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科技外交——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重构科技外交战略的思考

罗晖 科技导报 2022-04-19

本文分析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科技外交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凝练了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思想对科技外交的指导意义,总结了中国科技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思想的实践探索,提出了加快调整科技外交战略的建议。

科技外交是指为了实现一国的科技战略和对外政策目标,通过双边、多边等合作渠道,在缔结条约的框架下,处理对外科技合作事务的有关活动。

科技外交作为外交工作和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立足于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思想引领科技外交实践,加快实现战略层面的优化调整,不断开创崭新局面。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
中国科技外交面临的国内外环境
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全球创新格局加快调整,中国的科技实力迅速提升,科技全球化呈现出新的特点,科技外交的外部环境产生新的变化。

科学前沿孕育重大突破,科学研究日益成为国际化的事业

近年来,全球在多学科交叉、会聚和融合的领域,已经显现出一些潜在的颠覆性进展。世界各国都更加重视对大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的支持,通过汇聚高水平的科研资源,分担大科学研究经费投入,共同建设和维护大科学装置,致力于解决重大、复杂的科学问题。

全球创新版图深刻变化,逆全球化动向引发国际科技界普遍担忧

颠覆性技术的群体突破已经形成并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科技因素对国家间实力对比、战争形态演变以及国家外交资源构成的影响进一步上升,进而推动国际格局的演变。曾经主导全球化的发达国家中出现了逆全球化动向,民粹主义、技术民族主义抬头,对世界政治经济、对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带来深远影响。

中国正在向科技强国迈进,推动科技全球化更加深入发展

当前中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2位,综合国力实现历史性跃升,科技发展全面进入新时代,科技发展总体上从跟踪模仿向并跑、领跑转变。

随着中国总体水平、科技实力和基础条件的提升,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将更加广泛与深入,现已逐渐成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并向世界科技强国迈进。

解决威胁人类的重大安全和发展问题需要国际科技界紧密合作

在全球抗疫中,国际科技界携手合作,迅速公开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信息,共享最新科研成果和知识,在疫苗研发、诊断治疗、药物筛选等领域密切合作,为战胜疫情提供了科技支撑。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防灾减灾、环境保护、粮食安全、小行星防御等诸多领域,都需要更加深入广泛的国际科技合作。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思想
对中国科技外交的指导意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核心“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欢迎和认同,并被写进了联合国的重要文件。

描绘了更高愿景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描绘了人类未来社会发展的更高愿景,超越了世界各国的差异分歧,是凝集发展共识、破解治理困境的思想指引。

人类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共同的挑战,解决能源、环境、健康、食物以及外来太空的潜在威胁等问题,从根本上必须依靠科学技术,需要各国科学家长期不懈的联合攻关,需要更加广泛深入的国际科技合作。

提出了价值理念

倡导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倡导和而不同,坚守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倡导围绕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提出中国理念、中国主张、中国担当。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科技人文交流有利于跨越不同民族文化差异,超越意识形态分歧,在推动构建国际科技界形成合作共赢的价值共识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确定了基本立场

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倡正确义利观,反对丛林法则、零和博弈;提倡全球治理观,反对一方主导、几方共治;提倡新安全观,反对结盟对抗、排他性安全观;提倡新文明观,反对文明优越、文明冲突;提倡义利兼顾的信任观,反对肆意退群;提倡人类共同价值,反对普世主义、西方中心主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是科技外交工作保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基本要求,坚持人民立场就要突出科技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服务人民、造福人民,坚持中国立场就要体现自强创新的自信和开放包容的胸怀,坚持人类立场就要在依靠科学技术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中体现大国担当。

部署了路径格局

人类命运共同体包括“五位一体”的格局:发展平等互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科技外交工作必须服务大局,推动构建科技价值共同体,主要包括:

坚持对话协商,形成国际科技界的互信基础;必须坚持共建共享,动员国际科技界共同应对重大挑战;坚持合作共赢,以科技创新引领世界经济共同繁荣;坚持交流互鉴,形成开放包容的全球创新生态;坚持绿色低碳,依靠科技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中国科技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
重要思想的实践探索
科技外交战略包括了3个层面的内涵:

为了科技的外交,主要指以外交手段促进国家间或全球性的科技合作,促进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为了外交的科技,主要是指以科技合作交流为手段,推进建立发展国际关系;科技中的外交,主要是通过提供科技咨询或技术支持,达成外交方面的目的。

加强价值引领,以合作共识发展国际科技界“朋友圈”

中国科技界积极举办、承办国际性顶尖科技会议,组织开展学术交流和人员交往,特别是一批高级别、高水平的“奥林匹克”级别的系列性重要国际会议在华召开,赢得了国际科技界的广泛赞誉。

中国科技界推动科学数据和科研基础设施开放共享,吸引全球科学家和青年学生来华访学,共同发展全球创新合作网络。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推动国内外最新科技创新成果首先发表在中国期刊上。推动工程教育和能力国际互认,逐步实现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

积极主动作为,吸引各国科学家共建共享国际合作平台

国际科技界在加强重大科学问题研究,破解共性科学技术难题,加深重点战略科学项目协作方面,有着极为广泛和迫切的需要。

由中国科学家主动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家工程,吸引全球范围内优秀科学家开展重大科学问题研究;为国际科技组织在华开展活动提供良好条件;支持全国学会和科学家发起设立国际科技组织,发展国际化的科学共同体。

