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行前教育,看博物馆如何护航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2017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首次突破60万大关,达60.84万人,同比增长11.74%,持续保持世界最大留学生生源国地位。统计显示,出国留学规模的持续增长,使中国生源领跑世界。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其中一部分留学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增强爱国爱家的情怀尤为重要。在此背景下,由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和首都博物馆共同推出的“护航计划”首博文化使者“读城”公益项目,于2018年7月30日在首都博物馆举行了启动仪式。
那么,面对庞大的中国留学生群体,博物馆究竟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又需要担负怎样的责任与使命呢?为此,弘博网来到启动仪式现场,并有幸采访了首都博物馆宣教部主任杨丹丹,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此次项目的目的与实践。
护航仪式现场,“文化使者”们与首都博物馆宣教部主任杨丹丹分享活动心得(来源:张京虎 摄)
“护航计划”进首博
不只是安全护航,更是文化护航
作为世界最大留学生生源国,很多留学少年在走出国门之时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也使得国家格外关注他们的成长。因此,针对14-18岁有高中/本科出国留学规划的在校学生,由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联合有关单位共同推出的公益项目“护航计划”应运而生,为孩子们出国带来更多的文化汲取,实现文化自信。
与此同时,作为首都重要的文化宣传教育基地,首都博物馆所开展的“读城”项目,一直致力于为初高中学生提供了解、学习中华文化的平台。因此,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选择与首都博物馆合作开展“文化护航“,利用“读城”这个平台,让这些孩子在走出国门之前把文化自信融入到内心。
首都博物馆的“读城”系列活动
于是在今年4月,通过与北京陈经纶中学、北京中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中学获取联系,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的“护航计划”正式开始走进校园。据杨丹丹介绍,参加此次首博文化使者“读城”公益项目的学生便正是通过“护航计划进校园”系列活动了解到此次培训,并报名参与。因为活动为初次举行,名额有限,最终共有50名学生参与到此次“读城”项目,并在7月中旬至8月初接受培训。
量身定做的课程设置
不只是知识讲解,更有亲身体验
此次公益项目以“读城”的视角切入,精选五大课程,分别为“朱祖希与‘中轴线’”、“刘通与‘折纸汉服’”、“王文旺与‘木作’”、“王新迎与‘读城’系列”、“李梅‘从考古器物追寻城市历史’”,旨在帮助孩子们读懂首都、读懂世界,明确知国家才能爱国家进而报效国家的目的。
1
精炼直观的知识传播
杨丹丹介绍道,由于考虑到这些准留学生们的假期有限,因此在此次课程设置上对以往首博的“读城”活动进行了精炼,选择为孩子们讲授更具趣味性、更加直观的内容,例如老北京城市规划、建筑、服饰等。同时,在老师选择上,杨丹丹表示,首博更加青睐于一些有丰富讲授经验的专家,能够调动孩子们的多重感官,带去更为直观、更易理解的课程内容,从而保证在短时间内加深他们的印象,强化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中轴线”课程中,首博邀请北京历史地理学家朱祖希先生,在景山公园为孩子们详细阐述元、明、清时期北京城中轴线的形成、演变和发展,了解北京城规划建设的特色,探究中轴线对北京政治地位的象征意义,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渊源。朱老师更是在教学过程中坚持身穿中山装,通过中山装让孩子对北京中轴线的理解更为生动、直观。
