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设定的初衷是提醒公众认识到博物馆是促进文化交流,丰富文化生活,增进人们之间相互理解、合作,实现和平的重要机构。2018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Hyperconnected museums: New approaches, new publics)。围绕主题,包括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全球推广、第十五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项目等活动在内的中国主会场活动将在上海举办,这无疑是切合主题、进一步搭建了博物馆与公众沟通、互动的平台。
当前,博物馆已成为我国最为重要的科学传播与文化交流平台之一,发展日趋多元化。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全国注册登记博物馆总数达到4873座,全国全年举办展览3.08万次,实施专项教育活动10.9万次,参观人数约9亿人次。毫无疑问,中国博物馆的发展速度及规模是惊人的。然而你可知道,中国的博物馆事业,曾经是世界上的“落后学生”?你可知道,中国博物馆的创立,和我国近代的屈辱历史、和“科学救国”的民族呐喊、和我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建立有着密切联系?
源于遥远的“缪斯”
--Museum--
“博物馆(Museum)”一词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的缪斯神庙“Mouseion”。缪斯神庙大约于公元前三世纪出现于古希腊亚历山大里亚城,是一个包括图书馆、收藏室、交流场所的综合性机构,因为其藏品而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博物馆的雏形。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博物馆出现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随着近代科学的萌芽以及航海技术的进步,欧洲的贵族们开始以收集来自世界各地的奇珍异宝为乐,展示贵族收藏的珍宝柜(Curiosity Cabinet)为现代博物馆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然博物馆是最早的博物馆类别,据记载瑞士自然学家Conrad Gessner(1516-1565)是最早收藏动物、植物和矿物标本的人,他的藏品至今仍保存在瑞士自然博物馆中。可以说,早在16世纪欧洲就出现了现代博物馆的萌芽,并逐渐发展壮大。人家不仅博物馆里收藏的东西是文物,博物馆本身就是个大文物啊!
瑞士自然学家Conrad Gesner, 1516-1565
昙花一现的驻华大英博物馆
--Museum--
相较于欧洲,中国的博物馆就“年轻”多了:直到19世纪,中国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博物馆。并且,中国最早的博物馆,竟然是外国人建立的。根据葡萄牙学者罗热里奥·米格尔·普加(Rogério Miguel Puga)的研究,182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人约翰·罗素·里夫斯(John Russell Reeves)等人曾在澳门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博物馆——驻华大英博物馆。当时中国尚未开放口岸,外国公司为发展贸易、特别是占领广州市场,便旅居澳门。英国人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起培养起来的收集藏品的爱好也随着他们来到澳门,约翰等人在澳门周边收集了大量博物学标本,并随之筹建了驻华大英博物馆,直到183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终结,该博物馆也随之关闭。
西学背景下的中国早期博物馆
--Museum--
欧洲人对于博物学和收藏的热爱,随着殖民的步伐和传教的需求一起来到中国,东印度公司创建的博物馆无疑为欧洲的文化传播开辟了新的模式。天主教传教士希望用科学成就来赢得中国士人的尊重,同时也为了满足个人对博物学的热爱,开始在中国建立自然科学类的博物馆。法国人韩伯禄个人收藏的大量标本被誉为东亚第一,在此基础上他创建了徐家汇博物院;第一个将麋鹿、熊猫等生物介绍到西方的谭卫道择在北京设立了北堂自然博物馆,主要陈列珍禽标本,被称为“百鸟堂”……外国人在中国设立博物馆,除了收藏标本、保存资料外,最主要的目标还是从意识形态上影响中国人,希望中国能够尊崇西方科学文化、进而接受西方的殖民统治。自然,这是万万不可能的!
徐家汇博物院
张謇的博物馆创立之路
--Museum--
尽管西方的“文化殖民”难以彻底实现,其传播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却影响了一批中国的有识之士:他们认识到中国与西方世界在生产力和发展水平上的差异,认为这根本上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差距,主张科技的落后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喊出了“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时代最强音,民族实业家张謇就是践行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先驱!
1903年,张謇获邀参观日本第五次国内劝业博览会,在日本他见识到了日本学习欧美现代文明的巨大成效,体会到博物馆对学校教育和启迪民智的重要作用,意识到仅仅到兴办民族工业还是不够的,要从根本上整体提升中国人的知识水平,才有希望富国强军、抵御外敌。于是归国不久,张謇先后呈递《上南皮相国(张之洞)请京师建设帝国博览馆议》和《上学部请设博览馆议》,却石沉大海。
张謇并没有放弃,开始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实现救国、兴国的愿望。1905年,他在家乡陆续购买民房29家,迁荒冢3000余座,多方搜寻中外动植物标本、文物2万余件,大兴土木创建了“纵之千载,远之外国”、“古今咸备、纵人观览”的南通博物院。张謇一方面兴办实业,对中国民族纺织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另一方面又秉承“科学救国”的理念,兴办教育、博物院,一生创办了370多所学校,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今天,在南通博物苑新馆的入口处墙壁上,镌刻着张謇的诗作,从中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他的拳拳报国之心:
濠南苑圃郁璘彬,风物骈骈与岁新
证史匪今三代古,尊华是主五洲宾
能容草木差池味,亦注虫鱼磊落人
但得诸生勤讨论,征收莫惜老夫频
博物馆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既是中国近代被迫打开大门、被外来文化影响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的有识之士绝地反击、自强不息的历程。中国早期的博物馆,可谓首开民智、首创先河;今天的博物馆,可谓后来居上、包罗万象。在博物馆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大千世界的精彩、现代科技的神奇,也能看到民族历史的兴衰。在博物馆日,走进身边的博物馆,去感受中国文化的前世今生,体会民族发展的跌宕起伏吧!
作者:焦郑珊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图片来源于作者供图
编辑:Mark仔#Mark仔
相关链接:
公众号、APP、小程序......博物馆运用新媒体时应当何去何从?
深入挖掘展品内涵,让博物馆观众不只“看热闹”,更要“看门道”
唯一投稿邮箱:news@hongbowang.net
QQ: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672602553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以下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