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果不了解“天人合一”的辩证关系,是做不了好中医的!

岐伯有道 2020-09-18
摘要

中医认为,人得天地之全气,物得天地之偏气。在万物中,只有人具备反过来认识天地的能力,所以人是万物之灵,得到天地间最精华的物质。


西方医学很多实验是从低级生物做起,从老鼠做起,最多做到猴子,他们认为这些实验可以接近于人。其实,猩猩、狒狒、猴子,可以接近于人,但它们绝对不是人。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根据现有的史料记载,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是被史学界公认的。在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四大文明古国中,五千年来唯一没有文化断层的民族就是中华民族。要讲今天的文化,就必须从我们的历史讲起。


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中最根本的思想,我认为就是“以人为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把人放在第一位。


大家都知道“三皇”:伏羲、神农、黄帝。“三皇”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是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开创者,同时还是高明的医生;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黄帝著《内经》。


这充分说明,在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已经把“人”放在第一位。有“人”才有“文”,有“文”才有“化”。中华民族五千年来能够如此繁衍昌盛,与我们的祖先把“人”放在第一位是分不开的。


是人主宰着世界,还是神主宰着世界?是人本主义,还是神本主义?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传统文化最根本的区别,也是我们要讲的“天人合一”的前提。



1“仁”与“义”



道家和儒家都有“天人合一”的概念,但内涵不太一样。道家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合一,儒家讲的是人与天命的合一。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在中国古代是怎么出现的呢?


人首先和自然的关系最密切。远古时代,人类对天地山河等自然界产生崇拜,导致人去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道家讲的,自然与人的合一。


老子的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道德经》里面讲“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从来不讲暴力,为什么?从历史的角度,我们知道,老子的思想实质上是漫长的母系氏族社会思想的高度结晶。


妈妈,在自然界中是最伟大的、最公平的,她从来不因为这个孩子美、那个孩子丑,就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母爱是最包容的,所以老子的思想也讲包容。


儒家讲的是对祖先的崇拜。


我们中华民族认为,人之所以为人,不是其他的类别,是因为祖先给了我们人的生命。祖先虽然去世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然在抚慰着我们。这种祖先崇拜,逐渐演变成了人与天命的合一。


孔子的这种思想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是父系氏族思想的体现。在外讲“君君、臣臣”,在家讲“父父、子子”,是父系氏族形成以后出现的等级观念。


当等级观念造成争夺和矛盾的时候,孔子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他提出了一个字:“仁”。


二人为“仁”,实质上就是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从对方的角度去想,这样你的善良之心、仁慈之心就出来了。


在等级森严的父系社会中,要解决等级之间的矛盾,当领导的要想想部下,当部下的要想想领导。这种善良之心、仁慈之心,是缓和社会矛盾的非常重要的手段。孔子思想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几千年中,始终是维系着社会安定的重要思想基础,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如果一味地为对方着想,也会出现问题。


《史记》中有一句话叫“妇人之仁”,指一味施行仁爱而不分是非,这也是有害的。所以,孟子在孔子“仁”的前提下,提出了另一个重要的思想:“义”。


“义”的繁体字,上面是个“羊”,下面是个“我”。羊,在中国古代是最美好事物的象征。那么,“义”的涵义,就是“我为了美好的事物,可以献出自己”。这就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孔孟思想。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构建中华民族本土文化的两个最重要的支柱。中医学传承的是什么?中医学解决的是“人”的问题,解决人在自然中如何完成生、长、壮、老、已的全过程。


因此,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思想,与老子主张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二者可以完全结合在一起。


唐太仆令王冰为《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作注,就引用了很多《道德经》的话,来说明中医学的道理。如果我们对老子的思想有深刻的理解,再去读《内经》,就不会觉得很陌生了。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道德经》中讲得非常清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什么意思?“道”是一个混混沌沌的物质,这个物质在不断运动中产生了“一”。


中国古代没有“零”的概念。“一”就是一个点,把这个点延伸开来,就产生了“一”;“一”,严格地讲可以说是太极,太极是阴和阳的完全统一,这就是老子说的“道生一”。“道生一,一生二”,这个太极在不断运动中,清阳上升、浊阴下降,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就形成了天和地两个方面。



有了天、有了地,是不是就有万物了呢?还不行。只有进入“三”的状态,才有万物的产生。什么是“三”?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天地间运动着的气就是“三”。我们聊天的时候说一个人有没有“运气”,这个词实际上就源自于“三”的运动过程。


