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丝绸博物馆:一个专题博物馆的探索与创新之路
2019年3月29日下午,“一衣带水:韩国传统服饰与织物展”在中国丝绸博物馆(以下简称“国丝馆”)时装馆开幕。此次展览展示了115件经韩国传统文化大学纤维专业师生们所考证复制的韩国传统服饰及纺织品,其中包括50余套/件韩国传统服饰以及各类韩国服装面料,如此集中展示在国内博物馆中尚属首次。同时开展的还有国丝馆与韩国传统文化大学合作项目《嘉兴王店出土明代服饰修复与复原》的成果——“梅里云裳:中韩合作嘉兴王店出土明代服饰修复与复原展”。
一衣带水:韩国传统服饰与织物展
开幕当晚,为配合这两场展览,国丝馆还特别策划了“韩国之夜”活动,希望通过韩国世界文化遗产主题讲座、韩国传统器乐及歌舞表演、韩国特色美食、韩国传统服饰秀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观众更深入、全面地了解韩服背后的文化依托,进而实现中韩文化的交流。对此,国丝馆馆长赵丰表示,中韩两国作为近邻,在文化上的交流一直非常密切,可谓是“一衣带水”,而通过此次展览与活动,观众也将会更为切身地体会到这条衣带的特别意义。
丝路之夜:韩国之夜
当然,此次展览与活动只是国丝馆众多展览活动计划中的一个缩影,但也充分显现出国丝馆作为一个专题博物馆在发展之路上的探索与实践,即在对本专业不断深入研究的同时,积极尝试拓宽其服务渠道及方式,以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并服务更多社会公众。
自1992年开馆以来,国丝馆一直坚持以研究立馆,也使其从最初的一个丝绸专题博物馆,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具有完整收藏、展示、教育、传承和研究完整体系的纺织服饰类专题博物馆。馆长赵丰认为,研究作为博物馆的职能之一,在重视博物馆知识传播的今天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并非弱化博物馆其他职能的重要性,而是让博物馆所有的对外展示和知识传播,都基于对博物馆藏品的研究,为观众传达准确的和专业的知识。
长期以来,国丝馆一直注重与加强学术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而此次“韩国传统服饰与织物展”与“中韩合作嘉兴王店出土明代服饰修复与复原展”的成功举办便离不开国丝馆与韩国传统文化大学之间长期密切的学术合作。自2012年国丝馆与韩国传统文化大学签署了《学术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8年来双方合作开展了多次学术座谈会、展览和研讨会等活动,并通过交换双方技术研究人员、为该校学生开设培训班等形式,旨在推动双方在纺织品文物保护和修复领域的研究。2015年,双方更是共同发起成立了“国际丝路之绸研究联盟”,并以联盟为基础多次合作举办“锦绣世界”和“神机妙算”等大型展览。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国丝馆与韩国传统文化大学共同承办了“国际丝路之绸研究联盟”的第三届年会,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此次举办的两场展览,正是对国丝馆对外合作和交流的一次回顾和检阅。
2018年,国丝馆与韩国传统文化大学共同承办了“国际丝路之绸研究联盟”的第三届年会
除了与韩国传统文化大学进行交流合作,国丝馆一直充分利用高等院校较强的教学、科研力量,与高等院校联合培养本专业的高级人才,以提高本馆科研实力,目前已与上海东华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建立了长期有效的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开展文物保护人才的培养和科学研究。同时,国丝馆正在与浙江理工大学商洽合作组建国际丝绸学院一事,希望在纺织品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丝绸品种与纹样的创新设计领域开设专业,利用博物馆的藏品资源与专业技术,与高校共同培养学生,从而发挥博物馆的专业特长。对此,赵丰表示,博物馆开设院校培养学生在国外并不少见,国内的这类做法尚在起步阶段。
作为国内最大的纺织类专业博物馆以及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国丝馆一直致力于纺织品文物的保护、研究与展示。此次与韩国传统文化大学合作的《嘉兴王店出土明代服饰修复与复原》项目及其成果展示“梅里云裳:中韩合作嘉兴王店出土明代服饰修复与复原展”便是对这一追求的实践,该展览展出了经中韩合作修复的以王店镇望族李湘之妾徐氏墓(M4)出土的服饰为主的明代女式服饰,以及多件服装的复原件和制作工艺。
梅里云裳:中韩合作嘉兴王店出土明代服饰修复与复原展
