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科研院所走进公众视野——山东博物馆“有孔虫展”策展人专访

弘博网 2021-09-26


近年来,自然科普类逐渐成为综合性博物馆临时特展的“新宠”,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博物馆尝试在这一相对陌生的领域有所突破。一个成功的科普类展览不仅需要将高深晦涩的科学信息转换为普通观众能够接受、乐于接受的内容,培养科普思维,更需要提供给观众丰富的情感体验与感官体验,让观众不虚此行。


2019年春节期间于山东博物馆预展的“海洋之心——有孔虫科普展”讲述了有孔虫的形态艺术之美、个体生活史、生物多样性和对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意义,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文化大餐。在5天假期里迎来了6万余名各地游客,观众数量创下同期历史新高,并于2月12日正式开展。弘博网有幸采访到展览的主策展人山东博物馆自然部主任孙承凯老师,以期挖掘展览台前幕后的故事,了解研究院所与博物馆合作办展的新模式,探索科研成果如何实现在公众视野中的华丽转身。


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展览


2018年9月,山东博物馆工作人员一行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参观学习,被中科院郑守仪院士和她的办公室深深震撼。郑守仪院士制作的有孔虫模型仿佛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深深吸引了策展人。


迄今,郑守仪院士已亲自雕刻了250多种有孔虫的放大模型


有孔虫是一类单细胞动物,平均1毫米左右,因不同房室间隔壁上常具孔,故名。作为古今海洋环境的优越指示生物,有孔虫自寒武纪至今已有5亿多年的历史,已知化石种类有4万余种,现生种类有6千余种,绝大多数为海生种类,营底栖或浮游生活。但对于不少博物馆观众来说,这还是一陌生的领域,这也让策展团队关于有孔虫的展览想法渐渐萌生。


放大220倍的蜂窝斑点卵虫Oolina favoso-punctata (Brady)模型

(原型采集于我国东海水下130米)


在进一步接触和了解后,郑守仪院士的生平事迹被策展团队确定为此次科普展中的“温度”担当。


郑守仪院士出生于菲律宾,祖籍广东省中山市,学成归国后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我国现代的有孔虫研究,是我国这一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她不仅突破传统的形态学鉴定方法,改革和创新研究手段,详尽描述并记录了1500余种中国海域内的有孔虫,而且亲自绘制近万幅有孔虫形态图,完成上千测站(次)的定量计数工作,使我国现代有孔虫研究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在此基础上,郑守仪院士较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中国海有孔虫区系、生态特性和多项有孔虫参数的分布规律。她建立的隔编织虫 Septotextularia新属,纠正了前人近百年的误识,2003年获国际有孔虫研究最高奖——“库什曼奖”。尤为可敬的是,郑守仪院士将126件标本永久捐赠给了山东博物馆。


“攻坚克难”的策展环节


在确定了展览主题内容后,策展团队开始了“攻坚克难”的策展环节。如何根据普通观众的认知习惯与认知水平编排这一小众的展览内容,是策展团队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难题。


展览序幕


据孙承凯介绍,策展团队经多次论证后,确定了最终的方案——遵循观众的认知顺序,将展览分为紧密衔接、层层深入的四个部分,从观众最熟悉的“海洋”切入,通过“蔚蓝大海”、“认识有孔虫”、“海洋之心”大海里的‘小巨人’”引导观众循序渐进,“读懂”有孔虫,更易激发出观众对有孔虫的兴趣。


展厅内景


此外,在本次展览筹备期间,郑守仪院士和她的团队与山东博物馆业务人员对有孔虫标本种类的选择与鉴定、陈列大纲的编写和展示方式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既保证了展览的学术性,又增强了科普效果。


第一部分  蔚蓝大海


以图版的方式向观众展示海洋复杂的地形地貌;以 “有孔虫放大模型+图文”的形式展现不同海域海底沉积物中的典型有孔虫。


第二部分  认识有孔虫


这一部分是整个展览的主体内容,集中向公众科普有孔虫的基本知识。首先引导观众从美学角度发现有孔虫中蕴含的“大自然的艺术”,进一步激发观众的探究兴趣;紧接着为观众介绍有孔虫的定义、特征、种类,最后辅以互动性较强的多媒体手段告诉观众“鉴定”不同类型有孔虫的方法。


