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埂连载35】赵匡胤卷 第八章 谜团 2 黄袍和诏书:年年依样画葫芦

2016-11-11 段海辉 袁腾飞




投稿/段海辉


注:本稿件《大宋三百年之赵匡胤》为长篇连载,简称《赵匡胤卷》每日更新。往期连载请回复关键词「赵匡胤」


· · ·


第八章 谜团



仓促陈桥兵变时,都说不予恐难辞。

黄袍不是寻常物,谁信军中偶得之。

 

这是明人岳正写的一首诗,在这首诗里,岳正对于陈桥兵变中,赵匡胤的被逼无奈之举,提出了质疑:黄袍又不是普通东西,在军队里面偶然得到,谁信呢?


 黄袍不是寻常物    

 

在中国古代,黄袍是一种限量版正装,与之相比,阿玛尼限量版不值一提。

这种正装不仅仅是限量版,还是私人定制版。定制这种衣服的人,必须是皇帝,或者即将成为皇帝的人。

如果不是,穿这种衣服的人一般都有一个下场,叫做灭族。

黄袍也称龙袍。龙袍跟王气一样,是皇帝的专利。其他人用不成,黄袍材料一般是高端丝绸,做工无比考究。

按照清宫档案记载,专门给皇帝做龙袍的人有2600人,龙袍一般是赭黄色,上面绣着9条活灵活现的龙,之所以是九条,是因为周易上有一句话:九五之尊。

专家估计,清代一条龙袍的工时为390天,成本在1000两银子(银价不能按照现在3元一克计算),折合成人民币大致在20万元左右。

这个成本,一般人承受不了。

主要是,这种奢华,一般人体味不到。




娇嫩的龙袍:宋徽宗的碎龙袍

 

龙袍专属于皇帝,其他人连收藏都不能。它是用最高端的丝绸做的,比较娇贵,因为丝绸比较脆弱,一拉扯就坏一旦穿坏,就得销毁。通常,再怎么节俭的皇帝,职业正装是不会打补丁的。

比如宋徽宗刚即位时,很善于纳谏。一次大臣进谏,喋喋不休,到了饭点儿,他想要去吃饭,大臣非要让他听完,拉着袖子不让走,结果一扯,龙袍烂了。

徽宗皇帝表现的极为大度,安慰了犯了死罪的大臣,听大臣把话说完,还吩咐宦官把碎龙跑珍藏起来,提醒自己像唐太宗学习。

 

龙袍一般是黄色的,黄色比较犯忌讳,龙袍的做工比较复杂,所以当年郭威造反的时候,直接扯了一面黄色的旗子,披在身上。

赵匡胤被大兵们披上黄袍以后,一直在批评大兵们无理取闹,贪图富贵,但是请注意,他就再也舍不(也有可能是被骄兵悍将逼迫)得脱下黄袍。

从陈桥驿到开封40里的路程,赵匡胤一直骑着高头大马,穿着黄袍,带领几万大军,浩浩荡荡,特别拉风。

直到兵变成功,军队卸甲归营,赵匡胤道衙门最后一次办公,才脱下了自己的正装。

因为,他是被逼的。


他脱了正装到都点检衙门,需要跟罗彦瓌一道,跟宰相们唱一出双簧。赵匡胤是个很害羞的人,既然当天子已成事实,见了宰相们,被逼的样子还是要做的,他要跟宰相们商量一下怎么办。

 

熊,要有个熊样 —— 电影《熊出没》




被逼,要有个被逼的样子。穿上黄袍,跟宰相们商量不太合适,不民主。

但是很快,当天晡时(下午3-5点),赵匡胤正式换上了自己的正装,再也舍不得脱下来。

 

龙袍的颜色: 黄袍原是寻常物

 

毫无疑问,赵匡胤的黄袍是提前准备好的。从这个层面说,岳正的质疑有道理。但是, 黄袍不是寻常物的质疑,却是牵强附会。因为,黄色的忌讳,是赵陈桥兵变以后才有的,明清最盛。

明代人没有穿越到五代,按照明代标准衡量老赵。也难怪岳正会发出黄袍不是寻常物的质疑。在五代,扯一块黄丝绸是很普遍的,做件袍子也很快捷。

唐高祖唐高宗也禁止过,都曾下诏禁黄,想把黄色霸为己有,但是他们失败了。从唐朝直到五代后期,老百姓穿着黄衣招摇过市,也很普遍。

当年,魏仁浦的新短袖,就是他妈用一块黄縑做的,只是后来被丢入河里。

赵匡胤的确是蓄谋已久的,但是不会超过半年。因为柴荣死去刚刚半年。所以赵匡胤的黄袍不会像清代的黄袍一样,耗时一年多,做工无比考究。

   一年前,柴荣生龙活虎,春秋鼎盛,这时的赵匡胤做龙袍无异于自掘坟墓。

黄袍虽然不是寻常物,但是黄色的绸缎是很寻常的,所以赵匡胤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自主研发设计一套属于自己的职业正装。




黄袍成为皇帝的职业正装,实际上始于赵匡胤的陈桥兵变。这个事件太有名,所以黄袍,就成了皇袍。

 

而在此之前,龙袍的颜色是不统一的,具体如下:

