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百年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博物馆
上期我们和大家共同回顾了新中国成立至1968年我国博物馆发展的情况,而随之经过了长期的曲折,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渐回到正轨,本期我们就一起走进这段历史。
一回归正轨
1976年10月,正值粉碎“四人帮”斗争的胜利,全国上下都涌动着欢呼与激情,革命文物工作座谈会在湖北顺利召开。次年8月,国家文物局在大庆召开“文博图工作学大庆”座谈会,初步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并开始对工作的发展提出批评和反思。
1979年5月,全国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座谈会在安徽合肥召开,会议讨论修改了《全国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草案)》,不仅针对了新阶段工作调整、走向正轨的需要,也为中国博物馆工作体系初步建立了一套相对系统、完整的管理规章,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年10月,国家文物局在苏州召开博物馆文物保管工作座谈会,通过批评与讨论,强调了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博物馆藏品保管试行办法》和《博物馆一级藏品鉴选标准(试行)》,本次会议是对新中国成立30年来工作经验的集中总结和反思,有力推动了博物馆藏品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工作的整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981年2月,革命纪念馆调整工作会议召开,调整了全国纪念馆的工作部署,并为《革命纪念馆工作条例》的实施做了准备。
在此时代背景和思想指引下,许多博物馆和纪念馆开始调整陈列并举办展览。如1977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的“周恩来纪念展览”,以其实事求是的精神和真实全面的内容,紧跟时代主题,引起了极高的社会关注并广泛传播,大大提高了博物馆行业的社会影响力,博物馆的社会价值开始为更多公众所认知并接受,有力推动了之后博物馆的大发展。
据国家文物局公布的数据统计,1978年全国文物部门登记博物馆数量为349个,年均参观人次约百万级,现如今博物馆数量近5000个,年参观人数将近9亿人次。40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伟大实践,文物价值和文物保护得到社会普遍共识,文物事业发展取得了全面进步。
二全面开花
从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以来,我国的博物馆事业出现了第三个兴盛时期。大量的新馆建设和旧馆改陈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博物馆数量的不断增长一方面刺激着博物馆及文博相关行业学术研究能力的提升,一方面也带动了观众参观的需求和热情,不断对博物馆业务工作水平的改进提出新的要求。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开始逐步复苏,公众的文化需求与日俱增,大众旅游日益兴起。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各地新建了一批大中型的现代化博物馆,如陕西历史博物馆、法门寺博物馆、洛阳古墓博物馆、山东博物馆等。我国博物馆从数量、规模、类型和业务活动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此一阶段的增长主要表现在博物馆种类、尤其是中小博物馆的种类不断丰富,这与同阶段国际博物馆的发展走向是相趋同的。但在此时期,大量县办纪念馆的出现表现出了明显的中国特色,数量的急剧增长在后期的发展管理中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困惑和难题,到80年代后期,增长趋势逐渐回落并趋于稳定。
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中国博物馆的发展趋势由数量上的快速增长转向现代化大馆的重点建设逐步转变。这一变化趋势始于1919 年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建成开放,至今仍在延续。同时,博物馆种类的日趋丰富完善也是此一阶段的重要特征,专题馆开始大量涌现,不同内容、体系、类别博物馆存在的必要性开始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博物馆数量的稳定增长和多样性的发展,不仅仅是博物馆体系自身的扩展,更是社会与博物馆联系日趋紧密的有力见证,即是社会对保护文化多样性口号的实现和对博物馆存在价值的认同,也是博物馆服务社会的进步趋势。现代化与多样性的协同发展,不断涌动着藏品征集和管理的新动力,促进了博物馆社会功用发挥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同时也带来了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职能的新进展。
三走向世界
随着中国逐步融入国际环境,我国的博物馆也开始走向世界。1983年7月,中国博物馆代表团出席在伦敦召开的国际博协第31 届大会,恢复了中国在国际博物馆界的席位;1989年3月,国际博协亚太地区大会在北京举行;1994年9月,中国主办国际博协博物馆学委员会年会,大大提高了中国博物馆的地位,中国博物馆界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发声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时,在长期的对外交流中,不断吸收借鉴国际经验和理论成果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博物馆的新发展。
四丰富多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博物馆的发展除了数量和种类不断丰富之外,体系日趋完善和功能逐步走向多元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特征。
l 博物馆类型:由建国初的历史类逐渐拓展为各种专题类、科技自然类、宗教民族类、区域地志类、风物民俗类、文化艺术类、建筑园林类、革命纪念馆及遗址类、院校类等多种类别,其中科技自然类比重正在不断增加;
l 办馆主体:以文物部门管理下的文化系统内博物馆为主,同时,其他行业部门、民间集体和个人办馆日趋普遍;
l 地域分布:西部省区开始不断建设博物馆及相关文化设施,改变了过去我国博物馆过多集中于东部、中部大中城市的不平衡局面。
l 老馆新颜:一批老馆(如上海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首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等)改造和新建,不断适应并配合现代化发展,为各地区新建、扩建博物馆树立了样板。
l 收藏丰硕:我国博物馆藏品数量日臻丰富、类别齐全,在保管方面,建立的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并开始试行数据库建设;
l 研究创新:中国博物馆界开始与国际博协及世界其他地区博物馆展开交流合作,开展学术研讨,并研究出版了多种学术刊物、博物馆学论著;
l 展览灵活:自1997年实施“陈列精品”工程以来,展览设计和各方面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开始出现大量高质量的临展、特展和中外交流展,极大丰富了观众的参观选择和参观体验;
但我们仍需注意到,大量博物馆的集中新建,在丰富文化设施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隐忧,配套服务无法跟上、中小馆的维续能力差、藏品管理和研究水平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日渐凸显,在这一阶段,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l 基础设施:现有博物馆质量参差不齐,大馆和中小馆之间软硬件配置差距较大,各地各级博物馆经费严重失衡,整体水平仍有待提升;
l 观念更新:受体制限制影响,绩效管理缺失,人浮于事现象多有出现,缺乏生机与市场竞争活力;
l 运营制度:内部改革力度偏弱,专业人才匮乏,研究和开发能力整体偏弱,资源利用和市场开发方面也缺乏活力;
l 服务层面:侧重于藏品保护,难免忽视公众需求,未能充分满足社会、社区、各层次人群需要,人性化服务细节关怀有待完善。
小结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崭新道路。而我国博物馆事业的生存环境也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改善,同时,社会对博物馆的认识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可以说,中国博物馆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并不断为社会发展贡献正能量。黄春雨.新时代发展我国博物馆事业刍议[J].博物院,2018(03):120-124.
黄春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博物馆发展史[J].中国博物馆,2015,32(04):14-20.
黄春雨.博物馆的社会化与专业化思考[J].中国博物馆,2008(03):19-22.
刘庆平,彭建.当代中国博物馆向何去[J].中国博物馆,2008(03):40-45.
郑广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博物馆事业管理述略[J].中国博物馆,1995(03):11-15.
吕济民.中国博物馆与博物馆学[J].中国博物馆,1994(04):5-8.
相关链接:
聚焦博博会 | 在加强国际合作的大趋势下,博物馆如何建立全球关系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唯一投稿邮箱:
news@hongbowang.net
商务合作请发:
market@hongbowang.net
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QQ 672602553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博博会”官网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