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3个美术启蒙误区,会扼杀了孩子的艺术创意和潜能!

斯玛 大绘本 2020-02-17

文/斯玛


先说一个大家都知道的绘本故事……


美术课结束了,瓦士缇还是一动不动地坐在椅子上。她的图画纸上什么都没有。



老师弯下腰看了看那张白纸。“啊!暴风雪中的一只北极熊。”她说。


“真可笑!”瓦士缇说,“我就是不会画画!”


老师笑了。“那就随便画一笔,看看能画出什么。”


瓦士缇抓起一支笔,在纸上狠狠地戳了一下。“完了!”


老师拿起图画纸,仔细地研究起来。“嗯——”


她把图画纸推到瓦士缇面前。轻声说:“现在,请签名。”


瓦士缇想了一会儿。“好吧,也许我不会画画,但是我会签名。”



一周以后,当瓦士缇走进美术教室的时候,她惊讶地发现老师的办公桌上方挂着一样东西。


那是一个小小的点——她画的那个点!还用波浪形的金色画框装了起来!



“哼!我还能画出比这更好的点!”


瓦士缇打开她从没用过的水彩颜料,说干就干。


她涂啊涂,一个红色的点。一个紫色的点。一个黄色的点。一个蓝色的点。


蓝色和黄色混在了一起,瓦士缇发现她画出了一个绿色的点。她继续尝试,用好多好多种颜色画出了好多好多个点。



“如果我能画小小的点,那我一定能画大个儿的点。”


瓦士缇用一支更大的画笔在更大的纸上涂颜色,画出了更大的点。她甚至不用专门画点,就能画出一个点来。


几个星期后,在学校举办的画展上,瓦士缇的点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瓦士缇发现一个小男孩正抬头望着她。“你真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我要是也会画画该多好啊。”小男孩说。



“我敢打赌,你也行。”瓦士缇说。


“我?不,我不行。我连用尺子画直线都画不好。”


瓦士缇笑了。她递给小男孩一张白纸。“那就随便画一笔。”


小男孩画线的时候,手里的笔一直在抖。他画出的线弯弯曲曲。瓦士缇盯着看了一会儿,说:“请签名。”



对,这就是绘本《点》讲的故事。


文/图:彼得•雷诺兹

译:邢培健

爱心树童书出品


故事的最后一页有这样一句话:献给我七年级的数学老师——马特森先生,是他鼓励我“画一笔”。


正是这画一笔,最后成就了一位世界级绘本大师——彼德雷诺兹。



这可能是当时美国社会美术启蒙教育的一个缩影。


那么,在中国,儿童美术启蒙教育现状又是如何呢?


我想,大概至少存在以下三类误区:


误区一:简笔画


什么是简笔画?


看看百度百科里的解释:简笔画是通过目识、心记、手写等活动,提取客观形象最典型、最突出的主要特点,以平面化、程式化的形式和简洁洗练的笔法,表现出既有概括性又有可识性和示意性的绘画。


它是如下一类画面:



许多家长及老师在儿童初学绘画时经常引导其学习简笔画,其目的正如一位家长所言:“简笔画简单,孩子容易掌握”。


可是事实是这样吗?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儿童的认识是由简入繁的发展,因此绘画练习必须从简单到复杂过渡,以便循序渐进的提高孩子的造型能力。


然而从儿童心理学表明,儿童在乳儿期便对复杂化、曲度感兴趣,他们更喜欢看许多小矩形组成的图案而不是仅仅几个大方块。


误区二:填色画


填色画,顾名思义,就是在画好轮廓的画里面涂上各种不同的颜色。



尤其是在各大商场,游乐场,乃至绘本馆、书店、文具店屡见不鲜,经常看到一些三四岁的小孩子,身穿围裙,拿着色彩艳俗的颜料,照着模版,去涂画维尼,白雪公主,城堡,喜羊羊。


当孩子将填好的画拿给家长看。


“宝贝,涂得真漂亮,真整齐。”


家长高兴,孩子也高兴,孩子觉得如果家长再给自己买,就表示家长爱自己,因此很高兴,也就很喜欢填色画。


填色画不是孩子自己创作的绘画作品,只是给大人画好的图案上色而已。


误区三:示范画


何为示范?


即家长与老师在美术教学中,常以大人示范,幼儿模仿学习为主要方法,即出示范画、示范讲解、幼儿临摹三段法。


(比如今天的主题是长颈鹿,那么家长或老师会在白板或黑板上先一笔一笔画好长颈鹿,然后由学生一笔一笔跟着画。)


把教学范式作为教学的情绪终端传授给幼儿,并以幼儿的作品像不像范画作为评价标准,把孩子置入“依样画葫芦”的写实里。


这种课堂的特点是把技法和工具的使用练习设置为主要的学习目标,把画面效果定为追求的结果。


这样的教学较少关注孩子本身,而更关注作品本身的视觉效果。


我们家长与老师又该如何判断呢?考量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儿童美术启蒙教育如果因为发展孩子的美术能力而牺牲孩子的身体与心灵是很可惜的。


任何一种启蒙教育都不应该跟孩子的自身生理与心理发展相违背和冲突。


这是所有教育共同的认识。育方法科学与否的唯一的标准是:它是否尊重了儿童自身发展的规律。



为什么说以上三类
是儿童美术教育的最大误区呢?