大力发展国际技术贸易与技术服务,培育国际化的技术转移专业队伍。中国科协所属的全国学会积极围绕“一带一路”发起区域性国际组织,服务沿线国家科技发展。

有效精准施策,支持中国科学家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

全球科技治理能力是科技强国的重要标志,中国的科技社团和科学家正在深入参与全球科技规则制定、议程设置、舆论宣传、统筹协调,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进入国际科技组织领导层。

在中国科协直接加入的6个国际组织中,均实现了副主席及以上职级的任职。中国科协与国际科学理事会、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以及国际工程联盟等国际科技组织和重点国别对口组织保持了良好的对话机制。

建立选拔培养中国科学家进入重要国际组织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国际科技组织重要职位竞选的统筹、指导和支持。

推动机制共建,提供科普传播公共资源促进民心相通

发挥科学普及在民心相通中的桥梁纽带作用,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参与到全球科普的大合唱中,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人文交流,为促进全球公民科学素质提升贡献中国智慧。

推动建立青少年科技教育交流机制,发展青年科学家的交流合作机制,互学互鉴、增进友谊,使青年一代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力军。

开展对话交流,建立科技智库合作机制汇聚战略共识

开展科技智库的交流合作,发展一批具备全球视野的一流科技智库,与全球顶尖科研机构和科技智库合作,强化思想策源能力,汇聚创新战略共识。

支持全国学会联合国际同行发起建立对话机制,开展科学家高层对话活动。

围绕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公共卫生等共同挑战,识别重大科技问题,组织开展国际性战略研究,促进形成人类休戚与共的价值共识。

加快调整中国科技外交战略的思考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科技外交工作中的战略谋划、风险预见、力量动员和斗争准备等方面的问题凸显。

1)在战略目标上,加快从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向构建人类科技创新共同体转变。

科技外交必须体现大国气度和大国担当,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科技创新共同体,围绕国际社会共同利益,增进彼此理解和信任,提供全球科技公共产品,为实现世界和平、繁荣、开放、合作提供中国方案、中国道路。

突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地位,加强与沿线国家在前沿领域合作,建立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广泛开展科技人文交流,突出科学文化在超越文明隔阂中的作用,展示中国科技界的良好科学道德和科研文化。

2)在战略主线上,加快从发展国际科技合作机制向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转变。

科技外交工作应重视发挥企业、研究机构、科技社团和科学家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使中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体系中具有与科技实力和科技贡献相当的地位和作用。

要推动国际治理机制改革,维护和弘扬公平正义,全面参与制定新兴领域治理规则的制定,抓住机遇提出新倡议、发起新议题、建立新组织,推动改革全球科技治理体系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保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高度重视民间科技外交工作,发展超越现实利益的科技界的友谊和信任,为国家间关系和多边合作建立广泛、稳固的社会基础。

3)在战略布局上,加快从重视大国强国合作向打造全球科技伙伴关系转变。

既要丰富对美合作的层次架构,推动对美科技合作回到正常轨道,更要大力发展与俄罗斯的高水平、全方位科技合作;既要深化与等科技强国的科技合作,更要密切与关键小国的科技合作。

更加重视同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合作,发挥中国的技术优势,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援助力度,做好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大文章。

4)在战略安全上,加快从被动应对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向主动应对颠覆性战略问题转变。

科技外交工作必须把国家利益摆在首位,坚决维护中国在科技领域的核心利益,切实保障科技安全。

增强科技外交工作的斗争精神,在面对危害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时敢于“亮剑”。

增强战略预见能力,既要有效应对当下关键技术“卡脖子”的问题,也要应对关系长远的战略发展空间问题,更要应对颠覆性突破带来的战略安全问题,做到未雨绸缪、超前预判、妥善应对。

作者简介:罗晖,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博士,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科技战略与规划、科技外交。

论文全文发表于《科技导报》2021年第6期,原标题《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重构科技外交战略的思考》,本文有删减,欢迎订阅查看。

内容为【科技导报】公众号原创,欢迎转载

白名单回复后台「转载」

精彩内容回顾

国家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探索李雅普诺夫:解决“切比雪夫问题”、创立稳定性理论、奠定概率论基础,追求科学至善至美

倡导韧性城市思维,增强城市“免疫力”

科研工作满意度调查:人才评价看关系极大打击工作热情,社会地位影响显著

科协“十大” | 让科研院所回归本真,关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科技导报》创刊于1980年,中国科协学术会刊,主要刊登科学前沿和技术热点领域突破性的成果报道、权威性的科学评论、引领性的高端综述,发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完善科技管理、优化科研环境、培育科学文化、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决策咨询建议。常设栏目有院士卷首语、智库观点、科技评论、热点专题、综述、论文、学术聚焦、科学人文等。


《科技导报》微信公众平台创建于2014年,主要刊登《科技导报》期刊内容要点,报道热点科技问题、科技事件、科学人物,打造与纸刊紧密联系又特色鲜明的新媒体平台。科技导报公众号聚集了数万名专心学术的未来之星和学术大咖,添加编辑微信,让优秀的你有机会与志趣相同的人相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