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的人们是怎么过年的?
年味淡了吗?
又是新年替旧年
小商却听到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感叹
“年味淡了”
科技的发展为人们过春节
提供了许多便利
人们不必相聚在一起
互联网也能让我们天涯比邻
但另一方面
过年的仪式感与人情味
仿佛也没有以前那样浓了
似乎迷人的春节
只能在模糊的记忆中寻找......
一张张制作精细的图谱,观察并呈现了20世纪初的北京风俗。其中“岁时”一章集中呈现了当时北京民众的主要年俗活动。
借由这些泛着烟火气的图像
让我们温习一下百年以前的传统年俗吧
虎
《腊月画棚》
年
腊月十五之后
一些临时支搭的席棚
或借歇业店铺的空房
仿佛一夜间
出现在车水马龙的街巷中
他们悬售
年画、风筝、春联等年货
吸引人们纷纷驻足的画面
卖细花是将由绢、灯心草、纸、蜡等材料制成的细花饰物和蝴蝶绒球摆放在两个二尺左右的纸箱里售卖,深受市井儿童和妇女喜爱。
清朝时期,由于大多数劳动人民不能读书写字,贫苦文人每届腊月之初在繁闹街市的铺门前贴上写着“书春”“借纸学书”等字的红黄纸帖来招揽写春联的生意。春联或当众书写或在家写好,一般写着“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这类寄托着民众诉求的内容。
虎
《祭祀灶神》
年
相传灶神会在腊月二十三日升天
向玉帝报告
人间各家户一年来善恶功罪
为了让灶神“上天言好事”
送灶时家中要扫除炉灶
并把灶神像供在桌前
奉上糖、豆等各类祭品
送完灶神意味着已经进入置办年货预备过年的阶段,人们效仿神明也逐渐暂停工作,学校放假,戏院“封台”,官府“封印”。送灶实际上意味着岁终之时逐渐到来,难怪老舍会说“小年差不多就是新年的‘彩排’了”
虎
《门联春神》
年
吉祥与希冀
随着人们从画棚子里
带回来的春联和神像
被一同带回了家
梁实秋回忆幼时家中年俗时说:“自己心中想要获得的,写出来画出来贴在墙上,俯仰之间仿佛如意算盘业已实现了!”
为保家宅平安,古人在一对薄桃木板上绘上图案或字符制成“桃符”悬于门口。随着历史发展,文武官员、历史英雄等形象也跻身为门神,成为民众祈福求吉的符号。门神形象与功能的转变是门神信仰世俗化的佐证,也是民众日常生活需求的反映。
虎
《元宵灯市》
年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或灯宵
是春节中最后的盛大节日
灯市历史源流悠长
各色灯彩是灯市当之无愧的焦点
各式构思精巧的烟火花炮
也是元宵不可缺少的元素
元宵前后,男女老幼都出门赏灯彩,观烟花,看杂耍。正月十五,在各色灯彩的映衬下,这场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慢慢进入尾声,人们逐渐从狂欢的氛围中平静下来,开始新一年的生活。
20
22
去寻找属于当下的“年味儿”吧
回到当下,时代在飞速发展
画棚早已被各种“网红摊位”所替代
“贺新岁”不再需要走出家门
而是通过微信一键群发就能完成
由于对空气污染和疫情管控要求
耀眼夺目的烟花
和熙熙攘攘的人群
逐渐成为过去式
我们不禁开始思考
现在的“年味儿”去哪了?
在青木正儿勾勒的
熙来攘往、张灯结彩的旧京年俗中
我看到了当时
人们兼容并蓄的生活方式
与张弛有度的生活智慧
我们或许不需要追求
复刻千百年前的表象风俗
而应始终坚守那些
使年有了“年味儿”的精神内核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
人们的生活世界、心理世界
也必然不断变化
传统年节在新的生存空间中
既有传承也有变化
当年画春联通过超市或电商销售时
当阖家团圆享用年夜饭大餐时
当微信拜年代替了互贺新年时
我们过年的方式变化了
但大家的情感依然还在
年之所以是年
是因为其中蕴含了来年的期许
是平安顺遂
是喜乐无忧
是健康长寿
是因为其中传达了共同的情怀
是慎终追远
是乐观向善
是传承有序
而我们之所以是我们
也正是因为许多如“年”一样的
中国传统文化
在无声地塑造着
我们的文化身份、民族性格
当下的“年味”
自在我们的心里
小商在这里恭祝大家
虎年大吉
万事胜意
大家一起欢欢喜喜过大年!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案:胡蕴轩 陈枫鹭
素材:黄钰捷
排版:董晓源
近期热门文章拒绝期末焦虑!优秀的她们这样说:你以为的Ecust的低头族都在玩手机?其实他们在.....上海的冬天来了,来自大江南北的Ecusters,你们还好嘛?对emo说:“达咩!”华理商之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