火星上有天、有地,为什么没有人?因为它没有“三”,缺少这种运动着的气的存在,缺少地气上升、天气下降这样一种天地交泰的状态,所以火星无法产生和地球同类的生物。


所谓“三生万物”,是指世界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运动着的气产生的。无论人还是地球上其他生物,都是天地运动的产物。“冲气”在中国古代指阴阳气的交会,只有阴阳之气交会,才能产生地球上各种各样的生物。在这个意义上讲,人和其他生物是完全一样的,都是气运动的产物。


“气”是什么呢?我们站在山上,会看到一些有形的物质在不断上升,这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气”的存在。


咱们到道观里去参观,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字:“炁”。这个字上面是个“无”,下面有四个点,这是道家的“气”。上面的“无”,不代表不存在,是代表看不见。下面的四个点,在中国古代具有“火”的涵义,“火”代表运动。


所以,“炁”字的意思就是,有一团看不见的东西在不断地运动,这就是中国古代“炁”的涵义。不管是“一”也好,“二”也好,“三”也好,实质上都是“气一元论”,即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是气所化生出来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


《庄子》中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自然界的一切东西,当气以某种形式聚合的时候,事物以一定的形态出现;当气以某种形式分散的时候,就再也找不到它了。人就是这样,人活着的时候是气聚;人一死,气散了,有形的生命个体就消失了。


西方文化现在才开始逐渐走向天、地、生,而我们的老子讲的很清楚,“三生万物”,早就强调了天、地、生的三种关系。


生、长、壮、老、已,是地球上一切生物遵循的法则。人活在地上,地的运动是跟着天的运动变化而变化的,所以说“人法地,地法天”;后面紧接着说“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们讲到“道”,大家可能会感觉虚无缥缈,老子用一句非常简单的话告诉我们:“道法自然”。什么是“自然”?春天过去是夏天,夏天过去是秋天,秋天过去是冬天。春、夏、秋、冬的自然运动的变化规律,就反映着“道”的规律。


《内经》中讲:“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我们怎么理解呢?举例来说,人体有一个穴位叫“人中”。为什么叫“人中”呢?大家可能觉得只是个名字而已,其实不然,它是有深刻涵义的。


人是天地的产物,是天地形态的一种高度的浓缩。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都知道,人有九窍。当婴儿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是九窍不通一窍通,只有脐带跟妈妈连通着,妈妈形成的屏障在保护孩子。


一旦婴儿落生,是一窍不通九窍通,脐带割断了,这个独立的个体就与自然界形成了一种相关性。我们看看,人的九窍是怎么分布的?两个眼睛、两个鼻孔、两只耳朵在上面,下面是口、前阴、后阴。


在口之上、鼻之下这个地方,就是我们说的“人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上面三个偶数,代表“坤”,代表地;下面三个奇数,代表“乾”,代表天。


人的九窍分布,体现了地气必须上升、天气必须下降,所以地到天上去了,天到地下来了,这样才形成了一种天地交泰的状态,才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存活的状态。


当人昏倒的时候,我们都知道要掐人中,为什么?因为这里正是天地相交的地方。昏倒,说明地气不上升,天气不下降,阴阳绝离了;那么一掐这里,地气上升、天气下降,人就清醒了。所以,人法天地自然而生,不是一句空话。



3“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中医学非常强调人对自然的依赖。


《内经》讲:“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并且提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意思是说,人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必须与自然之气、水谷之气相结合。人的生命之气由三部分组成:先天之气、呼吸之气、水谷之气。


《内经》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爸爸妈妈把你生下来,是人而不是小狗,是因为你得的是爸爸妈妈的真气;所以中国古代有“母壮则子肥”的说法,即爸爸妈妈身体好,小孩子身体就好,先天禀赋就好。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人生下来之后,如果没有呼吸之气的供给,最多活半个小时;如果没有水谷之气,最多活七天。所以中医讲“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只有吸收天地之气,才能维持人的生命,中医学在这个问题上与道家“天人合一”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另外,中医学更强调的一个问题是:“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这是《内经》中的原话,意思是说:天在上面,地在下面,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在天地之间,其中最为宝贵的是人。中医认为,人得天地之全气,物得天地之偏气。在万物中,只有人具备反过来认识天地的能力,所以人是万物之灵,得到天地间最精华的物质。


西方医学很多实验是从低级生物做起,从老鼠做起,最多做到猴子,他们认为这些实验可以接近于人。其实,猩猩、狒狒、猴子,可以接近于人,但它们绝对不是人。


在整个地球上,只有人类可以反过来认识天地,这个能力是地球上其他一切生物都不具备的,这是动物和人的根本区别。中国传统文化常常将天、地、人并举,就是将人放在“万物之灵”的地位上。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中医认为,男同志以阳气为主,女同志以阴气为主。男同志以阳气为主,我们平时看得不明显;女同志以阴气为主,可以看得很明显。女性的月经,在中国传统叫做“月信”。


