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伤寒论》中记载东汉末年医疗事故频发

岐伯有道 2020-09-18

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首提“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诊治疾病原则,开辟了中医辨证论治先河。在近两千年历史长河中,《伤寒论》广为医者研习,笔者自幼接触此书,深感仲景之作博大精深,对此窥见一斑,今在此分享其中一些仲景时代医疗事故相关的浅薄认识,望请斧正。


1《伤寒论》自序暗示轻命年代之医疗事故频发



《伤寒论》自序是全书学术的起源,除描述诸多此书诞生的时代背景,亦对当时不少恶劣的医德医风进行了批判,突出了当时社会上不少医生追逐名利而轻命的状况。


文章

节选

“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其行医方式也是草草了事,“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意思是,看看当今的医生,他们不想思考研求医学经典著作的旨意,用来扩大加深他们所掌握的医学知识;只是各自禀承着家传的医技,始终沿袭旧法;察看疾病,询问病情时,总是致力于花言巧语,只图应付病人;对着病人诊视了一会儿,就处方开药;诊脉时只按寸脉,没有接触到尺脉,只按手部脉,却不按足部脉;人迎、趺阳、寸口三部脉象不互相参考;按照自己的呼吸诊察病人脉搏跳动的次数不到五十下就结束;诊脉时间过短不能确定脉象,九处诊脉部位的脉候竟然没有一点模糊的印象。鼻子、两眉之间及前额,全然不加诊察。这真如人们所说的“以管看天”似的很不全面罢了。这样想要辨识不治之证或判别出可治之证,实在是很难呀!大家看这样的行医态度及方式,不出医疗事故才怪!


医者不负责任,从而导致很多贫苦老百姓投医无门。


文章

节选

“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


意思是百姓无奈将原本可以活到很长久的寿命和最宝贵的身体,交给平庸无能的医生,任凭他摆布处置。唉!他们的身体已经死亡,精神消失了,变成了鬼物,深深地埋在九泉之下,别人白白地为他的死亡哭泣。痛心啊!整个世上的读书人都昏迷糊涂,没有人能清醒明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



2《伤寒论》原文对失治误治描述比比皆是

笔者现在为中医药大学的《伤寒论》教师,每每讲述原文之时,都非常感慨其中的庸医水平,如太阳病该解表之法却不知,而采用它治疗,误用下法则可能引邪入里,运气好点,正气尚存,可驱邪外出,不幸中万幸,而也有不幸者,邪气内陷,只能采用它法补救,如“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此外,误下后也可能引起患者阳气损伤,相对轻者,心阳伤,重者则命门之火衰,“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又如,迷信巫医,或火法迫汗,过犹不及,壮火食气,导致邪热炽盛,正气重伤,“太阳病二日,反躁,反(凡)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伤寒脉浮,医者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再如,本该运用清热之法,庸医却给他们用辛热的发汗法,导致火上浇油,患者甚至出现热扰神昏,胡言乱语,真是害人不浅,“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本该治里之法,庸医却不分表里,脉之浮沉,只顾发汗解表,导致表虚里实,“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3《伤寒论》中对类似证描述折射出当时的医疗水平



《伤寒论》中多处描写了疾病的类似证,由于临床某些地方有混淆之处,故常被医师忽略,导致误诊误治,仲景以文字描述的方式警醒后人当引以为戒。


如患者明明是个水饮内停证,却表现出来类似风寒表证或阳明里实证,导致医者误用发汗解表或通腑泻下之法,“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如一个表证伴有里虚的患者,医生却没及时给予准确判断,给患者泻下疗法,而且明明是错了,却一错再错,徒伤正气,“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再如一个拉肚子的毛病,医生对疾病初期就把握不准,治疗时候一试再试,导致下利不止,病仍不解,“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4《伤寒论》中多处对亡阳的先兆认识暗示死亡者之多



