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你爬山时你可以想些什么?

夏蒙 贝书单 2022-11-05


假期有好多天,可以抽空去爬爬山。终于登顶后,你会发出怎样的感叹?是感受到了自然的辽阔、自己的渺小,还是发现“无限风光在险峰”?段义孚在《浪漫地理学》中说:“大城市的市中心是人工化程度极高的环境。从高处远眺,除了高楼、街道和停车场之外就别无他物了。一位学者在备受推崇的《科学》杂志上指出,在像洛杉矶这样的市民如此远离自然的城市中,树木都有可能是塑料做的。即便如此,与自然接触的必要性也不曾消失。在公园里散个步还远远不够。我们需要的,是那种在人们进行农业生产时发生的实际、直接的联系。

《浪漫地理学》书封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译为:智者喜好水,仁者喜好山。知者常动,仁者常静。知者常乐,仁者常寿。

《论语新解》书封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是说游泳运动员聪明、登山运动员善良吗?

古人解释说:“水缘理而行,周流无滞,知者似之,故乐水。”“山安固厚重,万物生焉,仁者似之,故乐山。”水灵动,山安稳,分别对应于知和仁。

古人特别喜欢山水,或者说喜欢吟咏山水。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说:“画家栖隐山林的意义是以亦在提高道德修养,那些画家栖居于飘飘欲仙的高处,用其舒泰的精神,俯瞰世界,而这种精神就灌注到绘画里去。”然后重返城市生活,当他感觉自己这种精神消磨已罄,则他将重事游历,重受山林清逸之洗礼。

《吾国与吾民》书封


段义孚说,人们敬仰高山,是因为认为“高”暗示着智慧和精神,而“低”则暗示着身体与物质。欧洲很多疗养院都建在山间,这是因为人们“在山间疗养时不得不将生意的烦恼置于脑后,亦不能放任欲望之躯随意行动。他们仍然警觉而清醒的思想,在逃离日常束缚之后唤起了高邈的想象。” 

19世纪,年轻的知识分子成了登山的主力。“立于寂静顶峰的登山者们,必定感到某种异样与超然,即使他们并不一定承认这一点。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一定也有同感。他对竖向的变化有敏锐的感觉,这种感觉将他抛向了上空。只有这样,以鸟瞰的姿态,水平面才变得可以忍受”。叔本华用毕生可能的时间登山,他尤其喜欢在日出时登山,“那是狂喜的瞬间,他会把这些记在他的旅行笔记中。在他之下,一切皆在黑暗中沉睡,而他却已沐浴在阳光中。在他与这尊贵的天堂之躯私会时,脚下的山谷却仍笼罩在虚无中。在这里,在他的高度,他亦能从宇宙中寻觅欢愉。他就是那个狄俄尼索斯,只是他不在底层施予,而是在绝顶播洒恩泽。”

《查拉图斯特如是说》书封


1878年,尼采开始出现精神不稳定的状况。他前往阿尔卑斯山区,开始了10年的高山哲学漫游,先是瑞士的施布吕根,然后是艾格峰下的格林瓦德、圣贝纳迪诺山道、锡尔斯·玛利亚村,最后是意大利北部的镇子。这段时期也是他最高产的时期,写出了《查拉图斯特如是说》《超善恶》《道德的谱系》《偶像的黄昏》《敌基督者》等著作。

尼采和爱默生认为,现代社会跟生命的节奏不合拍。它驯服了曾经驱动人的基本冲动。动物天生喜欢玩耍、跑步和攀爬,但是在文明化过程中,现代人杀死或者囚禁了这种冲动。在基督教和资本主义的努力下,我们的兽性被软化了。一个人去上班,不是为了获得施展自由意志的快乐,而是为了拿到工资。人们不再热情地活着。

美国哲学家约翰·卡格在《攀登尼采》一书中说,尼采逃往山区部分是为了寻找新的更深层、更高的体验。1872年9月他动身前往施布吕根,他在写给母亲的信中说:“这里有着纯粹、猛烈的空气,山冈、各种形状的巨石,顶着白雪、环绕一切的高山,但最让我高兴的是美妙的山路,我会走上数个小时。”尼采说在山上,人类就像是幻影:跟坚实的地势相比,人类的存在很短暂。

《攀登尼采》书封


为什么在山间远足让尼采觉得快乐?卡格说:“走路是最能确证生命的人类活动之一。它是我们组织空间、把我们引向广阔世界的方式。它证明,重复地迈步能让我们获得有意义的进步。所以父母都会庆祝他们的孩子走出的第一步,那是独立的第一个、也许是最重要的标志。”

阿尔卑斯山上最难走的路根本没有清晰的路,只有土地上淡淡的印痕和形成障碍的石头。在这里人们能够发现漫步的本质:去哪里、怎么去都取决于你自己。卡格在施布吕根附近待了两个星期,体会到了移动的快乐以及立定的不适。他发现,远足这件事只要开始就很难完全停下来。


同题阅读

跟尼采一起爬阿尔卑斯的雪山
山的四种形状

大家都在看

北溪管道爆炸,到底谁干的?
你觉得多少钱够你花的?
那些在网络中自恋和自欺的人
马思纯可以怎样帮助抑郁症网友?


【欢迎扫描二维码,来和贝小戎一起读外刊~】

审核:南希  排版:苏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