启动仪式上身穿中山装的朱祖希先生(来源:梁刚 摄)
而在“读城”系列中,北京史博士、“读城”策展人王新迎女士,则带领孩子前往正阳门,讲述北京城池的历史,感受这座城市的历史与变迁。
2
重在体验的趣味活动
杨丹丹强调,此次课程非常重视孩子们的体验,即让孩子们通过动手来加深对知识理解。在“折纸汉服”课上,孩子们可以通过向老师学习如何折纸,以了解汉服的结构与细节。同时,在老师讲授折纸的过程中,还会向同学传授有关服饰的规制,以传递关于历史、关于北京的信息。除此之外,孩子们还可以通过折纸对立体几何等数学知识有所感悟,使他们了解博物馆不只与历史文化有关,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对于“木作”课,杨丹丹表示,之所以在课程中安排“木作”,是希望能够与首博的系列展览“读城”相连接。作为“读城”系列的第二个展览主题,四合院对于北京而言是怎样的存在?又如何让孩子们认识、了解四合院?为此,此次课程设置了“木作”这一课程,希望让孩子们从中国传统建筑方面去认识、了解四合院。通过介绍建筑所选用的材料、建筑所需要的工艺,以及中国建筑中精巧的的榫卯结构,让孩子们从小中窥大,去认识建筑搭建中的力学,感受工艺创造中的美学。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孩子们也会自己操作动手,在敲敲打打中,在拼插木件中,体会古人们精巧的构思和精湛的技艺。
启动仪式现场,学生分享“木作”课程的学习心得(来源:中新网)
当然,孩子们也可以通过此次短期培训,学会一些简单的工艺制作,在走出国门后,向其他国家的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无疑为世界打开了一扇让了解中国、了解北京的窗户,在无形中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使者。
3
实地探访的研学之旅
课程的最后一站是带领孩子们前往北京市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让孩子们去出土地了解“北京的名片”——青铜礼器克盉、克罍。跟随李梅老师通过其铭文,学习北京作为燕国始封地的历史,掌握从考古器物到实证材料,将考古事实与史料记载完满对应的方法,在“北京城的发源地”见证北京3000年的建城史,探寻北京城故事的开端。
北京市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
当然,在探寻北京历史的同时,此次课程更加注重对探寻过程的体会,以培养孩子们的博物馆情结,在博物馆中学会探索一座城市。杨丹丹表示,希望孩子们在将来走出国门后,所到任何城市都能通过在博物馆参观学习,去寻找、提炼这座城的历史、文化。
“师徒传帮带”
不只是知识,更是情感的延续
在收获了满满的知识后,学生们还将继续接受第二阶段的培训——展厅讲解,从而能够将自己所知所学传递给他人。在当天启动仪式上,首次参与“护航计划”首博文化使者“读城”公益项目的50位同学举行了拜师仪式,与18位首博芳华讲解队的老师结为“师徒传帮带”。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孩子听一听、学一招、试一试、讲一讲。芳华老师们口传心授,与孩子交心,针对孩子所感兴趣的内容,传授如何讲解一件藏品、一段历史,或者一个展厅的脉络,把有意义的事做得有趣味性。在此期间,孩子们不仅对知识有了更为详细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如何围绕藏品、历史讲述故事,在提升表达能力的同时,培养孩子的分析、分享精神。除了对孩子们进行讲解培训,孩子与芳华老师们师徒更是建立彼此尊重、沟通交流的良师益友,保持长久联系。
孩子们与芳华老师“师徒传帮带”的拜师仪式(来源:张京虎 摄)
而关于此次“护航计划”为什么选择芳华讲解队的老师与学生们建立“师徒传帮带”的关系,杨丹丹首先介绍了芳华讲解队的基本情况。芳华讲解队是首博的一个讲解品牌活动,其参与人群主要为平均年龄57岁的中老年人。选择中老年人为观众提供讲解服务,首先是因为我们的社会正在逐步步入老年社会,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与博物馆这一文化平台息息相关,如何让老年人有尊严地体现其价值,作为公众文化机构地博物馆应该承担这样的引导责任;再者,这些中老年人往往长期生活居住在北京,是这座城市变化的见证人,也同样是这座城市未来发展的期待者,对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与发展有着更为深厚的感情,更能够打动观众;同时,杨丹丹发现,相较于年轻的讲解志愿者们,这些芳华讲解队的成员们对于讲解工作更有热情,他们对历史文化、对文物藏品的热爱使他们在服务中担负着更强的使命感与责任心,并且在为观众讲解中常常有自然的情感流露,使观众在聆听讲解的同时产生共鸣。