“信”是什么?诚信。“月信”的意思是说,女同志的生命跟着月亮走,每一个月准时来到,时间在二十八天左右,这和月亮的圆缺是休戚相关的。月信在女同志的生命中非常重要。


当月信要来的时候,她会觉得非常烦躁,因为这时候血向下行,气向上升,她的气血不平衡了,就像月底和月初的月亮,这个时候世界非常黑暗,所以女同志动不动就发脾气。两次月信中间的时候,就是女同志气血非常旺盛的时候,是月亮圆的时候,这时候世界非常美好。


我们从这种生命现象中可以体会到,中医学说的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是有道理的。正是因为我们强调人在天地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决定了人作为一个独立生命个体,与天地之间形成一种紧密的相关性,这就是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论基础。



4以药性之偏纠正人体之偏



我们生病的时候,比如感冒,西医要检查是感染了什么病毒或细菌,中医则要辨别是风寒、风热还是风燥。为什么?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中正常的气候变化,春天就应该温暖,夏天就应该炎热,秋天就应该凉爽,冬天就应该寒冷。


自然界的六气,和人体内的六气是相通的。当人体内的变化和自然界的变化同步的时候,人就不会得病。相反,夏天自然界中以热为主,而人天天在空调的房子里,制造出一个寒冷的小环境,那人就要得病了。


所以,中医学讲的非常清楚:“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


举个例子,SARS的时候,大家都觉得SARS非常可怕,因为西医遇见这类问题的时候,首先找的是致病因子,然后再寻找武器杀死它。但SARS病毒到底是什么情况?不了解。


得了病以后谁死谁不死?不知道。再一个就是,大量的医务人员躺在了病床上,这是造成大家恐慌的根本原因。但是从中医角度看,2003年的三月到五月,北京SARS最横行的时候,北京的气候出现了异常的表现。


北京本来是一个多风的城市,但是2003年的三月到五月,北京一次沙尘暴都没有,反而出现了一种寒、湿、热三者共存的气候的异常组合,而这个气候条件应该说是SARS病毒产生的自然环境。


以往流感的时候,出租车司机的感染率最高,因为他们的防护条件最差。但SARS来的时候,出租车司机的感染率几乎是零。为什么?因为在北京三月到五月的时候,出租车的窗子始终是开着的,风是最好的祛湿剂。


当风把“湿”这个条件撤掉的时候,SARS病毒在自然界生长的条件和环境就被阻断了。相反,医院的医护人员穿着防护服,地板不停消毒,医院里边的寒、湿、热邪气共存的条件最齐备,所以再好的防护服也没法阻止在这个环境中给SARS病毒创造的客观条件。


由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寒、湿、热其实是正常的气候变化,但当它“太过”或“不及”,出现了异常组合的时候,就是我们《内经》讲的“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了。


中医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不去找它是谁,也不去杀死它,而是把环境和条件改变了。如果自然界是寒、湿、热共存,而人体内也是寒、湿、热共存的话,这样的人无疑就是易感人群。我们可以看到,SARS来到的时候,老人和小孩得病不多,体弱的人得病不多,而身强力壮的病人最多。


为什么?就是因为他的生活规律、生活环境,使得体内寒、湿、热最容易存在。中医预防这个疾病的方法是散寒、清热、祛湿。外边的环境没法解决,但如果体内的寒、湿、热三个条件不能共存,那SARS病毒能奈你何?


两丸银翘解毒丸加上藿香正气就行了。为什么?寒邪用银翘解毒丸就可以解决,湿热用藿香正气就可以解决,把这三个条件调整过来了,SARS病毒就没办法生存了。由此可见,中医的“天人合一”思想在我们的疾病观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正是基于“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医在治病的时候更强调的是治人。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疾病在人的身上产生,一定有它的病因,这个病因是客观存在的。然而,大自然给人以生存的权利,给细菌病毒同样生存的权利。


我们每个人不可能在一个纯之又纯的环境中生存,呼吸的是自然的空气,喝的是自然的水,谁也不能保证自然界的致病因子不侵害你。另一方面来说,是不是致病因子存在,就一定会产生疾病呢?非也。


借用佛教的一句话,叫作“因、缘、果”——因缘相合方为果。病因是客观存在的,得病就是“果”,如果说西方现代医学的治疗是从“因”入手的话,中医治病就是从“缘”入手、从条件入手;切断了致病因子赖以发展的条件,这个“因”是不会变成“果”的。


