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记录——《二十二》背后的那座博物馆
位于上海师范大学文苑楼二楼的中国“慰安妇”历史博物馆,是中国大陆首个以保存“慰安妇”悲惨境遇证据为主题的博物馆,统计显示,从2016年10月创建至今,已接待近7000中外参观者。
电影“二十二”与背后的研究
伴随着世界“慰安妇”纪念日的到来、以及国内首部获得公映许可的“慰安妇”题材纪录电影《二十二》的全国公映,假期里宁静的校园迎来了源源不断的参观捐赠者。
导演郭柯2012年拍摄韦绍兰老人时,通过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得知,全国幸存的“慰安妇”老人仅剩32位,于是这部纪录短片叫《三十二》。到了2014年,第二部纪录片叫《二十二》。2017年1月至今,已相继有5位老人去世,她们直到生命尽头,也未能等到日本政府的道歉和赔偿。截止目前,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所确认的中国大陆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只有8人。
一席 郭柯《从三十二到二十二》
就在纪录片上映前夕,8月12日,中国大陆最后一位起诉日本政府的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黄有良去世,享年90岁。世界“慰安妇”纪念日之际,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慰安妇”历史博物馆三名志愿者奔赴海南陵水,参加了黄有良阿婆的葬礼,目送老人的最后一程。
黄有良老人
导演郭柯表示,《二十二》成本之外的盈利将全部捐给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用于对此问题的历史研究及幸存者的资助。 担任研究中心主任的苏智良,正是《二十二》的影片顾问。苏智良同时担任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馆长。
苏智良教授说:“我们做历史研究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事,所以我们不断在考证各地的受害情况,包括发现的慰安所,一个一个把它记录下来,同时也对幸存者进行关爱。我们是从2000年开始,对慰安妇幸存者进行生活费的援助。”
中国“慰安妇”历史博物馆
中国“慰安妇”历史博物馆内展示的“慰安妇”制度幸存者捐献的各类文物,极具史料价值和法律意义。
据苏智良教授介绍,博物馆收藏的物件有:当年深受伤害的“慰安妇”万爱花赴日本起诉时使用的护照、受害者袁竹林到海外出席听证会的证件与作为中国大陆最早一批向日本提出赔偿的起诉书、受害者林爱兰作为“红色娘子军”一员获得中央政府颁发的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章、受害者陈亚扁和黄有良为参加2000年在日本举行的女性国际战犯法庭手绣的“讨还血债,谢罪赔偿”条幅、受害者雷桂英从南京高台坡慰安所带出的高锰酸钾容器和她的临终遗嘱,以及众多受害者们生前制作的手模和脚模等。馆内还收藏了数十年来研究者搜集得来的日军慰安所遗址中的各类遗物,研究者捐献的相关文物,如战时日军使用的安全套、星秘膏等性用品,还有各地受害者留下的公证书、证言、照片、调查视频,各国学者的研究文献与成果等。这些资料都是非常重要的证据。
中国“慰安妇”历史博物馆还原铁证
苏智良坦言:“建立这样一个中国慰安妇历史博物馆,主要为了在这样一个平台展示我们20多年的研究调查的成果。再现这一段历史,让更多的国民、国内外的参观者能够知晓这样一个历史的事件。”
“慰安妇”档案申遗
2015年中国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项目名单,而另一份慰安妇档案遗憾落选。
《世界记忆名录》是指符合世界意义、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确认而纳入的文献遗产项目。世界记忆文献遗产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延伸,侧重于文献记录,包括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等文化事业机构保存的任何介质的珍贵文件、手稿、口述历史的记录以及古籍善本等。
记忆文献遗产反映了语言、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它是世界的一面镜子,同时也是世界的记忆。但是,这种记忆是脆弱的,每天都有仅存的重要记忆在消失。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世界记忆计划,来防止集体记忆的丧失,并且呼吁保护宝贵的文化遗产和馆藏文献,并让它们的价值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世界记忆名录分为世界、地区和国家三级,申报文献遗产根据其地域影响力,分别列为不同级别的名录。
日军“慰安妇”问题学术研讨会于今年7月5日在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召开,来自中外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慰安妇”问题研究专家分享了新发现的证据及研究成果,并商讨共同推动“慰安妇”档案在今年9月成功申报“世界记忆名录”。
出席研讨会的有来自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韩国、日本、印度尼西亚的近30名专家。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教授,“慰安妇的声音”联合申遗国际事务局负责人申蕙秀介绍说,为了成功“申遗”,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韩国、荷兰、菲律宾、印尼、东帝汶等受害国家和地区,以及加害国日本的民间团体,通过一年半的共同合作,整理了很多资料,并在2016年5月31日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申请,现已有2744卷“慰安妇”有关资料申遗,这些资料被共同命名为“日军慰安妇的声音”,并已被认定为不可替代的独特资料。
申蕙秀表示,在“慰安妇”档案“申遗”过程中,日本政府一直在做反对工作,并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施压,包括拖欠会费,甚至想按自己的意愿修改教科文组织的有关规定,即提出对“申遗”资料有不同意见必须与关联国家协商,并且想把这一规定用在“慰安妇”档案“申遗”上。
一位韩国专家在参观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时忍不住痛哭(大公网记者贺鹏飞摄)
自1995年起,中国大陆的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发起的控告日本政府的起诉案,原告方全部败诉。苏智良指出,“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的申诉路,“从日本法院的角度来说闭上了大门”。
“为什么要研究‘慰安妇’问题?为什么要研究暴行?我感觉这样的苦难、这样一个群体,是我们自己缺失的历史,中国人自己必须要把它搞清楚,所以我们一直坚持到现在。”苏智良说,在全国研究“慰安妇”问题的学者还是比较少,如今自己的研究主要依靠学生们。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慰安妇”历史博物馆有一张表,记录了上百位学生名字,从本科生到博士生,都曾在20多年间跟随研究过一段时间,有长有短。苏智良感慨,“这是最重要的一支力量”。
我们的博物馆往往习惯于展示光辉历史,却鲜少触及那些令人悲痛的历史。然而,历史的沉重同样值得铭记。对于历史受害者最好的补偿就是将这段历史变得透明,并让这段历史走进课堂和博物馆,让后人得以铭记受害者的牺牲,正视他们所受的伤害,以缅怀不幸的灵魂并启迪未来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免费开放
周二—周日9:00—16:00
(节假日与寒暑假闭馆)
2017年7月18日—9月14日暑假期间,7月15日、8月13日——8月15日、9月3日开放,其余时间闭馆,团队如需参观,请提前预约。
团体参观预约手机:
13701734295 15002293853
团体参观预约邮箱:
ao201611@163.com
15002293853@163.com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桂林路100号上海师范大学文苑楼2楼
电话:021-64321601
Email:zgwafyjzx@163.com
博物馆志愿者可为团体参观人员以及超过5人以上的参观者组织讲解,更多信息可关注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公众号了解。
文章资料主要来自于:中国青年报、大公网、央广网
部分资料、图片及视频来源于网络
编辑:叶子
相关链接:
QQ: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319424239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以下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