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教育学者钱志龙:人生,从煮好一颗鸡蛋开始吧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教育者钱志龙 Author 钱志龙
作者 | 钱志龙
写在前面:去年在厦门支持的中国乡村夏令营发展论坛今年更名为果肉大会,主题是“弹性”。因为怎么也放不下这两天的几起自杀事件,演讲前几小时把“思维的弹性”的主题改成了“生命的弹性”,并从一颗鸡蛋讲起。比起之前对几千名大学生吼麦式唤醒,这次我温和了很多。
下文由益微青年2020果肉大会(青年创新支教大会)现场录音整理而成。
大家好!
我这辈子讲了四五百场演讲,发现单向的演讲永远不是最有效的,尤其是在这样一个线上直播的时代,我几乎是在做脱口秀,还没有人鼓掌,所以呢,我决定用我常规的做法,请大家填一份问卷,来让我先了解你们是谁。很多问题貌似是回答我,但其实是给你一个机会,重新反思一下自己的成长经历,尤其是大学生的朋友们!
我们先来看一下目前已经填写问卷的100多位小伙伴们的答案。问卷显示,今天来的朋友们大部分是大一的小伙伴,欢迎你们!
第一个问题是“你考大学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找到一份工作排名第一,开拓视野、交朋友排名第二,有超过12%的人都没有想过为什么要考大学,还有3%的朋友是满足家人的心愿。”
我故意没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类的选项,因为既不希望看见没人选,更怕有人选了我也不相信。
当问卷中问到大学跟你想象的样子有何区别时,“有超过44%小伙伴认为没有那么好,46%的小伙伴实现了大部分的期待。” (难道是我读了一个假大学?)
在毕业方向这个问题上,有高达71%的小伙伴选择了考研,我们也知道今年的数据,341万大学生考研,110万还录取了,这个背后是什么逻辑?
请你们自己来揭晓这个谜底。嗯,原来高达71%的小伙伴相信学历更高更容易就业。我只想再追问一句,你们这个相信从何得来?有没有真正问过用人单位?
有超过60%的小伙伴怀疑过上大学的意义,但同时也有高达60%的小伙伴从来没有动过辍学的念头,他们的理由是:在中国没有本科文凭可还行?
超过15%的伙伴在回答“活着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中提到了“不为什么”,我心里面还是咯噔了一小下的。因为我一直记得北大心理工作室的副主任徐凯文博士曾经发布过一个数据:有30%的大一学生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有40%的大学生是不知道活着是为了什么。
今天我比较冒昧地问了这么丧的一个问题,感谢大家如此真诚地回答了我。原来真的有超过55%的小伙伴曾经考虑过轻生。
我昨天晚上很晚才提交了我的PPT,就是因为被最近两则大学老师和学生自杀的新闻严重干扰了思路,所以我临时改变了我的分享话题。我想这个问题一定不是非典型的,这个问题一定不是偶然的。这些决定结束自己生命的年轻人,他们一定是需要帮助、需要关注的。
所以,我今天第一个想分享的话题就是“如何塑造生命的弹性”,刚才主持人问大家当提到“弹性”时你想到了什么的时候,我就想到了鸡蛋。大多数时候鸡蛋会被我们当成是很脆弱的一种东西,经常用“鸡蛋磕石头”这样的比喻来提醒年轻人不要轻举妄动。但其实那只是因为鸡蛋的壳很脆弱,但是真正你剥开鸡蛋的那一刹那,你会发现它就是一个非常有弹性的东西。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多少人是会煮鸡蛋的?
大部分伙伴回答:会煮。但我还看到有不少伙伴的回答是“不是很会煮鸡蛋”或者“每次煮完鸡蛋都不是很满意”,谢谢你们诚实的回答!
