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理科、非学神,这个男孩如何被“艺术院校中的哈佛”录取?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h03575jfqld&width=500&height=375&auto=0
看点 美国大学提前录取陆续放榜,就读于上海光华学院的蔡成蹊,刚刚收到美国顶尖艺术院校罗德岛设计学院的OFFER。跟外滩君以往采过的各路学霸相比,蔡同学更像是邻家“普娃”。他高中以前都在北京读公立,转学上海进入国际课程,虽然在理科上有优势,但适应全英文课堂还是颇辛苦。在绘画方面,尽管有家庭氛围、耳濡目染,但直到高二,他都没有确定要以艺术作为自己的专业。转折点发生在暑假的罗德岛夏校之行,虽然时间不长,但表达个性、激发创造力的美式教育让他找到内驱力和方向,并将这所名校当作自己的申请目标。
文 | 闻琛 编辑 | 李臻
文中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约定的采访时间一到,一个高高大大、身穿校服的男生就走了进来。在外滩君之前采访的“学霸”“牛娃”中,既有个性张扬、自信满满的,也有低调谦逊、羞涩内敛的,蔡成蹊显然属于后者。这名刚刚斩获罗德岛设计学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简称RISD)offer的少年,光从外表看,似乎没有“沾染”一丁点艺术生通常都会有的离经叛道。
话题自然先从罗德岛设计学院聊起。这所位于美国最小州的艺术院校,名头却一点都不小。作为美国历史最悠久的艺术和设计院校之一,RISD创建于工业革命方兴未艾的1877年。经过近140年的发展,如今已享誉全球,被称为“艺术院校中的哈佛”。该校学生最近做的一件超酷的事,就是为登陆火星进行模拟训练的宇航员设计宇航服。
▲罗德岛设计学院即景
“艺术哈佛”何以垂青蔡成蹊并不容易揣度,但在与他交谈之后,外滩君发现,这个通常意义上的“普娃”最终能叩开顶尖学府的大门,绝非偶然。
来自家庭的耳濡目染
蔡成蹊和艺术结缘,与父母从小在他心中播撒的艺术种子分不开。
成蹊的父亲毕业于清华美院的前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因此家中有不少学院派的著述和优秀作品集。就是从父亲的藏书中,成蹊邂逅了让他震撼的“超写实主义”画家冷军,也“结识”了阿道夫·门采尔、尼古拉·费欣、纳兰霍等国外艺术家。
“我十分钦佩冷军在技巧上的成熟与极其逼真的写实功底。我知道这么讲可能比较片面,因为忽略了他画作上深层次的意蕴,但对于那时仅仅是初中生的我,着实能理解并感受到的也就是近乎完美的超写实画面。
他的作品给予了我在写实绘画上的一个方向,从中获得了技巧上的突破。在后来的练习中,我也在尝试规避一些应考班上老师所教授的绘画模式,因为我感觉到了这种模式在画面表达上的局限,常常无法深入刻画。”成蹊说。
冷军的技巧之外,他也喜欢门采尔和费欣的生活状态,以及纳兰霍的超现实主义风格。
除了从书本中获得给养,成蹊还时常跟着父亲去看各种展览,久而久之,艺术视野和鉴赏能力都得到了提升。而成蹊的妈妈是一位在大学教授陶瓷学的老师,他曾多次跟着妈妈来到景德镇,看碎瓷片在艺术家手中重获新生。
▲装置雕塑Reconsideration
参加了今年的RISD挑战项目
初中时,家庭的变故令成蹊一度沉迷于“暗黑文化”。他开始用带科幻风的怪兽、纹身、骷髅头等意象来表达内心的感受。提及那段沉迷“暗黑”艺术的时光,成蹊至今觉得从中获得的给养更多,甚至延续到现在。
他很感激父母没有“干涉”他呈现在画纸上的阴郁时光,因为他们深知过多的干涉反而会抑制自由创造力,“他们也是从传统美术训练中成长起来的,知道画画最重要的是表达内心,形成自己的风格,个性比技术更重要。”他们愿意给成蹊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静待这个少年自己用画笔找寻到从困顿中突围的出口。
▲基于其初中时所写小说创作的黑白插画Recall
寻求更遵从个性的国际教育
初中毕业,因为想出国留学,接受更个性化的优质教育,蔡成蹊来到上海光华学院浦东校区上高中。从普通高中到学习国际课程的高中,要适应其中的转变还是颇有些挑战。