中医在治病的时候,为什么强调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就是因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产一方物。在疾病产生的过程中,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地理环境、人的不同状态,往往会形成不同的疾病;所以,在治病的时候,中医一定不是用一种定法去解决所有的问题,这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同样,基于“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医认为,人的正常脉象随着四季变化,有弦、洪、浮、沉的不同。春天的时候,人正常的脉象应该带有弦象,夏天的脉象应该带有洪象,秋天的脉象应该带有浮象,冬天的脉象应该带有沉象。


为什么?春天的时候,所有的物体都是从内向外生长,比如植物春天就会发芽;弦脉,就是手按在脉上,感觉像按在琴弦上;弹琴的人知道,手按在琴弦上,有一种端直而长、绷紧的感觉。


为什么春天出现绷紧的感觉是正常呢?因为人和自然是相通的,春天人的气血从里向外走,但外面的毛孔还是闭合的,没有完全开放,因此就会出现弦脉。夏天,自然界的植物枝繁叶茂,人的气血也都到外面来了,这时的脉象应该是洪大的,用手轻轻一按就能感觉到,就像洪水一样。


相反,如果使劲按才能按到,那说明阳气不足,夏天应该升发出来的时候,反而升发不出来。中医的脉象理论和四季的关系,清楚地说明了什么是“法四时而成”;人的气血、藏象、脉象,都是天人一致的。


当人的状态和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完全相符的时候,人就没有病;或者即使有病,也不会是大病。


人是万物之灵,得天地之全气,物得天地之偏气。


中医整个的治病过程,就是用药性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人本来是得天地之全气,阴阳之气、五行之气都是调和的、平衡的,没有疾病;有病的时候,就是人所具备的这种平衡被打破了。


中医讲“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当完全调和的状态被打破的时候,中医用草根树皮来解决什么问题?不是在治病,而是在治人,即用药物的偏性把人体被破坏的平衡重新调整过来。


所以,中药里边金石草木什么都有,随手拈来全是药。比如豆子,有黄豆、绿豆、赤豆、黑豆,虽然都叫豆子,但在中医理念里完全不一样。我们说“白菜豆腐保平安”,豆腐就是黄豆做的,黄豆的颜色是黄的,可以调补脾胃。


黑豆的颜色是黑的,入肾经。绿豆,外面是绿的,可以入肝经。赤小豆的颜色是红的,入心经。同样是豆子,由于大自然赋予它们不同的性和味,所以在治疗时,这些豆子可以产生不同的作用。


中药的使用也是这样。从《神农本草经》的三百六十五味药,到《本草纲目》的一千八百九十二味药,中华民族没有走药物化学的道路,而是根据中医的理念来加以利用。


食和药都有偏性,中医正是利用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从这个角度上说,中医随手拈来全是药;因为凡是偏性的东西,只要用得合理,都可以纠正人体被破坏的平衡。


大家都吃过鸭子,鸭子因为总在水里,所以性质是寒性的。在南京,吃嫩鸭子的时候要用盐来腌制,叫咸水鸭;北京吃鸭子的时候吃烤鸭;到了广东,做老鸭汤。为什么用老鸭煲汤?


因为老鸭已经不下水了,在地上呆的时间长,它的寒性已经被佐制了,可以用来煲汤。如果把嫩鸭子煲了汤,喝完人就要拉稀。用烤制或者盐腌的办法,把鸭子的寒性佐制之后,就变成平性的食物了。药食同源,用药的理论、吃饭的理论,都与“天人合一”的思想如出一辙。



5“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一个观点,叫“无为则无不为”。


“无为”,绝对不是不做事,什么事情不做,天上掉馅饼的事是没有的。在我看来,《道德经》讲的“道”,是世界自然变化的规律。如果在做事的过程中,按照事物本身的规律去做事,看似无为实有为;如果不按照事物本身的规律做事,看似有为实无为。


比如说,春天过去之后,必须经过夏天,才能进入秋天。如果你在春天这个季节,就想做秋天收获的事,那只能拔苗助长,结果是适得其反。


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一句话,人应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自然界存在着它固有的规律,人所做的只能是辅佐着自然,按照万物自然的规律去做事,不要试图改变规律,否则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现在很多人做事情做不好、做不成,我认为就是不尊重事物运动的规律所致。比如,夏天人本来应该热,因为天气炎热,人的气血也是热的。人的气血从里面向外走,在热天的时候,人必须要出汗,出汗是把体内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自然赋予人的一种本能。


