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都“AI”上中大这门课?
编者按
课程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载体,课程质量直接关系教育质量。中山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课程管理,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建设全过程,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持续完善课程体系,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机会,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我们特推出“中大有好课”专栏,为大家介绍更多深受师生欢迎和点赞的新课好课金课,带大家走近中大的课堂,感受课程的魅力,探寻心中的热爱。
Sora、ChatGPT、AIGC
这些频繁刷屏的“热词”
你一定不陌生吧?
面对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
如何看待人工智能的发展
如何正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
你准备好了吗?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中山大学倾力打造全新通识课程
《遇见人工智能》
这是中山大学“一课多校区”同步课堂
在通识课的首次尝试
专业不失趣味
多元学科碰撞
诗意的课名
浪漫的学程
你心动了吗?
同步课堂,跨校园一起“遇见人工智能”
随着全球人工智能(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其相关技术、应用等都成为当前最引人瞩目的讨论热点。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人工智能+X”也成为了理论和科技创新的新增长点。
“我们开玩笑说,以后说不定所有学科都能叫人工智能学科。”中山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印鉴教授风趣又形象地一语道破人工智能这门新兴学科鲜明的强学科交叉属性。
海洋、航天、生物医学工程、艺术、人文、法律、金融等等,“人工智能+X”有值得探索的无限可能。中山大学致力于培养具备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的创新性人才,近年来加快学部制改革,推动学科交叉,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有这样好的机遇,我们人工智能学院必须做点什么。”印鉴和同事们的想法与学校不谋而合。
印鉴给学生讲解知识点
中山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成立于2020年6月,聚焦于学科交叉、产学合作、产教融合、科教协同的人才培养思路,着力打造一个交叉融合的新型学院。印鉴说:“我们有强烈的意愿和足够的信心开好这门课。”
于是,在教务部的支持与推动下,人工智能学院全力以赴推动开课的想法落地。从寒假开始,课程团队保持着每两周至少一次的碰头频率,研讨授课内容,进行集体备课和模块化分工,理顺授课思路,努力兼顾老师的不同风格与授课内容的一致性。
既然要做,就要做好。印鉴还带领课程团队对全球高校开展线上调研,想要获取最好的经验。
我们调研了将近100所学校的情况,了解它们的课程设置和教材。把人工智能作为通识课来教授的,中大这门课可以算是比较早的尝试,走在前列。
课程团队
印鉴,中山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
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雪鹤,中山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赵宝全,中山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毛旭东,中山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有了好内容、好教材、好团队,还远远不够,这门课的开设还面临其他困难和挑战。想要面对全校学生开课,该如何打造一个尽可能覆盖三校区五校园的课堂?
我们这是第一次在校内进行直播同步课堂授课模式。为了能够与远端教室的学生实时互动,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网络与信息中心的技术支持下,我们前期进行了多次调试。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学校提出开课需求,到筹备课程、顺利开课,只过去了短短几个月。《遇见人工智能》采用“一课多校区”的同步课堂模式,南校园、珠海校区线下授课,深圳校区线上同步课堂,是名副其实的“大公选”,让更多同学有机会“足不出校”接触前沿科技。
给文科生上理工课,怎么上?