虽然从来都不是学霸,但成蹊的底子并不差,中考满分120分的英语他考了115分,但全英文授课的国际课程还是给了他一个下马威。他原本理科还不错,但因为A Level课程中的数学、物理、化学也都用英文授课,学得还是相当辛苦。
个性使然,遇到难题时,他通常都更倾向于自己琢磨,但如果有问题要请教学校的老师,老师总会耐心细致地解答。
高二有一段时间,因为一边要刷托福、SAT等标化考试成绩,一边还要准备申请用的作品集,只能靠熬夜来争分夺秒。那段时间,妈妈一直在旁陪伴,给他打气,在学习上向来被动的他也在这段“痛并快乐着”的特殊时期被激发出了主动性。
▲准备作品集
坚定决心的夏校之旅
在高二暑假前,成蹊从没想过要走专业的艺术道路——“顶多是希望通过艺术特长,上一所好的大学”,他笑言。因为对理科尤其是化学感兴趣,在此之前,他内心其实更向往去综合性大学。
改变是在参加RISD举办的夏校时发生的,经过六个星期的“脑力激荡”,他终于意识到自己也可以走艺术这条路,做更擅长的事情。
初二时,成蹊曾经和一些准备参加美术高考的高中生一起,在校外接受过一段时间的特训。尽管表现丝毫不逊于、甚至要优于一起学的高中生们,但完全以应试为目的的速写、素描、色彩等技法训练让他提不起劲。他更希望把自己看到的东西画出来,而不是老师让画什么就画什么。
但是在罗德岛参加的夏校却完全不一样。在那一个半月的时间里,他们修习的课程包括专业课、绘画基础、创意基础、Critical Art等。在每周五的CA课上,他们会对博物馆的藏品进行赏析。
▲参加夏校时在宿舍里工作的场景
他很喜欢夏校里自由表达的氛围,在那里,不光需要技巧,更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尽管成蹊的基本功不错,但在夏校拿的成绩只能算中等,这更让他意识到有自己想法的重要性。
同学们的创造力也令他惊叹。他还记得在某次课上,老师要求大家从9个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物体,然后再把9个视角呈现在同一个画面上。
一位同学画的是石榴,着重表现空间感,画出了一种在宇宙中飘浮的、破裂的感觉,令成蹊印象深刻。另一位同学画的是香蕉,他把香蕉皮剥开,用炭笔把果肉与果皮连接处的丝,以及香蕉皮上的褶皱表现得纤毫毕现。
“虽然不是那么写实,但他有意识地在用炭笔表现那种质感。他不是考虑画得像不像,而是意在表现香蕉柔软的质地和皮上的褶皱。”其中的表现力令成蹊大开眼界。
成蹊很推崇一位画家的话:这个世界上没有艺术家,只有艺术品本身。也就是说,艺术作品一旦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是一个自足的存在,没有对错之分,只是一种个人主义的表达。
“画家不要对别人亦步亦趋,而是要忠于自己内心的表达。像梵高,他的作品在他在世时是不受人待见的,但他就是执着于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别人看来,他那种‘后印象主义’的画风可能只有有精神障碍的人才画得出来。”
▲夏校时的作品《精神分裂》
成蹊的这种“艺术观”可能与他平时看书较为驳杂有关。这个偏爱理科的艺术生说起人文类书籍也是如数家珍:尼采的《悲剧的起源》、夏目漱石的《我是猫》、太宰治的《人间失格》、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还有《欧洲艺术史》、《西方艺术史》等等,哲学的文学的艺术史的都有所涉猎。
问及自我评价,成蹊以苹果为例来说明自己的认知方式:“很多人看到苹果可能就想到红色,还有些人会想到苹果手机,甚至牛顿,我应该就是联想能力比较丰富的那种。”
罗德岛设计学院的学生在入校时会先上一年的通识课程,成蹊的专业方向待定:“可能会在插画、平面设计或者工业设计中选”。因为学校与常春藤盟校之一的布朗大学毗邻,所以两校学生可以互选课程,共享教学资源,这对于不想放弃理科优势、希望将道路走得更宽广的成蹊来说,无疑是很好的机会。
相关阅读
点击关键字阅读外滩教育2000+篇优质文章
——————
▼点击阅读原文,进外滩教育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