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家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探索

肖怀远,李慧等 科技导报 2022-04-19

2013年,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被遴选为肿瘤领域的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本文介绍了近几年国家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建设探索,希望能够通过分析建设探索过程,为其他研究中心建设带来一点启示。
肿瘤防控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恶性肿瘤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第一杀手,给人们带来的负担不断加重。中国肿瘤发病与死亡率持续升高,癌症防控面临着复杂和艰巨的挑战。

但当前,中国尚未建立适合中国国情和发病特征的肿瘤监测和筛查体系。同时,临床研究是中国医学科技创新链条的薄弱点,许多生命科学基础前沿领域研究不能及时有效地转化到临床应

而且,很多疾病防控指南缺乏基于中国患者自身数据的循证医学证据的治疗规范,肿瘤防治创新资源有效整理配置不足,也没有形成有效的共享和协同创新网络。

现在,我国亟需构建优势互补的协同创新研究组织模式,集中优势力量,实现肿瘤防治关键技术的突破。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开启了中国临床研究的新时代。

其总体构架的第一步是确定相应领域的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然后通过机制建设构建协同网络,形成由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不同层级单位共同组成的协同研究网络,搭建一个适应未来临床和转化医学科技发展需求的体系,从而推动医学科学的持续性发展。

但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作为一个创新性的组织形式,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协同网络建设过程中尚缺乏跨组织的共享系统和共享的补偿分配机制,中心彼此之间及中心与协同网络之间协调合作、资源共享和交流机制不够完善。

(2)虽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原则上采取“稳定支持+后补助+国家科技项目”措施进行支持,但目前实际上主要是通过申请国家或其他途径的项目获得经费

(3)由于项目经费的使用受到相关管理规定的约束且只能聚焦到具体的研究方向,限制了用于中心其他方面建设的需求。而国际上对于类似的转化研究中心的建设均设置了专项基金支持。

相信随着协调机制的日趋完善和国家中心建设的不断推进,协同研究网络将会不断得到集成和优化与发展。

国家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探索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于2013年成功入选首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是目前中国恶性肿瘤领域中仅有的2个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之一。

面对肿瘤防控的严峻形势和存在的问题,中心在新的组织模式下,积极开展了建设探索。

优化人才培养引进机制,推动中心可持续发展

人才是肿瘤防治创新的主体,是中心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中心按照学科发展布局,建立了“完善转化链”的引进策略,制定了人才引进制度和细则,组织了海外专家评审委员会,从国际视角把握中心的人才引进。

同时,在跨专业合作日益成为新的机制和趋势的情况下,中心也引导围绕重点癌种搭建从基础到临床全转化链的研究团队,为科研转化提供新的动能和潜力。

中心还建立了公平有效的评价体系,明确PI团队权责和淘汰退出机制,始终保持中心科研创新的核心竞争力。

中心成立以来培育引进国家级人才20名,省部级人才64名,先后承担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在内的科研项目600余项,获得研究经费26000余万元,发表SCI论文1245篇,获得授权专利24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30余项,出版著作20余部,科研产出得到显著提升。

打造高水平转化研究平台,保障肿瘤防治研究创新发展

中心积极打造包括肿瘤生物样本库、肿瘤生物信息数据库和临床大数据平台的肿瘤个体化医学平台,为肿瘤临床及转化医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1)中心成立了全国首家“肿瘤精准医学大数据中心”,目前已集成了符合国际标准的220万例患者的临床医学数据,初步完成500余例病例组织标本的全外显子组测序。

(2)肿瘤生物标本库平台完善了规范化建设,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保存标本覆盖20种常见恶性肿瘤,累计组织样本超过5.9万例。

(3)分子诊断平台已建立了涵盖20余种常见恶性肿瘤,包含3000余例肿瘤患者临床病理、基因序列和表达特征、药物敏感性和疾病转归等生物信息的中国人群常见恶性肿瘤的临床分子诊断数据库