作为一门通识课,《遇见人工智能》面向所有专业同学开放选课。大家能力不同,相关知识储备也深浅不一。
这门课不需要以专业课的标准要求大家,它重在培养跨学科的思维和兴趣,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
珠海校区课堂现场
为此,课程团队悉心选取了恰当的内容、深度、形式,注重普及AI基本知识和原理,结合动画、视频等方式,生动介绍算法逻辑与实际案例,干货满满且贴近生活,让同学们既学有所获又不觉得太过艰涩。
商学院本科生陈鑫,没有计算机相关的专业背景,学这门课程时竟不觉得很吃力。“我想是因为老师讲课深入浅出,我们比较容易接受。而且,老师讲授知识时十分系统、顺畅,看得出来真的很专业。”
深圳校区同步课堂现场
令学生赞不绝口的课堂效果和课堂体验并非一蹴而就。负责珠海校区授课的王雪鹤副教授告诉我们,团队会通过发放匿名反馈问卷,及时了解并听取学生意见,有针对性地改进课程,努力平衡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同学们之间的善意也让王雪鹤印象深刻,她在问卷中发现,“有相关基础的同学也会考虑课程的通识性质,指出有些地方可能内容太深,不便于其他专业同学理解。”
为了增强互动、鼓励学生,王雪鹤还贴心地为大家准备了小礼物,用以奖励在互动答题中表现优秀的学生,深受同学们欢迎。师生间的温情不会因空间距离消弭。深圳校区是线上同步授课,师生都不曾线下见面,王雪鹤便把奖品寄到深圳校区,由助教发放。每节课前,助教都会提前半小时到场调试直播设备,确保大家的课堂体验。正是在师生的良性互动中,这门公选课能不断克服困难,顺利“成长”。
我们希望通过这门课启发学生去思考未来科技的价值和意义,也希望培养学生敢于、能于运用人工智能的方法、学科交叉的思维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面临的问题。
深圳校区学生在同步课堂上回答问题
学科交叉同样促进着这门课的进步发展。在这个多元学科背景的课堂,印鉴发现不同专业同学视角不同,也能对他的教学和研究有所启发。
对某些内容的理解没有判断正误的严格标准,我们鼓励大家对课程内容形成自己的理解,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人工智能仍是一个非常新的研究方向。课程团队紧跟前沿技术发展,结合当下热点,积极和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和感悟,引导学生去了解、去思考,真正领会课堂所学,真正走进人工智能的世界,希望学生“能够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开放合作的心态,积极乐观,开发科技向善的潜能。”
遇见人工智能,邂逅无限可能
为什么这门课叫“遇见人工智能”?
孙燕姿有首经典歌曲叫《遇见》,有家美食小店叫‘遇见小面’……我们希望课程既能体现艺术性,又能接地气、贴近实际,好‘听’好‘吃’,雅俗共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大家遇见人工智能、走进人工智能,开启一段多学科交融碰撞的对白,把握不远的未来。
“我觉得金融科技的蓬勃发展使得人工智能技术成为未来竞争的关键,这是我选择上这门课的原因之一。”商学院的本科生陈鑫说,很庆幸自己“选对了”,这门课程让他更深入地了解人工智能,收获丰盛。
软件工程学院本科生欧阳漳浚深有同感。他抱着“给自己增加一种发展的可能性”的态度选了这门课,“这门课搭建了和不同专业知识的连接点,也让他遇见了更多可能、更多机会。
学生交流互动中
人工智能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新知识、新技术、新业态层出不穷。要抓住机遇的不止是学生。印鉴在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也不断思考和总结。
大湾区,大未来。中大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地理位置优势显著,广东省更是在人工智能的应用数据、场景等方面都居于全国领先水平,有广阔的市场和应用前景。在这个基础上,中大还具备学科交叉互动的良好条件,不仅学科门类齐全,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学科交叉的举措,为人工智能的学科发展和有关研究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中大发展人工智能有政策优势、地理优势、人才优势。我们深感重任在肩。希望这门通识课能作为一个良好的尝试和开端,带给大家更多惊喜和收获,为学校高层次创新性人才自主培养贡献更多力量。
我想、我等、我期待
遇见人工智能
会有怎样的对白?
这门公选你选了吗?
快来开启你和AI的相遇吧!
广州校区南校园课堂现场
@SYSUers,你都上过哪些课?
有哪些好课想推荐给大家?
又有哪些体会和感想?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下一期报道
可能就是你推荐的课程哦
▼ 推荐阅读 ▼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中大好课
--- iSYSU ---
来源:中山大学学生记者团 党委宣传部
鸣谢:中山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教务部
统筹:胡之源
采写:杨思敏 胡之源 计硕
编辑:邱清萌
摄影:杨一芸 张晓 杨浠苒
部分图片来源于中山大学教务部
排版:谢思欣 杨思敏
一读:刘俊鹏
初审:邱清萌
审核:孙耀斌
审定发布:黄艳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