如今,国丝馆已初步建立起以纤维、染料为核心领域,综合分析测试、修复保护、传统工艺三大步骤的纺织品文物保护研究体系。其中,在丝绸之路丝绸文化交流、传统织染工艺复原、纺织品保护修复等原创性研究方面,国丝馆均处于国际先进行列,并服务于全国文博行业。特别是在2018年,经过三年多的前期研究、准备、装造、穿综及织造,国丝馆的研究人员成功完成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的复原工作。相对于之前其他机构对“五星锦”的复制,国丝馆采用“以汉机织汉锦”的方式,即用复原的汉代织机以原机具、原工艺、原技术复原同一时期的整幅“五星锦”,其技术难度与文物级别之高可谓是前所未有。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复原)在《国家宝藏》上的展示
在保护、研究之外,国丝馆还坚持向大众传播其研究过程、复原织造的技术难点、复原工作背后的故事,使得文物故事更加完整丰富。为此,国丝馆特别在新馆建设中设置了纺织品文物修复展示馆,以长期向观众展示文物修复背后的研究与故事,将科研成果通过展览的方式传达给观众。
纺织品文物修复展示馆修复室
在对纺织品文物进行保护、研究的同时,由国丝馆牵头申报的“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也于2009年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使国丝馆实现对“物”的保护研究到“非物质”保护研究的跨越。
而在保护、修复、研究、复制之外,国丝馆更是对丝绸文化遗产的传承展开了许多思考与实践。据了解,中国现在正面临丝绸产业不断缩小的问题,影响了丝绸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此,作为行业博物馆,国丝馆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积极转变思路,在其研究、展示及教育中加大对设计与时尚的关注,以推动新想法、新创意的产生,从而实现对丝绸文化遗产的全链条保护和传承。
专业研究是博物馆的基础业务,借助博物馆教育活动转化研究成果以实现服务公众和行业、社会发展,是博物馆的终极目标。为此,近年来国丝馆不断开发适合不同类型观众的博物馆活动及社教品牌,共享研究成果,减少公众与博物馆在文化上、专业上的隔阂,传播关于丝绸纺织技艺及服饰文化。
正如文章开始所提到,为配合“一衣带水:韩国传统服饰与织物展”与“梅里云裳:嘉兴王店明墓出土服饰中韩合作修复与复原成果展”,国丝馆特别推出了夜场活动。
据笔者了解,国丝馆的夜场活动始于2016年,旨在通过知识面的扩大以及趣味化,打造一个集讲座、音乐、舞蹈、美食、展览等元素为一体的主题性夜间活动,以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为观众提供夜间欣赏博物馆文化集休闲娱乐的场所。因此,2016年,国丝馆启动“丝路之夜”这一社教品牌活动,通过配合相关主题展览,向公众展示世界各国、特别是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各地区或各城市的丝绸历史和时尚文化,如“意大利之夜”、“阿拉伯之夜”、“法兰西之夜”等,以实现“从丝绸之路到跨文化对话”。除了展示丝路文明的“丝路之夜”活动外,国丝馆还在2017年推出“国丝之夜”,以配合相关展览与节日推出一系列主题性夜间活动,如“壮乡之夜”、“蕾丝之夜”、“旗袍之夜”、“苗岭之夜”等。
“国丝之夜”园区夜景
丝路之夜:巴瑟尔之夜
在主题活动之外,国丝馆的锦绣廊、时装馆与晓风书屋也从2017年开始,于每年3月-11月的每周周五、周六对公众延时开放至晚上9时,实现了常态化夜场开放。与此同时,在全国博物馆普遍闭馆的周一,国丝馆也仅休整半天,于中午12点准时开放。
3月30日,为了配合“一衣带水: 韩国传统服饰与织物展”,国丝馆的另一社教品牌——女红传习馆也特别开展了“蜻蜓结”与“韩国拼布”工作坊,使观众在韩国传统文化大学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解了韩国的传统服饰文化与手工艺。
女红传习馆:“蜻蜓结”工作坊
由于自身特色,国丝馆一直对传统工艺予以特别关注,而女红传习馆的开办正是国丝馆对传统工艺的坚守与创新。于2017年正式挂牌的女红传习馆,以纺织的生产技艺为自身活动特色,以“养蚕纺纱、印染织编、刺绣缝纫”为课程主线,开展一系列面向不同群体尤其是手工艺爱好者的教育活动,如扎染体验、织造培训、蕾丝课堂、时装设计等,成功吸引了一批纺织手工艺爱好者,不仅为国丝馆培养了忠实的观众群体,也使其成为传承传统工艺的交流平台,让当代设计从中汲取营养。
在关注、展示其他国家、地区传统服饰的同时,国丝馆更是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传统服饰的研究、展示及传承。因此,在2018年4月21日至22日,国丝馆推出首届“国丝汉服节”,利用馆藏文物及学术资源,通过展览导览、学术讲座、文物观摩以及文物修复等活动,将博物馆资源转化为观众乐于了解、能够掌握的知识积累。同时,“国丝汉服节”也在博物馆与观众之间、专家学者与汉服爱好者之间搭建了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博物馆与专家更加了解观众的知识需求,也让观众能够从趣味中获得更多收获,使传统服饰文化能够走得更远。
