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择一事,终一生,让文物修复师为你还原“钱家衣橱

2017-12-18 赵多多 弘博网


太湖流域的无锡,居住着钱氏一族。钱家为无锡望族,祖籍浙江临安,为吴越武肃王钱镠后裔,于宋时由嘉兴迁至无锡。自钱镠开始钱家历朝历代皆有俊杰,宋明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钱家涌现出无数的政治家、文学家和著名学者。而无锡七房桥的钱氏一族在近代以来,更是一门走出了六位院士(钱穆、钱伟长、钱易、钱临照、钱令希、钱俊瑞),“七房桥钱氏”在不断续写着自己的家族传奇……


钱樟墓室内出土锦盒


1997年至2000年,无锡市鸿声镇第二砖瓦厂在取土过程中先后发现了明代钱氏家族墓8座。2012年,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在对开发建设所征地块勘探与调查中又发现钱氏家族墓地中的钱樟夫妇合葬墓(钱樟为钱镠的二十世孙,其妻为华氏)。在这座明代的浇浆墓葬中,发掘出土了一批金、银、铜、锡、瓷、木器以及纺织品,为研究无锡钱氏家族以及明代无锡地区的物质生活、丧葬习俗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钱樟家族墓地出土金银器


2014年,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委托地处杭州的中国丝绸博物馆对钱樟夫妇墓出土的明代服饰实施了保护性修复。这批服饰虽大部分已经褪色,但其形制保存状况良好、纹样清晰、金饰华丽,且品种丰富、材质多样,极具明代服饰特色。


钱樟夫妇墓出土服饰修复前后


展厅空间


《钱家衣橱——无锡七房桥明墓出土服饰保护修复展》通过“发掘修复”、“衣饰琳琅”、“形制纹饰”三个单元,展示了这批纺织品从发掘出土到历经修复的过程,是对以钱氏夫妇服饰为代表的明代士庶服饰制度、特点和文化所做的一次成果汇报展。


杂宝朵花纹缎棺垫


45 33847 45 15263 0 0 4150 0 0:00:08 0:00:03 0:00:05 4150span>

展览说明牌


展厅位于中国丝绸博物馆修复馆的二楼,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展品虽然经过修复但并不光鲜,加之展柜玻璃反光,地板选用不当带来的噪音,都直接影响到了观展效果。此外这个持续了近3个月的展览,除丝绸博物馆组织了三场相关讲座并自行做了宣传外,鲜少见到其它媒体的相关报道。在笔者观展的40分钟内,观众不足10个,平均停留时间不足10分钟。可以说,在我国博物馆快速发展,大展频出的当下,这样一个“先天不足”的展览必将淹没在我国每年近3万个的展览中。尽管如此,这个展览依旧凭借着清晰完整的展线,短小精悍而又重点突出的展板设计和并不常见的纺织品修复题材,乃至那些朴素到充满理性的说明文字,彰显着它存在的价值。


棉布贴里


云凤纹福寿巾


首先,展览将着力点放在了这批纺织品的修复过程和对每一件纺织品的出土状况、基本信息,和修复前后照片对比等基本情况的传递上,没有多余的陈列设计,没有夸张的说明文字,没有就服饰入手对墓主人做过多的揣测和想象,一切都显得本分而克制,但就是这客观的叙述和呈现却仿佛带有魔力!棺垫上铜钱锈蚀留下的印痕,背带上嵌合良好的金质子母扣,福寿巾上丝丝可见的流苏,都共同呈现着那个时代。


绸裙修复前


绸裙修复后(局部)


这样一个展览无疑启示我们,在展览的主题和规模上,并不是所有的博物馆,所有的展览都要尽力追求“大而全”。我们当然需要一些“巨无霸”级的博物馆,需要一批“全方位”、“大力度”的精品展览,来全面、集中反映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最辉煌灿烂的历史文明,但是我们也需要有更多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关照个体、反映未知领域的小展览,这里的大小不仅指规模,也意味着展览的选题和组织方式。


华氏墓胸前包袋出土情况


修复后的日月纹绣缎背袋


丝绸,曾经开启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间大规模的商贸交流,中国也一度被称为“丝国”,可是墓中出土的丝绸,大多穿在墓主人身上,伴随着尸体的水化而被腐蚀,极难保存,且受制于地理位置、外部环境的变化,多数墓葬中的丝织品往往一出土就会发生褪色甚至粉化,常常千墓难出一丝。不仅如此,出土纺织品的保护和修复在整个考古学界一直比较边缘化,无论是现场发掘还是后期修复,都常常被忽视。现在无论是考古队、博物馆还是高校,很少有专门针对丝织文化研究保护和修复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纺织品作为一种承载历史信息的文物被长期忽视着,中国丝绸博物馆的“钱家衣橱”展,以“小展览”的姿态讲述着这个“冷寂”的专业,尽管它也同样冷寂着。


展厅与修复室


中国丝绸博物馆纺织品修复中心


展厅下方,透过玻璃,可以看到位于一楼的纺织品文物修复中心,这批陈列于二楼展厅中“焕然一新”的纺织品就是在楼下的文物修复中心完成修复工作的。这种“开放式”文物修复中心的设计虽然并不新奇,但展厅与修复室共生于一个空间中,残破与完整、模糊与清晰的对比会让观众在看完展览,转头向下看的一瞬更加了解,甚至是发自内心的理解和敬佩这些文物修复师们。清洗时的轻柔细致,修复时的一针一线,都透过那微弱的灯光浮现在眼前……


纺织品修复作业中


当《我在故宫修文物》通过传媒的力量,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推动修复师走向台前的过程中,仍然还有更多默默趴在灯下、细细整修、保护文物的人在平静的岁月中“择一事,终一生”。这个展览的魅力也许就在于此,让修复师亲手修复的文物讲述属于它们和他们的故事。


编者

透过展品,观众可以看到文物修复师在文物修复工作中的细致、精细以及他们平凡而伟大的匠心。这场本分而克制的展览,也因为这些修复师们的努力,显得更富有魅力。


本文转载自中国美术报

编辑:Double L & 大侦探


相关链接:

揭秘《国家宝藏》为何选择的是这九家博物馆

从美国教育策展人(Edu-curator)小史说起

这些博物馆属于“治愈系”,安慰“佛系”观众没商量

一书一器,一墨一纸间,便有了家国

文博法律Q&A | 你一定要看的文博法律问题专业解答,关于创收、商业、著作权……

宋向光:“孤木”与“丛林”——从博物馆是什么说起

运河博物馆携手史前巨兽,共举跨界大“show”

在维护人权的道路上,这些博物馆正在努力

第四个国家公祭日:80年的民族记忆

千年铜鉴凭谁论,一典道尽隋至清

多些亲和,让普罗大众也看得懂书画中的人生

唯一投稿邮箱:news@hongbowang.net

QQ: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319424239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以下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