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建松:重重困境中,博物馆学学科该如何突破
7月23日,弘博网刊发了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陆建松先生关于博物馆学以及专业人才培养与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之间的矛盾(链接:陆建松:与博物馆实际需求不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的文章。本篇内容,陆建松教授将继续讨论博物馆学学科建设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及破解之道。
重重困境
导致我国博物馆专业人才队伍与博物馆事业发展和进步不相适应的一个根本原因是我们不够重视博物馆学学科的建设和后备人才的培养。在我国,博物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生存和发展面临诸多困难。
博物馆专业人才培养得不到的重视
上世纪80年代初起,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先后在高校设立博物馆学专业。至上世纪90年代,开办较为正规博物馆学专业的主要高校有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吉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大学等10几所高校等。这期间,中国博物馆的数量增长情况为1983年为467座,1990年1013座,2000年为1397座。这些高校的人才培养基本上满足了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博物馆数量增长了3.5倍(2016年为4873座),但我国高校博物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数量几乎仍停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水平。显然,这样的人才培养数量远远落后于全国博物馆迅猛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究其原因,就是博物馆学专业人才培养没有得到国家有关部门应有的支持。如果不改变博物馆学专业人才培养这种滞后的状况,那么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显然是不可能的!
博物馆学学科建设得不到应有重视
在我国学科高度行政管制的背景下,在高校强势学科面前,作为“冷门”专业的博物馆学专业,无论从专业设置、招生数量、资金投入,还是编制、人才引进、课题申请等方面都处于弱势,博物馆学学科发展步履艰难。
设置博物馆学专业的高校极少,且难以增长
在目前急功近利的高校专业发展思路下,凡不是一级学科或有直接的经济效益的专业,往往不被作为高校专业发展的目标。招生规模小,并且难以扩大
在招生上,相对于一些显学或老牌学科的扩招,博物馆专业往往是被挤压的对象。投入少,教师队伍编制少,人才引进难
以复旦大学为例,“985”建设期间,投入资金三年总共才不到100万。研究课题申请困难,学术期刊少
博物馆学在国家学科分类中不仅没有应有的位置,甚至没有对应的目录。因此,无论在国家社科还是教育部项目申请方面,博物馆学课题申请非常困难。没有可能获得各种人才工程的机会
例如长江学者、千人计划等,都与博物馆学没有任何关系。受考古学挤压,学科地位被大大矮化。
前些年国家学科改革将原本与博物馆学并列的考古学升为一级学科并将博物馆学置于考古学之下后,使已经很弱势的博物馆学专业又面临严重的冲击,其地位被大大矮化(见下表“考古学学科分类表”),面临加速边缘化、弱势化、萎缩化的危险。一些高校开始急功近利地要求将博物馆学专业改为考古学专业,将博物馆系改名为考古学系。
学科发展的目的是什么? 显然是为了要适应社会的需求,是为了人才培养。目前全国各类考古研究机构大约30余个,以每个50人算(全国考古机构多的人数达六七十人,少的只有三四十人),从业人员也不超过2000人,可见,目前高校考古学专业已经饱和。而全国博物馆从业人员总数远远大于考古从业人员,而且博物馆总量在不断增长中。此外,博物馆的范围也远大于考古学,不仅仅是历史考古学博物馆,还包括自然科学和各行各业博物馆。显然,将博物馆学置于考古学之下,既不科学也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博物馆学学科的发展。
综上所述,由于国家不重视博物馆学学科的建设和后备人才的培养,博物馆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困难重重。如此,在今天我国博物馆事业快速发展并急需大量博物馆专业人才的时候,改革开放以来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当前本该大力发展的博物馆学专业,不仅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而且将加速萎缩,这必将严重影响博物馆专业人才的培养,严重制约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破解之道
人才是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和兴旺的基本保障和强大支撑,是博物馆事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仅是我国博物馆事业快速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提升我国博物馆专业化水平的必然要求。诚如2009年11月李长春同志在河南博物院考察时的讲话中指出:“人才是推动博物馆事业发展繁荣的强大支撑。……要把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作为博物馆改革和发展的大事来抓,着力培育多层次、多元化人才”。
推动高校增设博物馆学专业,加快博物馆人才培养
首先要推动高校增设博物馆学专业,加快博物馆人才培养,以适应我国博物馆事业快速发展对人才数量的需求。
目前中国的博物馆建设已经进入迅猛发展的时期。未来十几年都将是我国博物馆事业的高速发展时期。为了适应我国博物馆事业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必须加快博物馆专业人才的培养。
制定博物馆人才发展规划
由国家文物局和中国科协牵头,在对全国博物馆人才调查的基础上,从我国博物馆中长期发展需要的高度,制定全国博物馆人才发展规划,明确博物馆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人才培养的重大政策,人才培养的组织实施等,以推动我国博物馆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加强博物馆后备人才的培养
推动教育部和有关高校加强博物馆后备人才的培养。博物馆后备人才培养主要依靠高校的力量。这需要主管中国博物馆的国家文物局和中国科协加强与教育部的沟通,争取得到教育部的支持,通过教育部推动高校增设博物馆学专业,扩大博物馆专业人才培养的招生规模,加大对博物馆专业发展的投入。加强博物馆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博物馆学专业是个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国际上成功的做法是“馆校联合培养”。为此,国家文物局和中国科协可根据博物馆人才的需要,结合各高校的优势和特点,选择一批高校作为博物馆人才培养基地。通过高校和博物馆之间合作培养博物馆人才、组织博物馆专家和高校教师联合编写教材或讲义、为高校师生提供实习基地等手段,建设一批博物馆人才培养重点基地。确立博物馆学学科地位,完善学科自身建设
人才的培养有赖于高校博物馆学学科的发展,只有博物馆学学科得到应有的地位,博物馆学学科才能发展,博物馆专业及其人才培养才有保障。博物馆学科的发展固然需要自身的完善和提高,但更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和扶植。
