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 | 她整理了645筐陶片,拼出一个3300年前的中国
盛夏七月,正是高校学生们期盼已久的暑假时节。而对于考古学生张华贞来说,她已经三年没有度过暑假了。
安阳,这座“三千年前是帝都”的华北小城,因为殷墟的发掘而在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学界都具有殿堂般的意义。从宫殿到王陵,从殷墟到洹北商城,一代代考古人在这片热土上接力发掘,用手铲一页页揭开埋藏三千余年的“地书”。
追随先辈的足迹,安阳师范学院2013级考古系本科生张华贞也是其中的一员。2015年秋,她第一次与同学们一起,参加了洹北商城铸铜制骨手工业作坊区的田野发掘工作,此项发掘由专门负责殷墟发掘与研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主持。能够参加殷墟的发掘,是每个考古学生都倍加珍惜的机会,华贞同学更是如此。2016年,虽然规定的田野实习课程早已结束,她还是利用闲暇时间,辅导2014级的学弟学妹们继续发掘。
殷墟与洹北商城分布示意图
春播夏长,秋收冬藏,对于张华贞来说,2017年是更具挑战性的一年。如果说田野发掘是对考古材料的科学提取,那么室内文物整理则是对材料消化、吸收、整合、研究的过程。与田野发掘的艰辛与汗水相比,室内文物整理更需要耐心与积淀。
两年来,洹北商城铸铜制骨手工业作坊区的发掘收获满满,但如何“深加工”这批“丰收的食粮”,成为一个难题。整理发掘出土的数百筐遗物,首先头痛的就是场地问题。经过多方协商,安阳师范学院在新建的文博大楼给这些三千多年的“宝贝”找到了新家。占据半层楼、面积达600余平方米的整理室,让每一位来此参观的考古同行都赞叹不已。张华贞于2017年2月开始参加整理工作,并辅导2014级与2015级的学弟学妹们进行专业、系统的考古类型学训练,也因此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包工头”。
整理室内堆放的部分陶片
时间紧,任务重,华贞和学弟学妹们的工作,从最基础的整理陶片开始。每天早晨不到8点,她总是第一个到整理室。昨天的工作进行到哪里,今天又该有什么进度,都是张华贞要考虑的事情。面对来自28个探方的645箱陶片,再大的压力,都要转化为动力,脚踏实地从基础做起。
整理室内热火朝天的工作场面
认真拼对陶器的张华贞
张华贞介绍,传统的室内整理由于受到场地面积限制,一次只能进行一个灰坑、或者灰坑中一部分陶片的整理,而这并不利于明确遗迹单位的相对关系。但是,在被戏称为“全球最大的整理室”内,就可以按照地层关系,将同一地层不同灰坑出土的陶片全部铺开,同时进行整理。这样方便学生判断灰坑间的叠压打破关系,有利于训练他们对于类型学的敏感度。
整理之前,首先检查出土单位是否准确无误。装陶片的塑料筐外写有出土单位编号,这个编号也见证着殷墟考古的成长。
陶片筐上的编号
长期以来,殷墟发掘与其他古代遗址一样,习惯于以附近的自然村落或标志性建筑物来命名发掘区,如苗圃北地、小屯、孝民屯等。但是,随着城市建设,一些村庄难免要迁徙或消失。如今,安阳考古工作站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地图,以RTK测绘,在站里确立一个原点,把整个大殷墟分为四个象限,NE代表东北,NW代表西北,SE代表东南,SW代表西南,每个象限内划分为1*1平方公里的方格,并以字母编号。每个方格内再划分面积为100平方米的探方10000个,编号为0000-9999。洹北商城铸铜制骨手工业作坊遗址的探方编号就是以NEK打头。如此,无论今后地形地貌、城市村庄格局如何变化,都可以准确无误地确定发掘位置。同时,陶片筐中还放入有写好标签的自封袋,检查标签上出土单位无误后,方可将陶片摆开进行整理。
由于商代地层较深,距今时间久,大部分陶器在深埋地底时都成为了极其破碎的陶片。它们的拼对,可以说是最耗费耐心的环节。细心的华贞总结出了一套工作经验。
1将陶片按照器型、部位、陶质、陶色等标准分门别类排开
2观察茬口细节,用三甲树脂和丙酮的混合溶液粘连
3先粘好的部分放在沙盘中晾干
由于碎片较多,不能一次拼接成型,先粘好的部分放在沙盘中晾干,沙盘可以起到固定作用,方便各种器型以各种角度站立。
4所有能找到的陶片都拼好后,用石膏补住缺口,待凝固后用刮刀修整找平
修复好的陶簋
修复陶器的过程看似容易,但是要在车载斗量的陶片堆中找到相连的两片,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由于陶片长期深埋地下,茬口较钝,早已不复刚碎裂时锋利,有时刚刚粘好的两片又会自动脱落。石膏补缺的环节更是欲速则不达,曾经书本上形容的平沿、圆唇、浅腹、内收、圈足、弦纹等特征,都变成了一个个需要用刮刀一点点找平的细节,十分考验修复者的耐心,有时候忙碌一天,都不一定能拼出一件陶器。
“不过,我现在很熟练了。”华贞自信地说,“我的最高纪录是两天拼出了7个鬲!”
