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央视剧评 |《什刹海》:流转于唇齿与心灵间的文化大餐

央视剧评 CCTV电视剧 2020-09-20

京味、美食、老中青明星阵容诸多特色与优势让电视剧《什刹海》未播先火,自7月10日登陆央视以来,收获了较高的收视率和点击量,更带动了一波波关于京城美食、私房菜的热度话题,成为今夏一部流转于唇齿与心灵之间的特色之作,感染着不同年龄层的观众。





美食文化



京味剧的题材新意







京味剧一向以表现北京人的情感命运、语言上的京腔京韵为特色,上个世纪80年代的《四世同堂》、90年代的《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到新世纪初的《空镜子》《浪漫的事》等都是优秀作品。近年来则有《情满四合院》《正阳门下小女人》等代表作。与以上京味剧相比,《什刹海》在题材上更增添了饮食文化这一新内容,令人耳目一新,也填补了题材空白。



剧中京城美食对应着人物身份与性格,主人公庄为天老爷子即京城名厨、宫廷菜的正宗传人;餐饮文化内容还构成了戏核儿与情节冲突。全剧围绕庄家私房菜的开发,其间,也夹杂着各家难念的经与个人情感烦恼。



该剧不以情节曲折取胜,而是围绕着美食核心以“散文化”的笔触氤氲弥漫、铺展剧情。一粟一蔬一羹汤,维系着百姓家常,也是民生根本。《什刹海》对美食的表现不是剧情的背景或佐料,而是故事本身。



剧中,多处以分屏镜头展示厨师们巧夺天工的刀工、色香味俱全的美食,舌尖上的京城饮食不止于视觉,更借助通感,延展到味蕾、嗅觉及回味的多重享受。庄老爷子的厨艺入神入化,印证了宝刀不老;志斌挑剔“勾芡”显然喻示着传承的力量,“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没有”;到了项东为晓晓烧鱼炒菜,则透露了年轻人的感情热度。



《什刹海》对宫廷菜、私房菜的表现饶有特色,成为该剧流光溢彩的文化标识与艺术特色。饮食文化在剧中是一种弥散式的存在,也是全剧的魂。通过表现庄家人祖一辈、父一辈、子一辈、孙一辈在饮食文化上的传承及对“德、艺、心”的坚守,生动地展现了北京人的精神追求,弘扬了京城文化的大气、包容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也成为传播京城饮食文化的形象阐释。



城与人




京味文化的铺陈







《什刹海》展现京城文化,离不开首都的建筑特色,空镜中的天安门、银锭桥、什刹海、望京SOHO等新旧地标建筑都充满了影像美感,历史古迹、现代建筑承载着沟通古今、融会中西的人文地理蕴涵。同时,作品的京味文化还具体体现在庄家人所代表的北京人的生活习俗、气质、心态及审美追求上。



庄为天一家和他们的老邻居显然是京城传统文化的代表,庄老爷子的身份、庄家人的居住环境——什刹海四合院都是表征,与鳞次栉比的现代高楼构成对比。庄大爷们的从容散淡与京城人的胡同生态、生活节奏紧密相联,也与清朝旗人习俗的历史遗留不无关系,如庄老爷子一直以“格格”称呼老伴儿金大妈。


老辈京城人爱玩儿、会玩儿,注重笔墨情趣,醉心传统的书画艺术。剧中金大妈雅好工笔花鸟,街坊老邻居们对绘画的勾线、设色、神态以及画作的“以形达意,尽其精微”的把握看似随性凑趣,却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京城老人们的文化濡染与修养。兴之所至、怡情养性,并不刻意或附庸风雅,正是京城人将世俗生活审美化、介于俗雅之间的情趣显现。



京城文化更是包容开放的,不只让凤儿这样的外地姑娘找到了事业并融入温暖的大家庭,也让大卫这位德国年轻人找到了精神和爱情归宿。胡同朴实温暖的人情、幽美的什刹海、各国各地的美食、首都特有的平和大气,构成了海纳百川、独具魅力的京城文化,正如剧中庄静所说的,“什么人来到这里,都能够找到家的感觉”。



现实中钢筋混凝土的林立高楼在北京比比皆是,剧中展示的胡同四合院的生活也就带有“留住京味”、“守住传统”的意味与象征,给当下大都市人忙碌隔膜的生活常态平添了一抹令人艳羡与向往的温暖色调,也是一次影像形式的文化巡礼。






“气氛”“声口儿”



建构的人物群像







美食、京味特色为《什刹海》的人物群像提供了活动的背景和氛围,并通过京腔、人物对白、生动的“声口儿”(金圣叹)建构起作品独具魅力的声音意象。



人物“声口儿”除了对白,还包括音调、语气,反映着人物的身份、说话的感觉与气场,也显露着人物个性与修养。



在这方面,中老年戏骨如刘佩琦、曹翠芬、张晞临、牛莉、连奕名、张龄心等都有着准确到位的演绎,关晓彤、吴磊等流量明星戏份虽不多,表演在线,为该剧增色很多。如庄大爷与老友们下棋、练拳,言来语去间尽显机锋,又透着彼此亲密无间。凤儿的老爸讲着一口浓厚的天津话,与多位北京老爷子的聊天斗嘴则像极了群口相声,虽是闲笔,却诙谐自如。



什刹海一带散发着浓郁的京城文化氛围、闲适惬意、令人流连忘返。冬季里湖面清幽迷人,春天湖边垂柳处处,酒吧的歌声琴声悠扬美妙,餐厅美食香溢诱人。



这些场景特色形成了氤氲弥漫的影调氛围,与剧中人的气质、个性彼此印证、相互成就,令人不由得联想到汪曾祺先生曾说的“气氛即人物”。庄为天老人大气、从容与宽和,金大妈温柔、优雅与慈祥······这些都和作品不以强情节叙事见长而偏向以环境气氛、文化韵味衬托人物的追求彼此适应。



当然,该剧情节发展较慢、翻来覆去、插科打诨有些多,淡化了戏剧冲突。作品对剧中人物心理情感动机的揭示相对较弱,缺乏深层的人物“弧光”与情感逻辑,使有些人物流于素描或浏览式的点染、勾画。


剧情的一些伏笔或“扣子”为人物情感抉择或事件发展走向提供理由,但缺乏铺垫、比较生硬,如惠心父亲对庄家的救命之恩、项东爷爷和庄为天的恩怨等,需要时说出现就出现了,显得比较随意。还有一些段落中美食与剧情的关联较弱,对美食的表现有些游离于剧情之外。



尽管有些遗憾,但《什刹海》仍不失为一部难得之作,它对京味文化的多角度铺陈,为观众“烹饪”了流转于唇齿与心灵间的文化大餐,令人回味无穷。



(评论员:戴 清)


更多精彩央视剧评点击



监制 | 申积军

主编 | 杨  珺

责编 | 杨  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