秦代,是黑色的,

汉代,有黑色的,红色的,也有黄色的;

晋代,大红色的;

隋唐,黄色的开始流行。

陈桥兵变后,几乎都是黄色的。

可以说,赵匡胤引领了皇帝职业正装颜色的时代潮流,直到清朝灭亡。

宋仁宗时,正是把黄色规定为皇帝的专有颜色,黄色的忌讳正式开始。到了明清时期,你要是敢穿黄袍,要啥全家的。

因为一件黄袍,就说赵匡胤蓄谋已久,不大科学,但是因为一件黄袍,说赵匡胤有蓄谋叛乱的嫌疑,当无疑问。

所以,黄袍这个东西,也不能证明什么,可能是赵匡胤蓄谋已久让人准备的,也可能是手下人为了谋取富贵,背着赵匡胤做的。说阴谋叛乱有道理,说被逼上位也有可能。


三、禅位诏书:年年依样画葫芦

 

在进行禅让典礼的时候,赵匡胤发现禅位诏书没有准备好。就在此时,翰林学士陶谷,从袖子里拿出了一封禅位诏书,高声宣读。

为什么这么巧?缺什么来什么。这种巧合无外乎两种情况:赵匡胤集团安排陶谷预先写了禅位诏书;或者陶谷眼光狠毒,预见到赵匡胤可能当皇帝,为了向新皇帝讨一个利是,递上投名状,提前写好了禅位诏书。

后来陶谷的遭遇证明,陶谷并不是受指示写的禅位诏书。

 

陶谷的投名状

 

而实际是,陶谷是得知赵匡胤志称帝后,利用职务之便迅速写好诏书,来向新朝邀功。

要知道,陶谷文采天下闻名,而陶谷的职务是翰林学士,主要工作就是替皇帝起草诏书,主要前途就是当宰相。

对文采精华的陶谷来说,利用职务之便,在短时间内,写封禅位诏书不难。

陶谷把诏书拿出来时,赵匡胤心里一定很郁闷:这小子从哪儿冒出来的?

 

没有诏书,场面很尴尬。有了诏书,场面更尴尬。

此时,赵匡胤一定恨死了这个雪中送炭的陶谷。我是被逼即位,现在连诏书都准备好了,谁还相信我是被逼的。

被逼就要有个被逼的样子。没有诏书可以现场写。你拿出这么一个东西,你让大臣们怎么看我。




陶谷的雪中送炭恰好戳中老赵的痛点,无意间,扯掉了老赵的遮羞布。

你自以为是的雪中送炭,可能会让别人感觉很难堪。

所以后来赵匡胤一直很讨厌陶谷。陶谷的儿子科举考了第六名,赵匡胤说:陶谷家教这么差,儿子居然能考全国第六,不会徇私舞弊吧。于是要求复试,后来复试结果也不错,陶谷确实没有徇私舞弊。

但是借着这个由头,赵匡胤规定:以后官员的子女考试,一律进行复试,中国的复试制度就此肇始。

我以为,现在的各种考试,应该参考赵匡胤的做法。


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

 

陶谷后来对自己的仕途不满,感觉自己功劳很大,同事们不如自己的,都当了宰相,论资排辈,也该轮到自己当宰相了。于是,他像赵匡胤委婉地表达了自己要求进步的想法。

赵匡胤很轻蔑地说:翰林学士起草文书,无非是参照前人的旧文本,中间不过就是换掉几个字。这种简单而粗暴的工作,充其量也就是依样画葫芦,谈不上有什么贡献。陶谷听说以后,特别失望,就在办公室的墙壁上写了一首诗:


官职需有升处有,才能不管用时无。

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




陶谷这首牢骚诗,又造就了一个成语:依样画葫芦。现在叫做依葫芦画瓢。

赵匡胤听说陶谷的行为以后,更加讨厌陶谷。

陶谷的投机行为,以及陶谷最后的政治命运,恰恰证明赵匡胤当皇帝是预谋已久。但是赵匡胤想要装成无辜的样子,无奈的是,

两个人,都很郁闷。

陶谷的这个诏书,应该可以证明兵变是赵匡胤的无辜之举;当然,反过来,也可以证明赵匡胤蓄谋叛乱:老赵假装无辜,陶谷自以为是,搞了个诏书,把他的伪装的面纱全部拿掉,让赵匡胤很没面子。


下期预告:

【青埂连载36】赵匡胤卷 第八章 谜团 3 妈妈的话:家母素知儿有志

主要讲述:赵匡胤的排兵布阵,出征将领和留守将领的安排合理吗,其中暗藏那些玄机?兵变后赵家人又有哪些奇葩反应?

敬请期待...


往期回顾


回复关键词「赵匡胤」看完整连载内容

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 【青埂连载34】赵匡胤卷 第八章 谜团 1 军报 :一著黄袍遂罢兵

👉 【青埂连载14】赵匡胤卷 第三章 柴荣大帝 3 晋阳大战:再露头角

👉 【青埂连载15】赵匡胤卷 第三章 柴荣大帝 4 五代救世主:冯道之死

👉 【青埂连载16】赵匡胤卷 第三章 柴荣大帝 5 三十年致太平

👉 【青埂连载17】赵匡胤卷 第三章 柴荣大帝 6 柴荣的天团:小康梦之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