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潇枫 潘临灵:如何从非传统安全视角理解“非常态危机”?丨对话佳作037期
编者按
当前,新冠肺炎仍在全球肆虐。我国面临全球风险社会与中国社会加速转型的复杂背景,非传统安全的威胁逐步加剧。浙江大学余潇枫教授和潘临灵老师发表在《探索与争鸣》期刊(2020年第4期)上的《“非常态危机”识别与防控—基于非传统安全的视角》(点击阅读速览)一文,依据应对过程中“安全化”程度的不同,将由非传统安全威胁引发的危机分为“常态危机”与“非常态危机”两种,并研究了二者在“源起点、演变路径、演变结果、应对目标"等方面的区别。两位老师是如何解释二者之间关系?平台邀请余老师与潘老师就相关问题做延伸讨论。嘉宾介绍
余潇枫,哲学博士,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哥本哈根大学、维尔兹堡大学、比萨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兼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理事,主要从事非传统安全理论研究。
潘临灵,管理学博士,浙江大学求是学院教师,主要从事非传统安全与非常态危机研究。
访谈实录
Q1:两位老师近期在《探索与争鸣》上杂志发表的《“非常态危机”识别与防控——基于非传统安全的视角》一文的重点是什么?
余潇枫:在全球风险社会与中国社会加速转型的双重语境下,我国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逐步加剧。我们将非传统安全威胁应对过程中按“安全化”程度,将其分为“常态危机”与“非常态危机”两种。常态危机是可防可控的“普通紧急状态”,非常态危机是难防难控的“例外紧急状态”。由于“安全化不当”所引发的非常态危机在源起点、演变路径、演变结果、应对目标等方面均与常态危机不同,非常态危机与常态危机又是一个相互关联与转化的缠绕过程。从危机的成因识别角度看,非常态危机可分为“理念错位型”“信息错乱型”“时机错失型”“资源错配型”四类。防控关键在于强化非传统安全危机意识,提高国家非传统安全治理能力,即做到理念适合、条件融合、体制耦合、信息整合。
Q2:余老师您从事“非传统安全”研究已经有近二十年,根据您的了解,“非传统安全”与“传统安全”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余潇枫:传统安全以国家为中心,非传统安全以人为中心。目前,非传统安全议题在各国无论是政界还是学界都备受关注,非传统安全研究方兴未艾,而且正在走向“制度化”,在中国还发展为一门“显学”。由我主编且刚出版不久的《非传统安全概论(第三版)》中强调了,“传统安全威胁”相比,“非传统安全威胁”更多地综合了地缘因素、利益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语境也更为复杂与模糊,往往更具有威胁主体的模糊性、威胁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威胁形态的复合性等特点。
Q3:能否向我们介绍几种“非常态危机”?
潘临灵:非常态危机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复合型危机”。任何经过安全(议题)化的“安全威胁”首先是以常态危机形式出现的,它存在着危机的触发点、临界点与转折点的演化规律,但常态危机治理一旦失效,则就会像常见病症引发“并发症”而需要综合医治一样升级为非常态危机,需要国家动用一切力量来应对,由此引发的非常态危机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种是理念错位型,理念是危机治理重中之重的指针。理念错位,主要表现在“以常态思维应对非常态危机”,以“传统安全观”应对“非传统安全危机”,造成安全化对象错位的不当状态。第二种是信息错乱型。信息是危机治理不可或缺的关键。信息错乱主要表现为信息传播渠道不通畅,舆情应对不及时,舆情引导存在缺陷,造成“安全化欠缺”的不当状态。第三种是时机错失型。时机是危机治理不可逆取的机缘,错失时机便是安全化启动阀失效。时机错失,主要表现为触发点、临界点和转折点这三个重要节点的错失。第四种是资源错配型。资源优化配置是危机治理极其重要的条件,资源错配造成去安全化受阻或失效。资源错配,主要表现为在危机应对过程中,人员、物资、财力调配等方面与危机应对的实际救援需求错配。
Q4:在非常态危机的生成机理中,是否存在危机无法去安全化的现象,条件又是什么呢?
潘临灵:无法去安全化现象是存在的。根据“危机常态化管理”理论,危机演化有四种路径 :第一种是“一般议题→常态危机→危机终结”,即一般议题在常态化管理的条件下,“安全化”为安全议题(危机),并通过常态化应对机制,成功“去安全化”使其回归为一般议题。第二种是“一般议题→常态危机→非常态危机→危机终结”,即在成为一个常态化的安全议题(危机)后,由于 “安全化不当”,演变为“非常态危机”,在达到“去安全化”条件后(此时一般需要耗费大量资源),回归为一般议题。第三种是“一般议题→非常态危机→危机终结”,由于缺少相应的常态化机制而导致一般议题“安全化不当”而成为“非常态危机”,在达到“去安全化”条件后,回归为一般议题。第四种是“一般议题→非常态危机→常态危机→危机终结”,由于缺少相应的常态化机制而导致一般议题“安全化不当”而成为“非常态危机”,在达到“去安全化”条件后,即通过政策学习和制度化形成“常态化吸纳”,并形成常态化应对机制,回归为一般议题。Q5:理念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之下,您认为现阶段我国非常态危机防控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潘临灵:危机应对的过程,是一个去安全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多是使用“积极安全”的方式来消除威胁或是化解危机。从“积极安全”的角度看,安全能力建设属于一种“优态”的积极建构,危机应对是一种“行为体间的优态共存”。一是从关注事件安全转为关注“趋势安全”,二是从关注地域安全转为关注“全域安全”,三是从关注单一安全转为关注“总体安全”。▼
薛澜:防疫应平衡公共安全和个人隐私,使用个人数据须在合理范围
刘河庆:地方政府采纳中央文件都有哪些考量?丨对话佳作036期
王秋石 牛美丽:预算透明会让公民更满意吗?丨对话佳作0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