展示图版:有孔虫分类鉴定步骤


第三部分 海洋之心


这一部分围绕郑守仪院士为国家海洋博物馆捐赠的“海洋之心”——一个采集于我国东海水下130米处的“乳小滴虫”水晶放大模型展开,以“实物+视频+图文”的形式立体展现郑守仪院士在科学研究、有孔虫模型研制与社会科普事业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


海洋之心:放大110倍的乳小滴虫Guttulina lactea(Walker et Jacob)水晶模型


第四部分  深海里的“小巨人”


这一部分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影响有孔虫分布的生态因素、有孔虫生物地层学研究与有孔虫与海洋古环境、全球变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帮助观众加深对有孔虫研究意义的认知。


展示图版:有孔虫揭示古环境


如何将平均大小只有1毫米的有孔虫呈现给观众,是展览筹备过程中遇到的一大难题。为此,策展团队从扫描电镜,到三维超景深显微拍摄,逐一尝试,最后特别邀请了山东画报社高级记者、著名摄影家侯新建研究员一起攻坚克难,采用了体视显微镜拍摄。展厅展品以显微拍摄图片搭配放大镜下的实物相结合的方式,使科学与艺术的完美融合,呈现给广大观众一个精彩而又别致的微观海洋生物世界,便于观众能够更好理解展览内容。


自然科普类展览比起科普知识,培养观众对科学的兴趣更为重要,如何增加展览的互动体验与趣味性,丰富观众的参观体验,也让策展团队费了一番心思。借助技术手段,展览中融入了多媒体视频、可供操作的显微镜设备、投影设备等,并设立互动体验区,帮助观众获取更好的沉浸式体验。展厅中,这些设备成为大孩子小孩子们探索有孔虫世界的小天地,帮助大家更近距离感知有孔虫之美。


 

观众正通过体验互动体验区中的显微镜观察有孔虫


展厅中的投影


有限的展览筹备期又遇上了春节假期,辅助展项、标本雕塑的制作周期延长,给展览按期开幕增加了更多未知。最终,“海洋之心——有孔虫科普展”如期在春节期间预展,并在春节期间取得了日参观人数1.3万人的可喜成绩。无论是丰富多样的展品,别出心裁的展览设计,还是多样有趣的辅助设备……这些都离不开策展团队潜心研究与悉心策划。


对于未来科普类展览的进一步思考


展厅内景


山东博物馆对自然科普展一直保持着高度关注,近年来策展团队一直试图通过不同角度、不同领域带给观众一次又一次精彩的视觉与文化盛宴。据悉,此次展览的成功展出,既是我国科研团队学术成果的科学普及,也是山东省建设海洋强省大战略背景下,博物馆人的一个有益尝试。据孙承凯老师介绍,山东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合作开展的“山东沿海生物标本采集制作项目”已经启动,更多关于蔚蓝世界的展览正在路上。


如何办好自然科普类展览,更好地服务公众,博物馆人一直都在探索的路上。未来,值得期待!


展览信息


“海洋之心——有孔虫科普展”

时间:2019年2月6日-5月7日

地点:山东博物馆三层19号展厅



文字资料、图片来源:山东博物馆

编辑:豆纳&A.R.M.Y


往期精彩回顾

未来,博物馆如何定义?(第三期)

3D藏品打印服务,让公众离藏品更近一步

通知|2019年西安外国语大学“科技美术考古学人才培养”项目招生

荐书 | 《世界博物馆最新发展译丛》再升级,更专业地了解世界博物馆的最新发展

文博单位求贤若渴?那就不要错过这场招聘会

征集|2019年度遗产日主题和口号由你来定!

Once Upon a Try,在线展览纪念人类科学与发现

博物馆里学雷锋,如何常学常新?

招聘|文博相关单位招聘信息汇总(3-2)

多元化叙事方式,博物馆展览如何讲好“丝路”故事?

展讯|美无止境,艺术与建筑的对话

项目|博物馆公开招标项目汇总(3-2)

唯一投稿邮箱:

news@hongbowang.net


商务合作请发:

market@hongbowang.net


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QQ 672602553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