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展|今天,我们是否还能遇见《诗经》吟诵过的爱情?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蕑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
士与女,殷其盈矣。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诗经•郑风•溱洧》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七夕刚过,我们已经在无数鲜花巧克力和各种别出新意的情话中见证了爱情的忠贞与完美。而与此同时,在这个爱情被作为共同信仰的当今,却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抱怨着获得爱情的砝码太重。那么,我们是否还能遇见《诗经》吟诵过的爱情?追寻到那般自然流露、毫不掩饰的纯粹?
8月17日,正逢七夕佳节,由中国民族博物馆精心策划以爱情为主题的创意文化展《古典爱情——中华各民族传统爱情文化展》在中华世纪坛当代艺术馆开幕,带来的正是这样一场充满着无限生命力与心灵自白的爱情邂逅。
展览现场
如果说当今这个时代,人类有没有共享的信仰,爱情可能是最当之无愧的一个。全球化的不止有经济和生活方式,还有人们的爱情观。从东到西,从北到南,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洋溢着人们对爱情的颂歌。
在各种日常活动中,唯有“爱情”,能让严丝合缝、全副武装的当代人歇斯底里、失去控制。我们相信,爱情是一场毫无道理的瘟疫。我们爱上谁,不爱上谁,都有冥冥之中的天意,不由自己决定,其中的缘由也说不清道不明。而那个爱人是世间唯一的,一旦出现,我们就会有如被神光照耀一般,认出对方,认出这个不可替代的“the one”。
然而,爱情之所以对于当代人如此可贵,正因为它的来之不易,以及随之而来沉甸甸的负担。如今,”物质“已然成为当代人爱情观的一部分,它是衡量当代爱情“幸福感”的标准之一。
在这样对于爱情焦灼的当下社会,“古典爱情——中华各民族传统爱情文化展”无疑是一股清风,让观众重温来自物欲之外的真情感动。在这一场诉说爱情的展览中,没有昂贵的珠宝,没有沉甸甸的房车,而是小伙子表达爱意的一把弦琴,是小姑娘羞涩抛下的一条花带,有意无意中让我们感叹爱情的美好……对于这样一场“古典爱情”的约会,策展团队表示,他们希望能为观众展示在古代中原地区的婚聘制度之外,中华婚恋文化的另一个绵绵不息的美好传统。历史上,秦汉以后中原地区因受礼教规束而长期实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而周边的很多民族却始终保持着自由恋爱、自主择偶的婚姻形态,较完整地承袭了属于人类自然情感的权利特征;尤其是许多南方民族所崇尚的“自幼即习歌,男女皆倚歌自择配”等融汇了审美诗性的传统风习,正是应证了《诗经》所吟唱的“礼教初设,古风犹存”时期的中华古典爱情婚姻形态,展现着中华各民族对待爱情纯真健康的态度。
黎族骨簪 当黎族男子喜欢上一位姑娘,他会向她赠送“记忆棒”,女子会根据“记忆棒”的精美程度决定是否接受丘比特之箭。
本次展览从爱情的全过程:诗意(求爱)——物语(定情)——婚兆(行礼)三个篇章讲述了中华各民族自由恋爱、自主择偶的中华古典爱情婚姻形态。
展览主要从“行歌且舞”与“弹琴说爱”两方面来展示青年人在爱情初始如何向心爱之人求爱。直到半个世纪前,我国几乎所有南方民族都保留着“以歌为媒”的传统风习,用歌声来寻找爱情,也使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壮观的情歌文化,也为当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用图画记录情歌的文献。今中国留下了一笔巨大的审美文化遗产。因此,展览中特别展示了壮族情歌文献《坡芽歌书》,表达着着”壮乡儿女天籁欢歌的情爱密码”。
这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用图画记录情歌的文献,共有81个抽象符号,每个符号代表一首歌,构成一部爱情组歌,是"壮乡儿女天籁欢歌的情爱密码"。只要见到一个符号,男女青年便可根据它约定俗成的涵义,用壮语唱出整首歌曲。阅读方式:从右向左,由上至下。歌词以五言为主,每首歌四句到几十句不等可用不同曲调变化而歌。《坡芽歌书》不仅有诗经的韵味,有汉乐府的手法,还有梁祝的凄美。
而在对歌中,乐器往往起到传情助媒的作用。弹琴说爱,便是历史上许多民族爱情文化中的寻常景观,也形成了个民族博大精深、精彩纷呈的乐器文化。
在这一部分展览中,“公房”,亦称“花房”,这一传统村寨专为青年设置的交谊之所也被搬进了展览现场。“历史上,很多南方民族的恋爱不被看成是私事,而是在集体性公共仪式活动中发生;社区与村寨既为青年恋爱提供场所,有为青年提供一整套完整的情感体验程式化文化机制。这其实是中华各民族在自身传统文化土壤里孕育出来的一种民间情感智慧。”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郑茜在阐释策展意图时介绍。
现场用镜面打造的“花房” (来源:在线文博)
在这一部分,展览试图揭示在中华各民族爱情文化中,青年男女常以物代言,将物化为无言的情书,表达爱意。并重点展示了中国传统爱情信物的独特形态,揭示了与西方爱情信物不同的东方文化价值观。策展人郑茜表示,不同于西方以质地坚硬、象征永恒的钻石作为信物,中国式的爱情信物则以柔软性、缠绕性为基本形态,可以是一枚绣球,可以是一条花带,也可以是一双绣鞋,甚至是一枚槟榔……强调的是相连、相系、相缠、相结的情感理念,有助于我们去破译中国人的精神密码和情感DNA。