(4)肿瘤诊疗新技术/药物临床评价平台建成了完善的临床试验机构管理系统(CTIMS),加强了Ⅰ期临床试验病房。

构建高质量的研究队列,开展高水平临床研究,引导成果转化推广

大规模、高质量的研究人群的队列,是开展恶性肿瘤防治临床循证研究的重要支撑。

中心组织开展了覆盖全国或区域的大规模队列研究,建立了覆盖3.3万人的中国多中心乳腺癌优化筛查试验研究队列、覆盖5000人的中国多中心卵巢癌病例研究队列等临床研究队列,产出了一批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牵头/参与制定指南、规范和共识200余项。

同时,针对临床研究存在的薄弱环节,中心积极开展肿瘤防治领域的创新性转化及临床研究,设立专项基金,大力支持研究成果的转化及临床应用。

加强协同研究网络整体布局,推动肿瘤防控协同发展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不仅需要具备引领各自疾病领域临床研究的能力,还需具备搭建专业化的临床研究协同创新网络的实力,以提升国家临床科研实力。

中心充分利用在肿瘤防控领域的临床及基础科学研究能力和优势,加快协同研究网络的整体布局,积极搭建由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区域中心-基层单位组成的覆盖面广、层次分明的协同研究网络,并积极引领省级临床中心建设,打造区域协同研究网络

目前中心已建成包括2家分中心、20家区域中心以及众多基层单位在内的协同研究网络。

同时,通过全国肿瘤专科联盟、“津京冀”甲状腺癌专科联盟、肿瘤防治示范区等的建设,不断丰富拓展协同研究网络,增强中心的辐射影响。比如,依托全国肿瘤临床/病理医师进修班及全国培训班等。

建立广泛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肿瘤诊疗技术的传播和发展

中心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主办的Cancer Biology & Medicine》杂志先后被SCOPUS、PubMed、SCI等国际权威数据库收录后,在2018年获得首个影响因子4.607,在国内肿瘤学SCI收录的期刊中排名第1位。

中心举办了包括第22届亚太抗癌大会中美肿瘤精准医学高峰论坛、肿瘤转化医学国际研讨会等在内的50余场学术盛会,凝聚了肿瘤医学领域各类创新人才和力量,推动中国肿瘤防治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同时,中心积极开展肿瘤科普宣传和健康扶贫工作,把肿瘤防治技术和知识扩展到社会各个角落。

结论中心这几年通过优化人才培养引进机制、打造高水平转化研究平台、构建高质量的研究队列、加强协同研究网络整体布局、建立广泛的学术交流平台等措施,促进了肿瘤诊疗技术的传播和发展,希望这些探索过程可以给其他研究中心带来一些启示。

本文作者:肖怀远,李慧,郝希山

作者简介:肖怀远,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国家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科研管理;郝希山(通信作者),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国家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方向为肿瘤防治。

论文全文发表于《科技导报》2021年第7期,原标题《国家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探索》,本文有删减,欢迎订阅查看。

内容为【科技导报】公众号原创,欢迎转载

白名单回复后台「转载」

精彩内容回顾

李雅普诺夫:解决“切比雪夫问题”、创立稳定性理论、奠定概率论基础,追求科学至善至美

倡导韧性城市思维,增强城市“免疫力”

科研工作满意度调查:人才评价看关系极大打击工作热情,社会地位影响显著科协“十大” | 让科研院所回归本真,关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科协“十大” | 刘嘉麒院士:年轻人必须要创新,把基础研究搞上去

《科技导报》创刊于1980年,中国科协学术会刊,主要刊登科学前沿和技术热点领域突破性的成果报道、权威性的科学评论、引领性的高端综述,发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完善科技管理、优化科研环境、培育科学文化、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决策咨询建议。常设栏目有院士卷首语、智库观点、科技评论、热点专题、综述、论文、学术聚焦、科学人文等。


《科技导报》微信公众平台创建于2014年,主要刊登《科技导报》期刊内容要点,报道热点科技问题、科技事件、科学人物,打造与纸刊紧密联系又特色鲜明的新媒体平台。科技导报公众号聚集了数万名专心学术的未来之星和学术大咖,添加编辑微信,让优秀的你有机会与志趣相同的人相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