其实我也是在留学的时候才知道,原来生存能力才是第一位的,把自己喂饱才是第一位的,而煮个鸡蛋可能是我想象中最容易把肚子填饱的方法。
那些自信满满的回答会煮鸡蛋小伙伴们,我再问你们一个问题,鸡蛋是该用冷水煮呢还是用热水煮?(哈哈,露馅了吧)。
那换一个问题,有没有小伙伴在煮完鸡蛋之后会被剥鸡蛋这个问题困扰呢?有没有想过用什么方法去让这个过程更加流畅呢?我看到伙伴们在弹幕区发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
没错,热水里出来,在冷水里激一激,再把鸡蛋在桌上揉一揉,或者在煮鸡蛋的时候在水里面撒点盐,或者在煮鸡蛋之前在蛋上扎一个小眼......我今天也不想给大家标准答案,大家不妨在演讲结束之后试一试哪种方法更好用。
现在让我们好好地体会一下,让一枚坚硬但又脆弱的鸡蛋变成我手里面这个QQ弹弹的鸡蛋,它应该经历哪些过程?
在我看来,除了刚才大家提到的“冰火洗礼,磨砺推敲,盐渍针戳”,它还得经历这么一次猛烈的撞击,让你破掉那个壳的这个过程,让你知道貌似坚硬的铠甲,随着你生命的成长,不再能够保护你,反而有可能让你变得更脆弱的时候,你就会知道该怎么做了。
看到这鸡蛋壳在我手中寸寸剥落的时候,还是挺有感慨的。我今年44岁,经历过很多让自己变得更柔软的时刻,很多时候,脱下盔甲,拥抱脆弱,才是一种真正的自我保护。所以我也希望你们学会这种自我保护的方法,尤其是当你面对选择生死这样慎重的问题时。
今天的第二个主题,我想讲一讲弹性思维。为了这场演讲,我临时抱佛脚去读了《ELASTIC》这本书,中文译名是《弹性——在急速变化的世界中灵活思考》。
在我们那个时代(其实现在也没好多少),思维方式其实是很有限的,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在找一个标准答案,在做四选一的选择题和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的是非题,我们很少去给自己机会去回答一些开放式的问题。这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基本上都是在训练分析性思维,而很少提弹性思维。
而科学家们已经找到证据,弹性思维才是人类的本能。但是如果我们过度地去开发分析思维的话,可能会压抑弹性思维的发展。在我们所处的雾卡时代——VUCA ,指的是不稳定(volatile)、不确定(uncertain)、复杂(complex)、模糊(ambiguous),越来越少的标准答案和唯一答案,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我们恰恰更需要多元的弹性思维,让我们不再是简单地寻找规律,去知道从A到B怎么走,而是留出更多的想象空间,让我们去发明更好的工具,去发明汽车,而不是找到那匹跑得更快的马,它是需要弹性思维的。
那如何去培养弹性思维呢?
这本书里面讲了三个方法,我今天来不及一一细讲,但是我特别想强调第一个点就是“做个新手”,什么意思呢?就是永远不要认为自己是某一个领域的专家,无论你的学历和经历是什么。因为这个时代已经越来越不太需要专家。
博士的“博”字并不是指多么深、多么精,它其实是博大的那个博字。在英文里面也是一样,博士是 PhD(Philosophy Doctor)。可能你是读土木工程的,但是最后他们还是会给你一个哲学博士。
因为真正的最高学历,代表的不仅是某一个领域的专家,而是你可以跨学科的去全局地思考问题,可以去用关联和重构的方式重组信息,让你像发明家一样、像诗人一样去创造这个世界没有的东西。那才是博士该干的事情。
而我们现在的很多博在做的却是一些持续着他们高中时代、本科和硕士时代在做的事情,不断地在寻找规律,不断地找到那个标准答案,只为了应付一场场考试,而忽略了弹性思维的开发。
再讲一点我的小故事,我在美国做教授的时候还没博士学历。大学敢破格录用我当然是他们的勇气,但我一直对博士才能做教授这件事情持保留态度。因为教授们并没有受过训练,去学习如何更好地教课。如果你抱着去大学好好听课学习的想法,但教授们只甘心研究而不擅长教课的话,你根本得不到你想要的东西。
当时我在美国大学担任的实践教授就是专注于教学而不做研究的教授,我自己拿着两个硕士学历去教硕士生们如何成为更好的老师。感谢不拘一格的美国大学给了我这样的一个机会,让我去挑战我的舒适区,让我做个新手,让我做一件我自己都不自信的事情,它更大程度地锻炼了我。
包括我之后在美国的一所国际学校工作,学生家庭来自于46个国家,大部分学生是硅谷的工程师、风险投资人和斯坦福大学教授的孩子。我在从来没有进过一间小学课堂的情况下,出任了这所学校的小学校长。
这又是一件“做个新手”的事情,但正因为我没有上过师范大学,没有教师资格证,没做过校长,才让我更有可能去从一个局外人的视角直指核心地看见教育最本质的东西和问题。
用我个人的两个小故事来告诉大家,做个新手确实是有效的方法。你会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你还会以一种更谦卑的态度去边做边学。很多时候我们在“做中学”中获得的东西,远远要比听老师讲课、去考一场试获得的东西更有效、更持久。
第二个方法是“容忍拖延”,我就是那个特别容忍拖延的人。昨天益微青年的老金对我特别仁慈,我半夜1:30才提交的 PPT她都没有骂我,但大部分活动的主办方是不具备这样的弹性的,他们会一再一再地打电话说钱老师你该交PPT了。可老金她就笑了笑说:“你那么萌萌哒,我对你没有什么担心。”谢谢老金的信任!