1、它们违背了儿童美术发展的规律


儿童带着对艺术的渴望来到这个世界上,或者我们应该说儿童天生就有美术创作的冲动。


儿童天生会从事艺术创作,不是我们成人教的。


▲《阿罗有支彩色笔》内页图


同时儿童能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看见的或者感觉到的事物,这取决于儿童此时此刻的智慧程度。


儿童从复杂的事物中自己会去分辨、提炼、总结出最能刺激他心理和生理发展的物像。


而这个物像总结后的表达接近但不同于简笔画,它更自然、合理,也跟孩子的生理相协调配合。


而画填色画不过是一种形式的工作,不能表达孩子自己的任何想法。


在这个阶段让孩子练习画轮廓线然后在里面涂色的技术,或是涂色不出边界的技术,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孩子到了五至六岁才能够给细节的地方整齐地上好颜色.


在这之前,手指的控制能力还没有发育成熟。


因此,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画填色画是比较难的。


等孩子的手指控制能力发育成熟了,也不会再画填色画,而是尽最大的努力给自己的画涂上颜色。


孩子到了七岁左右会把填色画作为一种游戏。


因为这时候,孩子开始意识到“面”。桌子的面、草原的面、海面,给各种各样的面涂上颜色,对他们来说是很好玩的一件事。


不过,到了七至八岁,也有的孩子更喜欢白色背景的画。


过早让孩子画填色画,就如同教孩子画简笔画一样,会使孩子画不出自己的画来,也会影响孩子运用色彩的能力。


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形式的光芒四射的圆圆的太阳,看似简单,可让孩子照着画圆了却非易事。


因为他的控制力还不够好,让他照着画圆只会挫伤他的自信心,因为“我画不了老师的样子”。


不但孩子画不了还制约了他的想象力。


很久以前学者们已经提出疑问:


太阳为什么一定画成圆的、画成红的,而不是方的、绿的?在孩子的世界里是可以的。


而实际教学中许多孩子会告诉你“老师我不会画”“你帮我画吧”。


很明显,这些孩子没有信心。


是什么让孩子如此没有信心呢?其中一部分原因是由简笔画或示范画引起的。


2、它们违背了儿童美术教育的规律


美术教育最重要的环节──感知──在范画教学中完全无法体现。


感知就是把相关的题材提供给孩子,让他们在观察、认识和体验中获得一个属于自己的审美感受。


创作应该是根据自己所获得的这些审美意向去进行探索。


比如我们让孩子观察长颈鹿:


有的孩子可能对长颈鹿的鼻子长很感兴趣;

有的儿童可能觉得长颈鹿的头的形状更加有意思;

有的孩子可能觉得长颈鹿高大的腿更加迷人;

有的孩子可能对长颈鹿的生活习性或者行动特点更加倾心;


由于审美的角度不一样,各人获得的感受就不一样,最后画出的画也应该会丰富多样才对。


感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可是不管是三面哪种形式都完全无视这个过程,直接将固定的造型提供给孩子,让孩子用这个固定的造型去表现对象。


孩子们可能在还没有见过真实的长颈鹿的情况下,就被教给长颈鹿的画法,这是一件荒谬的事情。


孩子们根本不知道长颈鹿为什么要这样画,自然就不能从内心获得真正的启发和收益。


它们是一种纯粹的灌输式教学,和中国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传统同出一辙。


美术创造本来应该是一件愉快的事,是儿童表达心灵的主要手段,可我们却常常遇到畏惧画画的儿童,原因自不须言。


绘画是想象力的艺术。即便是同一个客观事物,不同的人画出的也不尽相同。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简笔画用简单的几何形掩盖了同类事物的个体差异性,形成固定模型,限制了学生的想象,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化的绘画。


正因为这样,刚上学的学生所画的画,全班基本上是一样的现象。一样的房子,一样的太阳在发光,一样的树……


3、让儿童思维形成依赖性


阿恩海姆说过,简洁完美的“形”总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与此同时又会造成一种对“完美”依赖的惰性。


这种特点在孩子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本身孩子就喜欢重复画一个物体,如果他学过简笔画或填色或范画,并记住了一个形象,那么他的画中会不断的重复这个形象。


再让他接触新的事物时,他会说:“妈妈,你先画。”或“老师,我不会做,你先做给我们看一下。”


简笔画,填色画还是示范画作为传统的美术教学方法,自有其应用的领域。但它对于儿童犹如一根毒刺,扎伤了一颗颗天真无邪的童心。


-END-


来源|斯玛特儿童美术;文首插画|@老虎璐璐的大冒险


推荐阅读




法国国宝级神奇胶片书、美国最牛儿童杂志highlights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购买,让孩子在英语阅读中自然浸润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