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女与荡妇?厌女思想泛滥的时代
文字 | Allen
编辑 | 罗预
排版 | Allen
一项关于全球女性权益的调查显示,25年以来,虽然在孕产妇保健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女性仍然面临着在工作方面遭受不平等对待、在亲密关系中遭受伴侣的暴力等问题。女性依然是当下社会中较为弱势的一方。性别二元制、性别刻板印象阻碍着女性谋求更多的发展,而性别二元体制的核心是,占据社会主流的厌女症。
圣女与荡妇?性的双重标准
日本学者上野千鹤子认为,厌女在男性身上表现为对女性的蔑视,而在女性身上表现为自我厌恶。厌女思想漫游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甚至有时候会习以为常,而忽略了它背后所隐含的性别歧视。
荡妇
浪子
许多异性恋男人为了显示自己雄壮的男性气质,会吹嘘自己的情史和性能力,男性的好色被社会正面接纳。但是女性则被要求在性方面如同“圣女”一般纯洁,如果女性表现出好色或者拥有丰富情史、性经验,她就会被视为“荡妇”。
“圣女”和“荡妇”会得到截然不同的对待,“圣女”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个人声誉都显然会高出“荡妇”。在中国,传统性道德对性的压抑和对女性贞洁的提倡,这样的两极分化影响更为巨大,低阶级的女性要更难获得幸福以及正常的生活需要。同时,这样的观念也在女性内部形成歧视和分化。
女性与社会认可的“女人”
因此,女性所背负的并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差异,更有其所背负的社会历史性。当一位女性意识到自己是一位女性时,她便意识到自己是社会性弱势群体,遭受着来自社会支配群体的压制,接受性双重标准的控制,久而久之,女性是弱者的观念则深刻地存在于人们心中。
女性自身成为女人时,也需要背负自我厌恶的厌女症,即承认自己是弱势群体,这便是女性的厌女症的一部分。而父权社会下社会支配群体的性别统治则更加坚固和合理化。
但是并非所有生理性别为女性的人,都能够成为社会所认可的女人。一位女性如何成为女人,当一个人的生理性别是女性时,她并不是一位女性,我们经常能够在生活中听到“xxx能不能像个女孩子一样”,“做饭是每一个女人应该学会的”等等。
社会所认可的女人
社会的语言规则先于我们个体的产生或者说我们将来社会性别的规定早已有它自己的范畴,当你能够接受“女人”所囊括的范畴(诸如温柔大方,持家)和它所背负的历史性(承担自我厌恶的厌女症),那样你便成为了真正的“女人”。正如西蒙德波伏娃所形容:女人不是生来的而是变来的。因此当你成为一个大家指名的女人时,也要背负着自我厌恶的厌女情绪。
男权社会下,男女平等尚且难以完全做到,正是因为这样的性别刻板印象的区别和差异,才形成了歧视,而这样的歧视下,女性的自我厌恶即厌女症得到了强化。更为可悲的是,你自己是否成为一个女人或者一个男人是由他人决定的而并非自己。因此女性主义实际是与自身的厌女症作斗争,与区别和歧视作斗争。
工厂生产式的社会性别文化构建
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性别实为演技,性别是一个社会历史性的概念。当你的生理性别为某一种时,你便需要去扮演这样的角色,而这样的角色却是由他人所规定的。
就像是工厂生产一样的模板,如果你符合这样的模板,那么你便成为了成品,如果你身上有不符合的品质那便是次品,诸如男性拥有女性的品质被骂为娘娘腔,女性拥有男性的品质就被骂为女汉子。
也正是因为这样,男性为了维持这样的“演技”,将与男性气质对立的女性气质的男性排除于男性集团,同性恋也因为与男人作为性主体的规则相抵抗,有损“男人气概”,而备受男性厌恶,从而保持男性集团的纯洁性。
厌女思想在当今时代是难以超越的,厌女思想深深植于人们心中。更是由此建设了我们的文化,我们甚至难以想象没有厌女症的世界,但随着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人们思想的不断更新,厌女思想将会随同性别二元制的观念退出历史舞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