靴带、腰带都是定情之物
这一篇章强调在少数民族爱情文化中,服饰常被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起到兆象姻缘的作用。经过了“改头换面”和“改装易服”,青年男女开始拥有了谈恋爱的权利;而又在一针一线中,完成了一身倾托、一生一人、一人一世。展览现场,宏大的彝族帽饰让整个展区沉浸于无尽的喜悦,如同光芒放射的无数彩线源于傣族婚礼的栓线仪式,嫁娶时的盛装穿插其上,幸福生活如期而至。
展览现场(来源:在线文博)
“古典爱情——中华各民族传统爱情文化展”呈现了传统社会中群体性“倚歌择配”的诗意化景观,展示了我国少数民族独特的以物传情多文化习俗,又展现了在爱情活动中以服饰、信物为代表、蕴含着深刻内涵的一套物质文化符号系统。
如同中国民族博物馆在“传统@现代——民族服饰之旧裳新尚”展览中对于空间艺术设计的关注,此次展览依然对展陈方式进行了大胆摸索,继续创意性地讲博物馆陈列与现代装置艺术融为一体,以尝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模式、展陈规律、创新之道的深层次探索。
在展览中,为了表现传统村寨青年男女的交谊之所——“花房”,策展团队利用全镜面在展览现场打造了一个光影交错的现代“花房”,并在四周环绕出多幅百苗图中谈情说爱的场景,旨在让观众置身于光影中,身临其境,以此模糊传统与现代的边界,打破时空限制,回归爱人初心。
同时,在“物语(定情)”篇中,根据中国传统爱情信物所强调的相连、相系、相缠、相结的情感理念,因此展览在这部分展柜设计上也非常强调彼此的交错、相连,以从展览内容和展览形式上加强观众对中华各族的爱情价值观的理解。
展览现场
整体而言,本次展览依旧延续中国民族博物馆在展陈空间设计方面的特色与创意,大量运用亚克力展柜与半透明形式搭建山、云的意境,形成展览的诗意空间。
在众多强调文物、珍宝的博物馆展览中,中国民族博物馆对于展览叙事的突破与展览设计的巧思,总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惊喜,提供一种更为舒适、并无太多负担的观展体验。
当然,纵使优秀的展览,作为观众,笔者也有着更多的期待。
首先,就展览题目而言,题中“中华各民族”便给人一种体量巨大之感,而实际展览的规模并非如此,让人难免有“帽子”太大的感觉。而且过于宏大的展览题目,对于观展品味不断提升的观众而言,往往缺乏足够的吸引力,给展览宣传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
再者,在宏大的题目下,展览显然想要将更多的信息传递给观众,也使得展览在有限的体量中想要表达的太多,导致很多精彩的内容阐述只停留在浅尝辄止的阶段,更像是一种百科全书般的陈述,反而丧失了一些趣味性。笔者也希望之后的展览能更针对某一角度,从细节挖掘,也许会呈现更为精彩的叙述。
其次,展览中还存在一些细节问题。例如,过于耀眼的灯光以及部分镜面设计,对于观众在参观时的视觉感受不是非常友好,注意力太容易被镜面的反射分散,不能集中于展品及文字本身。同时,笔者在参观时发现有部分展柜似乎不是非常稳定,经常出现摇摆的情况,对于展品安全与观众参观也存在一些隐患。
在展览开幕之日,中国民族博物馆与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合作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博物馆里的呈现与表达”学术研讨会,汇聚著名博物馆学学者、业界代表、优秀设计师等,就以“物”为核心价值的博物馆如何接纳“非物”形态,并有效诠释与表达“非遗”的深层价值等问题进行深入讨论,试图总结当今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诠释与表达对模式、特点与规律。
研讨会现场
从年初的“传统@现代——民族服饰之旧裳新尚”,到当下的“古典爱情——中华各民族传统爱情文化展”,中国民族博物馆始终在展览的叙事方式和空间设计方面进行着不断的尝试与突破,也使我们对民博的下一个展览充满更多期待!
展览:古典爱情——中华各民族传统爱情文化展
展期:2018年8月17日——2018年10月7日
出品:中国民族博物馆
地点:中华世纪坛南广场地下二层 当代艺术展厅
部分资料来源于中国民族博物馆
编辑:大侦探
栏目介绍及征稿启事
走出展厅,
你是否思绪万千?
你是否迫不及待地需要分享自己的思考?
你是否想要自己的声音能够被博物馆听到?
你是否期待自己的文字可以拥有改变的力量?
现在有一个机会,你是否愿意拿起笔来,记录下你的观展体验,分享你对博物馆展览的点滴想法?
1.征稿面向:所有愿意分享自己观展体验与思考的观众
2.征稿说明:希望能感受您的思考与态度,能够呈现问题,分享见解(看似无解,说不准努力的人多了,也就慢慢变了,谁知道呢?);字数在2000——3000之间;每篇文章需要提供高清晰度配图(最好标注上相应的名称,单独打包);可实名可匿名,我们充分尊重您的隐私。
3.投稿方式:news@hongbowang.net(唯一投稿方式,投稿请注明“观展”)
4.稿酬:稿件录用后,即有相应稿酬;能够引发广泛共鸣与讨论的文章(以阅读量为标准),还有额外奖励。
相关链接:
展讯丨众仙汇蜀,和而不同——成都博物馆藏清代四川地区木雕造像展
唯一投稿邮箱:news@hongbowang.net
QQ: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672602553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以下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