氧运动。
11.自主探究式学习,把糖尿病教育改成糖尿病学习,把自己打造成学习型患者,消除对糖尿病与医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做到科普常识无死角;
到2月14日,住院已经半个月,做了一个检查:
胆固醇已降到4.08(原来是15.52,正常范围3.1-5.7),
甘油三酯已降到1.56(原来是16,正常范围0.4-1.7),都已完全正常。
空腹血糖已降到7.9(正常范围原来是17.72,正常范围3.9-6.1),也有大幅度下降。
医生建议再住院观察一周。
与此同时,我的一个碳9学员王宏宇是原307医院内分泌科医生,就是专门治疗糖尿病的,他给我一个动态血糖仪,每3分钟一个血糖数据,可以观察一天当中各个时段的血糖变化,尤其是吃饭和运动前后对血糖的影响。
这个设备对于患者随时掌握自己的血糖变化趋势帮助非常大,不过因为这个动态血糖仪属于皮下通过微型探针采集血糖数据,和通过指血采集血糖数据方法不同,所以数据会有一定误差,所以还需要对比指血血糖数据进行校正。
住院期间除了研究糖尿病,还顺便研究了一下北京大学校史、燕京大学校史、蔡元培和司徒雷登,每次有碳粉来医院看我,陪我在北大校园健走,走到未名湖周边,我都要把老燕京大学校史、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燕京大学与北大的校史给大家普及一遍,去临湖轩把司徒雷登的故事讲一遍,参观蔡元培塑像把蔡元培的故事讲一遍。
结果到后来碳粉来看我,目的变成陪我健走的时候听我讲一遍北大校史故事,尤其是老燕京大学和司徒雷登的故事,视角独特,信息量大,超出大家的历史认知。看来出院之后要把北大历史深度游列入产品开发计划,对于孩子启蒙绝对意义重大。
住院强化治疗糖尿病这段时间,同屋换了3次病友,都是糖尿病患者,少则6-7年,多则8-10年,都是老糖友。有意思的是,尽管这些人已经得了多年糖尿病,但对糖尿病的了解非常有限,再次验证了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习能力,并不一定会“久病成医”。
同屋第3位病友刘老师,是北大艺术学院的一个教授,住进来第3天,他的一个只有55岁的富翁朋友死于糖尿病,得了糖尿病依然大吃大喝,不加节制,人死了,剩下大把钱没花完,非常悲剧。我总结这个案例,这位富翁不是死于糖尿病,而是死于对糖尿病的无知者无畏,死于不学习,死于不自律。
我突然有一种“万物归宗”的感觉,这世界上太多的事,左右其间的都是人性。学习如此,控制糖尿病也如此。我们观察这个世界,那极少数左右世界的精英,最大的特点就是自我驱动加高度自律,体现在学习上就是自主学习,体现在健康上就是高度的自律,长期坚持运动;而芸芸众生,一缺少自我驱动,二缺少自律。
体现在学习上,如果没有功利主义动机加压力系统,他绝不会自主学习,体现在健康上,别说坚持运动,就是得了糖尿病也会不自律,依然大吃大喝,视死如归。
前者的例子,比如英特尔公司创始人格鲁夫,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巴菲特都是知道自己得了癌症之后,迅速研究该病的所有关键信息,与医生做专业化沟通,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延长自己的生命,他们自我驱动人格不会允许自己做一个被动的患者,他们都是主动型学习型患者的典范。
而后者,我看了一份资料,中国1.14亿糖尿病患者,只有3400人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知晓率只有30%,剩下还有8000万处于根本不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的状态,依然在大吃大喝视死如归的道路上狂奔;在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的3400万人里,只有880万接受治疗,治疗率约25%,剩下75%知道自己已经得了糖尿病的人也是一副视死如归的态度;在接受治疗的880万人里,有大约350万人得到了有效控制,控制率40%,剩下60%,之所以控制不了,根本原因在于不自律,管不住嘴,迈不开腿,不吃药,不监测。