2018年“国丝汉服节” 文物鉴赏
2018年“国丝汉服节” 汉服之夜
据了解,“2018国丝汉服节”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是国外的中国传统服饰爱好者,其中不乏专家学者、汉服团队、网络大咖、文博同行以及院校师生。在广受欢迎的同时,此次活动也获得了来自业内业外的肯定与好评,更有网友评论表示国丝汉服节是“学术与民间活动的完美结合,为群凤无首的汉服爱好者们指明了方向”。
为了让丝绸文化遗产得以更好的传承,为了让国丝馆的馆藏资源能够被广泛利用,国丝馆联合浙江大学、东华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技术学院等多所高等院校的学者专家,通过对中国丝绸文物基本素材的收集与整理,根据收集的材料,按照丝绸文物的年代和类型集结成册,于2018年8月出版了“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系列图书。此系列图书共分为十卷:汉唐卷、辽宋卷、金元卷、小件绣品卷、装裱锦绫卷、少数民族卷、暗花卷、锦绣卷、绒毯卷、图像卷。
“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系列图书
作为“中国古代丝绸文物设计素材再造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该丛书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高新技术与织造、印染、刺绣等中国传统工艺有机结合,研究建立文化艺术品知识数据库,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优化和升级,在传承民族传统工艺特色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让古老的丝绸焕发新的生命力。
据了解,该丛书中的部分素材已取得独立知识产权,同时用于国丝馆自创高级丝绸品牌——“经纶堂”的产品开发中,被G20杭州峰会和进博会等选作官方礼品。
如此之多的博物馆业务内容全部由国丝馆上下在编人员不足40人的团队共同承担。因此,在活动践行过程中,国丝馆始终秉持借助社会力量共同建设的办馆思路,大到高校学术团体、社会企业,小到手工艺人,都曾为建设国丝馆奉献了自己的力量。其中,从2011年开始举办的年度时尚回顾展就是最好的说明。
西·东——2018年度时尚回顾展
“为今天收藏昨天,为明天收藏今天”是不少博物馆当前秉持的收藏理念。国丝馆作为丝绸专题博物馆,由于出土文物匮乏且收藏有限,如何进一步扩充馆藏是其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对此,馆长赵丰想到了与国丝馆紧密相关的时装领域,遂寻求外部合作,并于2011年开始与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和国家纺织产品开放中心合作举办年度时尚回顾展。如今,国丝馆的时尚回顾展每年吸引众多时装设计师、服装企业、高等院校等社会力量前来参加展览,并在8年间收藏时装约5000余件,并借新馆建设之机增建时装馆,打造收藏当代时装作品、梳理时尚流行、倡导美好生活的重要平台。将时装纳入博物馆,不仅对普通观众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也使国丝馆成为国内高校相关专业学生的教学基地。同时,国丝馆规划现代时尚与历史文物、工艺过程、科技保护作为新馆的四大展陈框架,今年下半年“迪奥”展即将开展。
THE END
从1987年始建,到1992年正式对外开放,再到2016年以全新面貌重新开放,国丝馆已走过三十余年。在这三十余年间,伴随着博物馆自身的发展需要以及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国丝馆发生了许多变化,发展思路也更加清晰,从丝绸文物到丝路文化,从文物保护到修复研究,从传统工艺到传承发展,从交流合作到创立联盟,从教育活动到社教品牌……如今,国丝馆已发展成为国际上知名的具有完整收藏、展示、教育、传承和研究完整体系的纺织服饰类专题博物馆。
或许,国丝馆的这条发展之路可为更多专题博物馆带来更多灵感与启发。
资料来源:中国丝绸博物馆
作者:蓓蓓
编辑:大侦探
往期精彩回顾
月刊|两会看文博,美意返还文物,十大考古揭晓,看三月文博业界大事记
并非“奥斯卡”而是“诺贝尔”,2018年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公布
唯一投稿邮箱:
news@hongbowang.net
商务合作请发:
market@hongbowang.net
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QQ 672602553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