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幕后”到“台前”——青岛市博物馆创新文物保护利用方式
文物是古代文明的载体,以独特的方式向人们讲述着历史。保护、管理好文物藏品是博物馆的核心使命之一。如何有效保护、活化利用文物是广大博物馆人不断探索的永恒课题。近年来,山东省青岛市博物馆(以下简称“青博”)文物保护工作在“开放办馆”理念引领下,与社会对接,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在转型探索中让文物保护、藏品管理不再是小众的、神秘的,而被大众所熟知、接受。
搭建平台,让文物保护走入公众视野
说起文物修复,总给人神秘的感觉,青铜、古画在修复师手中化腐朽为神奇,得以“延年益寿”。青博文保中心自2009年成立以来,从最初的书画修复室到2017年山东省古籍修复站点的获批,器物类修复室、文保实验室的建立,使文物保护工作逐步从单一到复合、从“幕后”到“台前”,博物馆的修复室也从曾经的“闲人免进”,到今天邀请公众走入,主动为公众“解密”。
以文化遗产日社教活动为平台,推进文保知识普及。在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青博文物修复室面向市民开放,推出瓷器粘合修复、书画装裱两场体验活动,让公众与修复师对话,直观深入地了解文物保护全过程和传统修复技艺。来自中国海洋大学的裴同学表示:“看着老师操作觉得文物修复简单,自己动手后才发现每个步骤都要小心翼翼,来不得半点差池。”参与文物修复过程让公众对文物保护有了全新认识,在欣赏文物之美的同时,也知道了文物保护工作者的付出。
以“揭秘修复”为亮点,搭建“馆媒合作”促宣传。2017年,青博联合腾讯旅游推出《我在青博修文物》,利用网上直播平台实时展现文物修复全过程,这是青博文保工作从面向青岛市民到面向全国网络观众迈出的一大步。修复师与观众全程互动,例如网友对修复过程中用热水清除画作的污渍和霉斑,产生了“会不会损坏书画,使其掉色”的疑问时,修复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从专业角度给出回答:“这些书画的年代久远,色彩早已与纸张融合在一起,而且在水洗之前都要经过局部测试,确保不会脱色,所以在准确操作的情况下不会有任何损伤。”直播、互动激发了公众对文物修复的兴趣,在满足大众探秘愿望的同时,普及了文物保护知识,提高了文化传播辐射力。
秉承“开放办馆”理念,实现馆藏资源共享。青博作为国家级、省级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将包括珍贵古籍在内的所有馆藏三级以上文物名录公布于官方网站,以合作、共享为宗旨,吸引高校将项目带入博物馆。自2016年起,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与青博签署了学术合作协议,利用青博丰富的馆藏古籍资源和首都师范大学的科研能力,共同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17年,对馆藏明抄本《册府元龟》的深入研究有了新突破,为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相关课题提供了新的史料物证。此举不但实现馆校共建共育,借力高校提升博物馆的研究水平和美誉度,同时将科研成果反作用于高校教学,充实教学内容。
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打造教学实践基地。青博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自成体系的藏品管理方式和成熟的修复团队。多年来,青博以高校志愿者招募为契机,为在校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在青博宣讲、文保志愿者团队中活跃着一群来自北京电影学院创意媒体学院文保方向的学生。2017年,青博与该学院正式签订合作及教学实践基地协议,本着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在人才培养、就业实习等方面展开合作。青博古籍修复站点的获批和器物类修复室、文保实验室的建立也为合作高校的实习生提供了难得的实践平台,让大学生将课堂学习与博物馆实践相结合,及时将书本理论转化吸收,为提早接触文博行业积累了社会实践经验。
随着“开放办馆”理念的不断深入,青博已呈现与社会全方位对接的崭新面貌。青博借助科技,创新理念,打破陈规,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华美转身。文保工作通过不断探索与完善一路从“幕后”走向“台前”,正如青岛市博物馆馆长隋永琦所说:“文物保护工作的意义不止于让公众对文物修复、博物馆藏品多一分关注与热爱,更应该为推动实现文物保护的全民参与而不懈努力。”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许哲
编辑:张若怡
相关链接:
宋娴:拒绝照搬,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国内外博物馆教育模式的差异
大英博物馆:一场以“提升博物馆路径设计”为主题的设计冲刺正在发生
报名 | 清华文创论坛邀你一起探寻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遗产
唯一投稿邮箱:news@hongbowang.net
QQ: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319424239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以下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