有个碳9学员的父亲,得糖尿病已经10年,依然大吃大喝不忌口,他每次大吃大喝之前会给自己打一针速效胰岛素,他的理论是打完就可以大吃大喝了。
在2015年8月之前,我属于对糖尿病完全无知;2015年8月确诊得了2型糖尿病之后我属于无畏,觉得那几种吓人的糖尿病并发症离自己很远,吃了一个月二甲双胍血糖降下来就掉以轻心了,不持续吃药,不持续监测,不控制饮食,不加强运动,拖延了一年半,终成不可挽回的大错。
先知先觉做不到,最起码要做到后知后觉,要努力做个后知后觉中的先进者,无论如何不能不知不觉。从学习型创业者到学习型患者,创业也罢,控制糖尿病也罢,人生的每一件事,大抵如此。
2017年2月20日,各项血糖指数接近正常,出院。
2017年2月26日,50岁生日,知天命之年,是为记。
✔冯新,碳9资本创始人,原真格基金投资合伙人,曾就职于联想投资,代表投资案例:科大讯飞,找钢网。
✔碳9资本是早期天使投资机构,我们寻找具有强烈企业家精神和强大学习能力的创业者,通过认知赋能+资本赋能助力创业者成长。
✔本人专注研究创始人成长,对企业家精神、学习方法论、学习型组织、创业企业成长、创业企业公司治理、合伙创业与股权分配等主题有独到的观察与思考。
✔1989年本科毕业于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系,2001年研究生毕业于南开大学商学院。
部分读者留言
何建磊
人身体得了糖尿病,是人体发出的一个警示信号,并不是给病人判了刑。危机=危+机,虽然危险较大,但如果正确认识,抓住机会,就会发生人生的蜕变,更健康,更美好!愿觉主从大叔变成型男!
陈菜根
久病成良医,本质是要做个学习型患者,对众多患者而言,是一个福音。但这不是多么荣耀的称呼,如果人人都能在未病时学会疾病常识,该有多好。祝觉主身体康健、福泽今世。
小呆瓜
不是糖尿病有多么的难治,而是西医只知道把血糖控制,脾脏受伤了就一律去治疗脾脏,而不知道调理修复其他的相关的脏腑。那些说不能根治的人都是医术不到家的。
王永胜
II型糖尿病,源于不规律的生活造成的代谢紊乱。治疗离不开吃、动、休息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的意志可以战胜对手,但有时却战胜不了病魔。所以,不要抗拒治疗,不要抗拒用药。二甲双胍已经成为长寿药,实验证明,它能够延缓衰老、延长寿命,有望将人类寿命延长到100岁以上。
另外,良好的习惯需要培养,我婶母每天坚持喝三杯帝泊洱茶,糖尿病用药减半;春节回老家,我一个叔叔糖尿病,吃了十几天三七粉,血糖稳定在了6.5。治疗是很简单,但需要坚持调理;治疗也不简单,同样是因为需要坚持。到坚持里寻找健康快乐吧!
旅行者
原来还可以这样治疗糖尿病,作者已经走入治疗糖尿病的自由王国!
黄海英
阅罢此文,非常认同作者的观点。益生菌也可以起到缓解糖尿病的功效。因为糖是益生菌喜爱的食物,因此大量摄入益生菌有利于改善糖尿病症。
李俊山
大家看看,一个“学习型患者”的笔记,我看了数十万病人,唯有这个“病人”,让我感觉到,是我“病了”,比疾病更可怕的是无知!
熊荣华-数治科技
冯老师您太棒了。中国已是糖尿病大国了,如果国人再不科学有效的管理自己的糖尿病,中国将是并发症大国,对国家医疗资源来说是个灾难。糖友中太需要您这样的印证者和正能量者。
相关内容延伸阅读
【留美学子】近期发表
喜欢就点“赞”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