拼对成型的陶器
张华贞每天的工作看似枯燥,却意义重大。洹北商城是“大殷墟”的重要组成部分,年代晚于郑州商城的早商文化,又早于传统意义上殷墟的晚商文化,可能是商代中后期一座重要的都邑遗址。在商代,与青铜生产相关的遗迹、遗物关系到国家机器的运转方式问题。如果能将洹北商城铸铜制骨手工业作坊区的出土文物整理清楚,对于弥补中商时期考古学研究的空白具有重要意义。而陶器是考古学上分期断代的重要标尺,只有通过细致的整理,才能对这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
洹北商城铸铜制骨手工业作坊区航拍
经过近半年的整理,发现洹北商城铸铜制骨手工业作坊区出土的陶器与殷墟时期相比,陶胎薄、夹砂陶多、呈现一种罕见的青灰色,而且胎色不均匀的现象十分普遍,或许与烧制火候和埋藏环境有关。此外,陶范、陶模、范芯、坩埚、磨石、鼓风嘴等铸铜遗物的出土,骨器成品、半成品、制骨废料、磨石等制骨遗物的出土,都清楚地表明洹北商城时期商王朝的手工业生产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它的材料来源、组织生产形式、管理运营方式、经济规模和性质等问题,是令学界欣喜的新方向,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自从学了考古,张华贞总被问“你是不是能挖到宝贝?”,面对眼前“灰头土脸”的陶片们,她总是一笑而过。因为她知道,考古不是挖宝,更不是盗墓,而是通过认真细致的田野发掘、室内整理,通过无数次拼对、修复、统计、绘图、拍照等细碎的工作,来分析形制、挑选标本、判断年代与性质的一个过程。考古并不神秘,而是充满科学与理性。
整理室入口的布告栏上,写着工作制度和注意事项。其中“周末无休,鼓励加班”八个字格外醒目,这是张华贞和学弟学妹们发自内心的要求。从2017年2月到现在,她从未休息过一天。学弟学妹们换了好几拨人,她却一直坚守岗位,从零开始手把手教新人整理。今年,她被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录取为研究生,而她在考研复试结束当天,就坐最早的一班车赶回安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整理室的工作制度
每天早晨,学弟学妹们到岗后,张华贞就开始分配一天的任务。力气大的男生搬筐子,心细的女生拼陶片;不同出土单位的陶片不能混淆,同一出土单位的器型要放在一起认真比对。分门类、做标号、写记录……看似繁琐,华贞却甘之如饴。虽然最后挑出的标准器会统一进行拍照,华贞自己也准备了一个笔记本,将一些特殊的器画下来,“画得是丑了一点,但不画我心里没谱。”
华贞的笔记
中午,华贞去学校食堂简单吃点饭后回到整理室,看看书,看看笔记,困了就午睡一会儿。为了节省时间,她和学弟学妹们搬到了整理室旁边的宿舍住,连洗漱用品都放在了公共卫生间。有时宿舍太热,她干脆号召大家在整理室的空地上打地铺,“闭眼前最后一件事是摸陶片,睁开眼第一件事还是摸陶片,踏实!”
华贞和同学们的地铺
问起张华贞有什么目标,她憨厚地笑笑,说:“我的小目标是希望九月开学去郑大报到之前,能把这些陶片整理完吧。毕竟是自己和同学们亲手挖亲手整的材料,希望最终能出一个好成果。”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与所有成就斐然的考古学先辈一样,张华贞选择了从摸陶片做起,踏踏实实地释读考古学的奥秘。前方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她无畏艰险,一直在路上……
采访/摄影/编辑:心儿
部分图片来自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
相关链接:
【一天】
栏目介绍及征稿启事你是否觉得,这日复一日的工作,干久了也会有些许倦怠?
你是否好奇,那些圈子里的伙伴,究竟有怎样的工作状态?
你是否困惑,这个行业有许多问题,却总是千头万绪理不清?
现在有一个机会,你是否愿意拿起笔来,记录下你一日人生的生活片段,分享你对这个行业的点滴想法?
我们希望打开圈外人了解文博事业的窗口,
记录下这个时代文博行业的真实情况,
构筑起我们这一代文博人的记忆库……
1、事业单位(博物馆、考古所、文管所等各部门工作人员)
2、行政机关(文物局、文广新局等)
3、相关企业(展览、照明、展柜、运输等)
4、高校师生(考古、文博、文化遗产等专业)
5、关注博物馆事业的亲们(志愿者、博物馆达人、普通观众等)
2、希望能感受您的思考与态度,能够呈现问题,分享见解;(看似无解,说不准努力的人多了,也就慢慢改变了,谁知道呢?)
3、可实名可匿名,我们充分尊重您的隐私。
唯一投稿式:news@hongbowang.net,投稿请注明“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