孩子们与芳华老师“师徒传帮带”的拜师仪式(来源:张京虎 摄)
而芳华讲解队老师们对于北京的热爱与期待,以及强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使他们成为与孩子建立“传帮带”关系的最佳人选。芳华老师们对北京的热爱可以通过知识的传递感染给这些即将走出国门的小小留学生。同时,芳华老师们强烈的责任感,也让他们对孩子呵护有加,尽全力将自己的所知所感传授给他们。通过拜师,也让芳华讲解队的老师们不仅成为孩子们历史文化上的教导者,更是成长路上的护航者,将爱倾注到孩子们成长中,在走出国门后,让孩子也能随时随地寻求到师父们的帮助。
小小“文化使者”
不只北京、中国,更要阅读世界
对于“读城”项目未来的发展,杨丹丹介绍说,一直以来,首博“读城”项目主要立足于北京,而之后“护航计划”首博文化使者“读城”公益项目将在全国其他地区陆续开展,为其他城市介绍首都北京的历史与文化。与此同时,首博也希望通过巡展向公众传递,北京作为首都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中国的每一座城市都息息相关。北京这座城市的形成,不只是北京人自己的努力,更有着全国每一座城市从古至今的贡献。北京不只是北京人的北京,更是中国的首都,是各民族中国人智慧的集大成因此,在之后的“读城”项目安排上,首博也会鼓励孩子们去探究北京与中国其他城市在历史上的联系,了解在不同朝代下众多民族、城市与北京千丝万缕的关系,希望这种城与城之间的关联能够拉近身处不同城市的孩子们的距离。
首博“读城丝路行”福建巡展首站在陈嘉庚纪念馆(来源:彭何毅 摄)
对于“护航计划”中这些即将走出国门的孩子,杨丹丹表示,希望这些孩子在将中华文化传出去的同时,也能够将在国外收获的知识带回来。因此,首博为这些即将留学的孩子们布置了一个小小的作业,即无论走到哪个国家的哪座城市,请用参加“读城”项目中所收获的方式,去阅读这座城市的历史,感悟这座城市的文化,并通过视频、音频等口述或照片的方式,将所生活的这座城市记录下来。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可以让那些没出去或即将出去的孩子身在北京便可以阅读世界,从而去回答他们的问题与顾虑;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励这些留学生运用自己明锐的洞察力,去观察、思考他们如何从所接受的西方教育中有所收获,从而回馈给自己的家乡。对于未来,杨丹丹表示,希望这些孩子们在之后能将这份作业交给首博,让“读城”不只是阅读北京,更是阅读世界。
未来发展
不只是短期培训,更是长期计划
杨丹丹表示,此次“护航计划首博文化使者“读城”公益项目”并非短期培训,而是长期项目,将在今后的寒暑假继续开启。在“读城”的后续系列活动中,首博也将会为即将出国留学的孩子们特别设置更有针对性的课程。而在这些针对留学生的课程中,也会进行更为细致的安排,比如针对不同年龄孩子的课程设置差异化,再比如针对不同时间出发的孩子,在课程广度、内容深度上也需要有不同的调整,以确保一些有较长学习时间以及浓厚学习兴趣的孩子,能够有更为深入的学习。
最后,杨丹丹也表示,希望有更多的博物馆可以重视自身的社会责任,为我们的孩子们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活动。
部分图文资料来源于首都博物馆
作者/编辑:大侦探#Tina
相关链接:
月刊丨国宝会说话、大英文创热、海澜之家创办美术馆……一览七月博物馆大事件
石油公司借展览"漂绿"?博物馆该如何平衡外部赞助与自身"纯洁性”
唯一投稿邮箱:news@hongbowang.net
QQ: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672602553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以下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