显然,人才培养需求是学科发展的主要目的之一。以全球博物馆事业和博物馆学学科发展最发达的美国为例,随着美国综合国力的增强,1970年代,美国博物馆开始快速发展。如今,美国约有合格博物馆17500座。其中,大部分建于上世纪70年代以来。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博物馆的快速增长提出了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美国博物馆界日益意识到博物馆专业人才的缺乏。于是从70年代开始,美国高等教育开始着力发展博物馆学科,以培养既有专业学术素养又具备博物馆运作知识和专长的博物馆专业人才。首个博物馆学专业1976年成立于乔治·华盛顿大学。据最近一项统计,美国有155个博物馆学的研究生项目,其中包括纽约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目前,日本全国约有110所大学设有博物馆学课程或进行文博培训,每年有6000名左右的大学生攻读博物馆学艺员。
如今中国的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如同70年代的美国,急需加强博物馆学学科建设和高校博物馆学专业发展,加快博物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
克服博物馆学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主管全国博物馆的国家文物局和中国科协要努力推动教育部及有关部门确立博物馆学学科应有的地位,推动高校博物馆学专业的发展。特别在学科建设方面,如果不能将其作为一级学科对待,至少应按独立学科来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激励高校重视博物馆学专业的发展,增设博物馆学专业,扩大博物馆学专业招生,加大博物馆学专业的投入。
完善和提升自身学科的发展水平
高校博物馆专业要努力完善和提升自身学科的发展水平。要加强博物馆学学科发展研究,特别要研究和借鉴国际上先进国家博物馆学学科发展的成熟经验,结合中国博物馆实际,提出我国博物馆学科发展的方向,明确博物馆学学科知识体系,做好博物馆学科发展的统筹规划。在此基础上,加强博物馆专业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及其教材建设,加强馆校合作培养,努力克服博物馆学学科发展自身存在的问题,使博物馆学学科日趋完善和成熟,使大学博物馆学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和技能更能适应我国博物馆发展的实际需求。完善人才培养知识体系,提高针对性和适应性
适应现代博物馆角色和功能的转变以及我国博物馆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完善博物馆专业人才培养知识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博物馆角色和功能的转变以及博物馆类型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必然对大学博物馆学科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即大学博物馆专业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的博物馆学学科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才能适应博物馆发展的实际需要?
改变现有知识体系
要改变我国高校博物馆专业文物学、考古学、博物馆学和文物保护大杂烩式的知识体系,建立有别于考古学和文物学的博物馆学人才培养知识体系。即建立一个以公共知识组织、加工和传播教育为导向的博物馆学人才培养知识体系:一是具有从事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搜集、整理、保管、研究和阐释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博物馆藏品的搜集、鉴定、分类、整理、编目、保管、修复、研究等。二是具有策划、组织和实施文化展示、传播、教育、公共服务的知识和技能。并且,从当下中国博物馆经营的现实看,尤其需要强化对“展示、传播、教育和公共服务”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适应博物馆类型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要适应我国博物馆类型多样化发展的需求,特别是自然、生态、科技类博物馆的发展,在高校开设培养自然、生态、科技类博物馆专门人才的博物馆学专业。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培养的博物馆专业人员知识结构过于单一,主要是文物学、考古学和历史学教育背景。显然,这样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我国自然、生态和科技类博物馆的发展需求。因此,迫切需要在我国高校设立跨学科的博物馆专业。根据国际上自然、生态、科技类博物馆专门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合适的方法是采取第二学位或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即本科阶段学生可以学习生物、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等自然科技专业,然后再修读博物馆学第二学位或攻读博物馆学专业硕士。这样的培养模式,既能让学生具有自然科技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又拥有博物馆学专业知识,从而能够胜任自然科技类博物馆的专业工作。制定并实施博物馆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为了保持博物馆的专业水平和博物馆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推动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必须建立与实施博物馆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从源头上保障博物馆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保障博物馆专业队伍的建设。
首先,在借鉴国际上博物馆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制定“中国博物馆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特别是博物馆核心专业人才),包括任职资格条件、专业素养和技能要求。
其次,推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博物馆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纳入国家职业资格体系。并制定具体的实施和操作办法以及相应的配套措施,将博物馆人力资源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使认证制度得以有效实施。
未来十几年,都将是我国博物馆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人才发展是保障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和进步的重大战略选择。为了提升我国博物馆的专业化发展水平以及增强博物馆公共服务能力的需要,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博物馆专业人才培养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高度重视博物馆专业人才培养及其学科建设,加强多层次的博物馆人才培养,努力造就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的专业化博物馆。
作者:陆建松 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Na、Na;大萌萌
相关链接:
严建强:文化遗产学科应整体协同发展,博物馆学要加强对认知与传播的研究
QQ: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319424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