《伤寒论》的成书年代为东汉末年,战乱天灾,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裹体,导致阳气损伤者居多,甚至接近亡阳者亦不乏其数,所以这些患者在运用汗、吐、下等损伤正气治疗时候皆应该非常谨慎,仲景在书中对此有大量此类描述,让我们不禁猜测,仲景本人可能也遇到过失治误治导致亡阳死亡的患者,如运用峻汗之大青龙汤时候,特别强调没有肾阳不足或命门火衰方可运用,“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一般亡阳先兆者可能尚可诊断,但有些真寒假热证患者却往往难以辨析,防不胜防,患者明明是个阳气暴脱的患者,却阴盛格阳,把虚阳推到了体表,表现了一番假热的表现,导致不明真相的医生误用清热之法,损伤虚阳损伤,从而亡阳而一命呜呼,所以仲景在原文中特别提出了其鉴别诊断,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可被表象所误导,徒伤患者性命。“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欲不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此外,有一条条文是目前学术界有争议的,笔者借此机会,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这是一个表里俱热的条文,所以白虎汤清热,但此处有个里有寒是有问题的,学术界认为是《伤寒论》传抄过程中的误传,应该是里有热的意思,意思是对的,但首先仲景不会有这么差的文采,表有热,里有热,而且即便是这个意思,仲景肯定会用表里俱热这样的字眼来描述,因为其中有条白虎加人参汤的条文就是这么说的,“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笔者认为,此条文中的“此以”是“此非”的误传,仲景在《伤寒论》中既有“此以”描述,也有“此非”描述,这为两者的传抄失误提供了可能,而且其实“表有热,里有寒”就是我们前面所论述的真寒假热证,虽然患者临床表现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热的表现,但这有可能是阴盛后格虚阳以外,是假象,必须鉴别清楚,否则盲目用白虎汤清热,寒凉之药导致虚阳损伤,亡阳而性命不保,仲景对后世的警醒不言而喻。


通过上述的简略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在仲景年代,这样失治误治导致的医疗事故频频发生,一方面与其时代的医疗技术水平有关,可亦与诸多医生不负责任的行医态度关系密切,而在医疗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代,这样的事情是否还在发生呢?值得每位医疗工作者深思。


本文作者:

马俊杰,中医博士,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师,副主任中医师,央视纪录片《千年国医》中医顾问,FM89杭州之声《国医奇谈》监制、总顾问、嘉宾主持



输12


· END ·


作者:马俊杰

文源:纪录中医(纪录 · 故事 · 发现)


要保持花容月貌,必用参巧巧面膜!

治便秘百转千回汤最好,还能祛痘

伤寒论主要方剂精简版

读懂《伤寒论》之辨寒热

蔡长福: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如何快速入门?

2018年,73岁郝万山说:我来告诉你怎样学习《伤寒论》!

谈谈《伤寒论》病程日数的辨治意义

《伤寒论》治疗各种感冒发烧的特效药方(收藏)[倪海厦]

《伤寒论》之“性、位、向、量、和”辨证方法

为什么中医用《伤寒论》治感冒能够一剂见效

刘渡舟:《伤寒论》中的七个寒热错杂方

《伤寒论》神志病治疗十法

刘渡舟教授答《伤寒论》有关问题

伤寒绝学:「伤寒论」中三阳三阴的辨证论治与八纲八法!

《伤寒论》112方(按药味数量排序)

喉癌 - 偶然发现伤寒论中就记载着的有效方剂

老牛关于中医及伤寒论的独特观点

伤寒论113方集锦(后附剂量换算)

《伤寒论》中十大调节人体气机的方剂

刘渡舟亲传伤寒论学习的步骤和方法

《伤寒杂病论》的一大特色 - 有是证,用是方

我们为什么要学《伤寒论》

《伤寒论》治疗各种感冒发烧的特效药方(收藏)

理中汤为伤寒论核心方

李可老中医谈学习《伤寒论》的体会

伤寒论中的十大常用方剂!纯干货速记

《伤寒论便读》:六经病证治纲要!

《伤寒论》教你用粥治病

胡希恕先生一生研究《伤寒论》的总结,精辟!

《伤寒论》背诵条文

都市熊教您5分钟学懂《伤寒论》

解开《伤寒论》奥秘的一把金钥匙

郭生白《伤寒论六经》是本能方法系统

《胡希恕讲伤寒论》 胡希恕的六经辨证观

【名医】好文共赏!李可老中医谈伤寒论!

张仲景《伤寒论》“五苓散”

《伤寒论》名方-理中丸

伤寒论之真武汤

《伤寒论》“附子汤”

伤寒论“六经气化理论”

========== END ==========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找不到好中医?不如自己学中医!

本号菜单中, 有完整的入门系列, 视频系列. 欢迎大家学习.

学习古中医, 伤寒论经方传承

厚德载物!草木金石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愿: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人无病厄,富贵康宁;长寿好德,善始善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