第三个方法是“放纵疯狂”,我来不及讲了,你们也可以去读一下这本书,我相信主办方选的这个话题跟这本书应该是不无关联的。
但我想在这书中给出的三条建议之后再补充一条,我觉得具有弹性思维还有一个很关键的要素就是找到属于你的使命。未来的20年里,人类80%的工作都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什么职业才容易幸存呢?我不知道,从你们刚才的问卷答案来看,我也不相信你们会知道。不是泼你们冷水,但用你们在大学学到的专业知识去找到一份工作的可能性只会越来越低。
所以,去做你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吧,在这个游戏规则中,你的胜算可能会大一些。就像这本新出来的、已经在时代周刊上连续上榜很多天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本书里说的一样,请你们勇于去探索专属于你的使命吧。
我也借这个机会跟你们分享一下我的使命。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很幸运的人,因为我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我这辈子的使命。做一个有学识还有温度的老师,去回报那些曾经改变了我生命轨迹的那些老师们,这就是我的天命。
在过去的20多年里,我曾经在中国和美国都做过中小学的校长、做过大学老师,我管过幼儿园也带过研究生,我在中国最贵的一所国际学校做校董,也在一所全免费的农民工子弟的职业学校从事一线教学,所以曾一度自大到我认为中国没有几个人比我更懂教育。
但是直到三年半前,我离开了我最后一任校长的岗位,开始走出校门,开始跟教育圈外的人聊教育的时候,我才发现我们当下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足以让学生为未来做好准备,包括你们在上的这个大学。
所以,一个多月前,我的学徒们和一些认同我理念的小伙伴们,发起了这个项目叫UNSCHOOL(非学校),一个以家庭教育为起点的终身共学社区,借助越来越普及的线上资源和线下社群,希望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和替代性方案。
今天之所以在这场演讲里提到UNSCHOOL,是因为我对现场的伙伴还有一点点企图心。从那些90%的不太确定自己能不能找到满意工作的小伙伴里面,我想捞一票聪明还有爱的小伙伴们加入教师队伍,加入这个面向未来的教育工作。
当下的师范体系是没有办法培养面向未来的教育者的,我也想通过UNSCHOOL来为中国储备一批可以从事面向未来教育的工作者,而我相信益微青年在过去的这10年里,为中国培养的青年领袖——那些支过教的年轻人是最好的人选。
我也希望通过UNSCHOOL的努力,继续深化对你们的加持和滋养,让你们可以成为创新学校、国际学校、营地教育的导师以及越来越受欢迎的家庭教育顾问。
UNSCHOOL是一个用青色组织的理念构建的创业项目,我们希望实现一个稍微有点贪心,但又很幸福的目标:让每一个UNSCHOOL的小伙伴可以实现远程工作,在线学习,甚至旅居生活。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动心。
具体这个项目如何开展,请关注我的公众号“教育者钱志龙”,里面有两篇文章具体探讨这一个项目的可行性。我们还在不断地迭代中,也希望你们的加入可以成为让这件事情加速发展的重要的力量。
最后用一句话来结束我的演讲,“人生,从煮好一颗鸡蛋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