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公众的博物馆,还是博物馆的公众

2017-09-12 徐坚 弘博网




导语:回顾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始终离不开一个词——公众性。新时期,无论是博物馆还是社会公众,都对博物馆的“公众性”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博物馆如何加强公众参与,针对这个问题,徐坚教授认为博物馆的“公共性”的讨论和实践实际上就是公共考古学或者公共历史学,在博物馆与公众关系上的困扰和问题就是公共考古学问题的特别版本


博物馆公共性的讨论


对博物馆而言,公众参与不是新鲜话题。“公共性”是博物馆的出生证:历史上从不缺乏古代艺术和遗物的保管机制,但是化“私”为“公”才催生了近代意义的博物馆。不过,此“公”意味多重,需被有心者反复玩味,有力者屡次尝试,才得以逐步披露和传播。“公”的意味可能时至今日都未能穷尽说明:面向公众开放,反映公共观念,作为社会教育机构服务于社会公众。对博物馆的“公共性”的讨论和实践实际上就是公共考古学或者公共历史学。在博物馆与公众关系上的困扰和问题就是公共考古学问题的特别版本而已。

 

中国的公立博物馆的收支两条线和免费开放是博物馆经营者释放的“公共性”信号,也消除了公众接触博物馆的经济障碍。但是,这不是问题的全部,免费也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博物馆免费后出现的资源错用就说明了博物馆的公众参与还有很多可做和必须做的。

 

社区博物馆的界定


社区博物馆是协调博物馆与社会的关系的一个解决思路,不过,这也是误解和误做频现的领域。

 

社区博物馆虽然在字面上是两个名词的组合,但不是送展入(社)区或者送展下乡,此类活动更应该被定义为“流动博物馆”



“真正的社区博物馆应该和社区考古学、乡村档案、聚落史等观念结合在一起,构成另一种类型,也是我认同的公共考古学类型。”徐坚教授说道。

 

公共考古学的界定


徐坚教授原本认为,公共考古学只有一种,别无分店,但是由于所见处处都是“康帅博”,不得不迂回提出,方便面有两种,一曰“康师傅”,一曰“康帅博”,要吃“康师傅”,不要吃“康帅博”云云。 

公共考古学究竟是什么?

两种公共考古学的分类法源自:

 

  • Neil Faulkner的向下视角和向上视角

  • Nick Merriman的补缺范式和多元范式

 

大家想表达的意思非常明确:


  • 自上而下,以通俗的手法启迪民智,教育民众的公共考古学,

  • 自下而上,让社区和土著居民发现自我的文化基因,完善自我的文化认同,发出独特的基于社区和族群的声音,而职业人士只是从旁辅助的公共考古学。

 

显然,大家都不认同前者,因为大家不认同“国家话语”从上而下地强行灌输,尽管前者一度是公共考古学的主要方式,也涌现出不少这种类型的名著;大家喜欢的是后者,是鲜活的,有“地气”的声音,虽然它还是一片待开垦的处女地。

广州出现的几间小博物馆是不是社区博物馆?


只能说从中看到了雏形可能发展性,但是目前没有一个是


 

如果东濠涌博物馆的主题是记住沿河居住和生活的水上人家,商户和边缘人口,记住这片肮脏混乱的地区如何形成独特的城市生活,这就是社区博物馆,如同纽约下东区的果园街97号博物馆一样。但是如果是“龙须沟”主题,那就不是社区博物馆了。



广州最近的城市化大跃进中,多个在高楼大厦中苦撑的村落也有可能做成社区博物馆的样本。如果你曾经看过广州的“扒龙舟”活动,你就应该惊叹这个城市的多元空间,端午一到,这个“现代”城市像是突然翻盘一样,你误以为今天存在于珠江新城底下,存在于中大布市底下,存在于白云大道的批发市场底下的古村落,借助着一条条骄傲地游走在大小河涌里的龙舟,一个一个地复活了!

 

职业工作者的责任和角色


不再是发传单,作演讲,讲自认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东西,民智无须启蒙。换一个思路,做自下而上的公共考古学吧!到社区中去,听听土著草根的声音,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出来。数年前徐坚教授就曾提出,希望能将“乡村档案、社区博物馆和聚落史”计划付诸实践。就是“大家一起写村史”!台湾有一个类似的村史写作种子计划可资参考。各地的乡村记忆的发展并没有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的那么悲观,事实上,各地都可以见到让人感动的例子。


2006年,徐坚教授在大姚县大河口乡读到一位退休小学教师王开朝先生独立撰写的《麂子村志》,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投身于乡土史学,有人会疑惑这对未来的学术大师们是不是浪费?徐坚教授在《社区考古学:文化遗产保护策略还是考古学研究取向》也已经说明,早有前辈在这个潮流中别立范式过啊!

 

公共考古学思想对社区博物馆实践的启示


对于现存的博物馆,基于自下而上的公共考古学思想的社区博物馆实践有价值吗?当然有,这就是新博物馆运动的精髓所在。现存的博物馆可以变身为“信息枢纽”,而扎根于乡土的社区博物馆(或者转用新博物馆运动的词汇,生态博物馆)则是其触角的终端。这样才能使博物馆不再是遥远的,需要朝拜的文化中心,而是一个牵一发则动全身的系统的一部分。

 


结语:社区博物馆突破了传统博物馆“建筑+收藏+专家+观众”的组织模式,以“地域+传统+记忆+居民”的模式重新组织保护与展示,这种新博物馆运动使博物馆能更好的服务于大众,方便大众随时随地获取知识,受到教育,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精神文化内涵,增加博物馆的公众参与程度。


文字来源于搜狐网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hm;轩睿#


相关链接:

考古=盗墓?不应只是斥责!

美国的博物馆与社区

品牌思维&建设,打通博物馆教育连系公众的“任督二脉”

一辆公交车,能把博物馆与公众拉近多少?

唯一投稿邮箱:news@hongbowang.net

QQ: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319424239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以下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