古人认为,夏天最好的东西是扇子,因为它可以“小大由之”——天特别热的时候扇一扇,不热的时候可以不扇。而且,古人不是不会盖楼房,但更多的是盖平房,因为平房接地气。


住在北方的平房里,你会有种感觉:再热的天,坐北朝南的平房里也有一股清凉之气,不会那么酷热。我们现在生活好了,夏天家里是空调、汽车里是空调、办公室里是空调。


毛孔应该张开的时候,人为地让毛孔闭合起来,这肯定是违背规律的;因为我们违背了规律,所以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现在临床上可以看到,很多人在夏天患上了冬天的感冒,这个不能赖老天爷,古人有一句话是“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好像是生活得更舒适了,但是违背了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大自然就必然会惩罚你。


处于疾病状态的时候,人体一定会产生一种对抗的办法。


比如受寒了,于是人体调动体内的气血向外发汗,这就是人的自然本能。中国古人非常注重顺应自然,中医治疗的核心大法就是“因势利导”。中医在治疗风寒的病人时,为什么要用辛热、辛温的药?


因为当风寒束于体表的时候,人本身就有一个想发汗的反应,但发不出来,这时候给一点辅助的力量就解决了。被雨淋湿了,妈妈说“喝点姜汤吧”,干嘛呢?因势利导。一般小的问题自己可以解决,解决不了,你找到中医大夫的时候,用点麻黄桂枝,汗一发,病就好了。


因势利导,就是利用人体自然向外抗争的力量,给予辅助。“体若燔炭,汗出而散”,这就是中医治疗的根本大法。如果不能因势利导,不能顺应疾病的趋势去治疗的话,必然会适得其反。


所以,中医说该发汗的时候要发汗,如果该发汗的时候用攻下了,那就反其道而行之了,肯定好不了。中医的这种思想和老子“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是完全一致的。


中医的养生理念,更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内经》有一篇“四气调神大论”,告诉我们春天应该怎么养生,夏天应该怎么养生,秋天应该怎么养生,冬天应该怎么养生;它得出的最后结论是:“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四气,就是春、夏、秋、冬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如果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规律来养生,人就会长寿;如果违背这个规律,就要受到自然的惩罚。


我们现在对自然的破坏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不一样,中国文化讲的是“和谐”。从历史上看,我们的祖先在宋代就已经发现了石油和煤炭,为什么不去用它?因为中华民族非常注意对地球上一切生命的尊重,这是中华民族的特点。


西方讲的是斗争、弱肉强食,所以他对所有问题的解决都是对抗性的。比如说疾病,西方医学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研究抗生素,现在已经研究出的抗生素有七千多种,但临床上可用的只有几十种。为什么?


你想杀死它,大自然不让它死;你越想杀死它,它的变异速度就越快,这就把现代医学带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医学是如此,人们对自然的破坏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如果科技发展的代价是杀死我们的地球母亲的话,那么我们一定是子孙后代的罪人。


总之,“天人合一”在中医学里绝对不是一句空话,它是有理论依据的。中医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和自然界休戚相关,所以在治病的时候,中医的参照系数是天、地、人。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参照系统。《内经》中说:“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意思是,不知道今年是什么年份,今年什么气旺盛、什么气衰弱,哪里是虚、哪里是实,就做不了好大夫。


换句话说,一个医生,如果上不识天文,下不识地理,中不懂人事,不了解“天人合一”的辩证关系,是做不了好医生的。这是中医学非常重要的思想。《内经》说:“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孙思邈说:“善言天者,必治于人;善言人者,亦必本于天。”


中医学是以中国古代道家“天人合一”“天人同构”思想为指导,运用《周易》的阴阳五行象数理论,研究人体生命运动规律的一门学问。这就是我给中医学下的定义。


健脾强肾壮骨(补钙)中医方式补肾补钙

六经辩证提纲(学习中医必背)

【经典】张仲景六经辩证中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中医辩证施治心脏病(冠心病)、脑梗塞、脑淤血、脑血栓!

六经辩证方法

倪海厦谈六经辨证论治,值得细细阅读

学学六经辨证,自己调理体质

刘渡舟: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收藏】

手淫伤精、梦遗、阳痿、早泄、失眠用经方辨证论治

从血府逐瘀汤的运用谈中医的辨证思路(令人恍然大悟)

《胡希恕讲伤寒论》 胡希恕的六经辨证观


========== END ==========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找不到好中医?不如自己学中医!

本号菜单中, 有完整的入门系列, 视频系列. 欢迎大家学习.

学习古中医, 伤寒论经方传承

厚德载物!草木金石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愿: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人无病厄,富贵康宁;长寿好德,善始善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