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桥:家长不隐身,孩子没出息

2015-12-20 外滩教育


什么是好的教育?这是每个父母都愿意去探寻的问题,然而中国式父母总是把孩子视为自己的附属品,将孩子的得失与自己挂钩,在孩子身上复制黏贴着自己的要求。我们不禁要反问自己,这样做是对的吗?孩子需要的和你要给的若是相同,自然很好;否则,孩子失去的便是仅此一次能为自己设计人生蓝图的机会。


文/南桥 编辑/吴妍娇




两个星期前的一个星期三,儿子回家突然说星期六要数学竞赛。他急坏了,他刚上初中,没有经历过,不知道竞赛考的是啥。他的数学老师把这事给忘了,考试之前的星期三才如梦初醒,赶紧通知学生。


我觉得他不要去准备,该怎样怎样,我想知道他真实水平怎样。像这种竞赛,应该是考察平时水平的能力测试,而不是限定了范围让人去准备的成就测试。没准备去考,发挥平时水平才是正常的。临时抱佛脚才是不正常的。


在我看来,结果怎样并不重要。我越来越发觉,教育完美主义祸患无穷。即便是按照最现实的成本收益法计算,追求高分而不惜代价也不可取。


在2015年POD年会上,我遇到一个北卡罗莱纳大学的医学院教授,他说他所在医学院竞争激烈,但录取学生平均成绩积分不是接近满分4.0,而是3.5。他跟大家说,他的学院大部分教授不喜欢把所有时间都花在学习上、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人。


他们想招的,是那种成绩3.5,但把余下0.5的时间和精力来做社会公益事业的人。成绩是3.5还是4.0, 就好比打篮球时个子是一米九还是两米一,最终结果往往没实际差别。一米九的人如果韧性和灵活度更强,可能比两米一的人更出色。


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差一分,可以拉开上千人。到了美国,游戏已经不是这种玩法。你不惜一切去多拿一分,可能在很多其他方面被成千上万的同龄人拉下。其实在中国慢慢也会是这种形态,学生的选择已经比过去多了很多,出国梦也进入寻常人家了,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状况一定会得到改善。


竞赛的那个星期六上午,我看到了我儿子最好的朋友艾登也来参赛了,另外还有一个女孩劳拉。三个小朋友到了一起就大吐苦水,说老师为什么不先通知一下,别的参赛学校肯定准备好久了。


我说你们别紧张,该怎样怎样。要是你们没有准备去考,应该更没有压力才对。等着等着,又听说某个中学的校车坏了,小朋友更焦急了。于是艾登爸爸和我给了小孩一点零钱,他们跑到学校小卖部买了些糖果和饮料,大家说说笑笑,把考试的紧张给忘了。


考试很快就结束了,三个小朋友出来都说,从来没考得这么惨。我说不会比我当年更惨吧。我过去由于总体成绩优秀,老师不知道我数学跛腿学科,让我去参赛,我考了7分,成了007。三个小朋友说非常不公平,老师没说六七八年级的内容都有,他们根本没学科。


考试计分规则是:算对一题得五分,漏一题零分,错一题扣两分。艾登比较有冒险精神,说他有的题是猜的,比如他在计算周长的时候,用橡皮擦去丈量,然后根据这种大致得估测猜了答案。


星期二,结果公布,没怎么准备的艾登和我儿子分别获第一第二,他们的学校获得集体第一,让人大出意外。我儿子平时数学通过可汗学院学了些,就算是一份辛劳一份收获吧。


艾登得第一如何解释?艾登爸爸从来不在家里抓学习,而是带着儿子设计电子游戏、编程等,这孩子从小就跟一小爱迪生似的,自己在家设计了各种东西,给学校设计了一个网站。艾登想买某仪器设备,他的当CEO的老爸让他自己去我们学校摆柠檬汁摊自己筹款。


按照中国父母的标准,他不抓孩子学习,可是他抓孩子的成长。


曾经有人在澎湃问吧问我中美中小学家庭教育的差别,我说最大的差别是我们做小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是more of the same, 一切围绕文化课,如同课后补习班。美国家庭做的是大教育,是教孩子学校不教的东西,比如他们的待人接物,家务教育,社会实践,等等。


这样才是更好的互补。在家继续学学校里学的东西,除非小孩自己自觉自愿,否则会造成不应有的疲倦和消耗。我们用的动词都是非常强势的,“抓”成绩,“搞”学习。家长有权利这么去“抓”小孩的生活吗?


我一个同事的丈夫道森博士,是附近一大学教育系教授,曾去中国生活过多年,汉语流利,笑称自己是白皮黄心的“鸡蛋”,可是他仍然觉得在教育上,中国家长“抓”得太歇斯底里。


过去他们夫妇在一公寓楼里,经常大半夜听到孩子绝望地大叫,然后是陪着学习的妈妈爸爸大叫。道森博士觉得中国家长好像“拥有”(own)自己的孩子。孩子哪个地方稍微失利一点,就觉得这是个人的失利。


他说美国家长这方面比较放得开,不把孩子的得失和自己捆绑起来。孩子的成就归功于孩子自己。对于孩子的失败,也非常能够包容,总之觉得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是自己的附属品。这么说有些粗线条,但是大体上还是比较真实的。


比如艾登爸爸的心态,就和道森博士说的很像。今天上午我遇到艾登爸妈,我恭喜他们的儿子得第一,我也按照中国传统思维,夸赞他教育有方。艾登爸爸说,这和他没什么关系。


他又侧过身子,半对着我,半对着他儿子说:我只是很荣幸是他的爸爸(“I am just proud to be his dad.”)我不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说法。我还曾看到美国爸妈说起孩子出色的时候,说自己和孩子“不般配”(“out of league with my son/daughter”.)


咱们中国好多家长,儿子女儿上个好学校,就开始著书立说,用儿子女儿的成就给自己脸上贴金,但愿我们也能像艾登爸爸一样,跟在孩子后面当好加油站、啦啦队,让孩子由伸伸胳膊伸伸腿的个人空间,而不是放在自己手掌心里。更不要认为这是自己育儿方法的得胜。


家长不肯谦卑,放不下自我,在孩子身上复制粘贴着自我,很可能的结果是一代不如一代。


南桥其他文章索引


直接点击链接即可收看








外滩教育微社区“外滩吧”开通了,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欢迎参观、吐槽!


进入外滩吧,请戳“阅读原文”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