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博物馆融入社会,从理解社会需求开始
9月8日,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河南郑州隆重开幕,同日下午,“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展”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揭幕。本次展览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国家体育总局、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由中国民族博物馆、中国体育博物馆、郑州市人民政府承办,展出260多套、600多件珍贵文物,展览面积达1500平方米。
作为本届运动会的重要配套服务之一,“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展”(以下简称“本次展览”)有什么特色,如何服务于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下简称“本届运动会”),又能够带给博物馆哪些思考?带着这些问题,弘博网对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郑茜进行了专访,一探究竟。
本次展览与本届运动会相应生辉,是博物馆积极探索参与社会活动的典型案例。借由此次展览,请您谈一谈博物馆应如何积极融入社会?对本届运动会而言,展览的举办又有何意义?
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举办实际是给“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展”提供了一个契机。如果博物馆仅在本届运动会上(简单随意地)推出一个项目,则不能说博物馆积极参与到了社会活动中。博物馆要抓住社会活动的契机,实现参与式发展,就需要准确地捕捉到社会活动中的“一个点”,充分理解社会活动的需求。只有充分理解社会活动的需求,才能让博物馆中的历史文物、文化遗产与社会发生关系,让博物馆保存的历史文化资料成为社会现实需求的有机组成部分。
当前讲让文物活起来,文物活起来同样是需要机会的。本届运动会就为本次展览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并且博物馆也抓住了这次机会,让馆藏文物参与到社会发展的进程当中,让文物的“过去形态”变成“现在形态”。文物一旦参与到社会发展的进程当中,变成人与社会当下的需求,文物就活起来了。
本次展览的举办对本届运动会有重要的意义与促进作用。运动会是一个动态的展现,让大家在运动会现场感受运动的激情与欢乐;而展览则是一个静态的展现,让观众在展览中安静地去了解动态的东西,去体会它背后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历史渊源、历史价值。这一动一静,一阴一阳,构成了一个太极,共同成为本届运动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这几个词语中无论哪一个所代表的范围都极为广泛,即使组合在一起,也是一个宏大的内容。在展览中,是如何呈现这种宏大性的?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不是一个孤立的内容,我们需要去寻找它的源流,不仅把它放回到中华文化的土壤中,还要把它放到世界体育文化这样一个更大的背景中。
一个展览呈现的不能只是形式上的宏大,更应该是视野与思维的宽度。本次展览不仅让观众了解什么是秋千、角力、赛马这些具体的运动,更是想让观众去了解它们背后的价值观念。比如西方体育比较侧重于强调激烈竞争,拼争的结果一定要有输赢,但在这个过程中就可能破坏很多东西;东方传统体育则比较注重平衡,倡导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这些价值观念正是文物背后的深层内容,也是整个展览的底蕴所在,同时也奠定了展览的宏大性。
一个成功的展览,从提出设想到展览开幕,中间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在本次展览的策划与执行中,遇到了哪些问题?
第一个难点是展览内容的突破。“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展”的核心是体育,但展览不能就体育而言体育,展览需要超越体育的具体形态,不仅仅是展示一些体育项目,也不仅仅是展现如何运动,更多的还需要回归到体育文化的精神,展现它的文化土壤、它的哲学观、它的价值观。当然,这样一个思维与话语方式的转换,就构成了一个难题。
第二个难点是体育文化如何去展现。总的来说,体育文化是一种比较典型的非物质文化,把非物质文化转化为以物为载体的展示,这也是一个难题。这种转换不能只依靠视频播放、只依靠人在现场去比划一番,因为这不是博物馆的展示,博物馆展示是有自身规律的。而如何在遵循博物馆展示规律的基础上,恰如其分地展示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中国民族博物馆通过这个体育文化展做了一次很好的探索和尝试。
第三个难点是如何创新展览的形式美。体育有自身的独特性,有一套体育的语言。体育一定是欢快的,让人愉悦并感觉到精神的振奋。那么如何在展览中呈现这种独特的体育语言并且让观众看到后产生欢喜,这就需要探索一种展览形式,用具有体育感的独特形式去呈现体育文化的内涵,这算是一个难点。
在本次展览中,我们的工作团队深入挖掘传统体育文化内涵,通过实物展品、图片、影像资料、互动装置等多种展示手段与方法,克服了以上问题,整体上呈现了较好的展示效果。当然还有一些形式需要继续提升。
本次展览中有一个“明星展品”——柞伯簋,请您介绍一下展览是如何呈现这样一件展品的?
柞伯簋可以称为西周早期的竞技赛事奖杯,是我国迄今为止通过考古发现的最早记录竞技活动的文物之一。它不仅是展览第一部分“源源而来——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溯源”的明星文物,同样也是整个展览中的明星文物,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但同时,这也得益于本次展览的精心设计,才更加彰显了柞伯簋的价值。
观众在展览第一部分参观
柞伯簋所在的展览章节中有三个元素,共同构成了一个相互阐释的意义空间。第一元素是一件三维形态的物,即是柞伯簋;第二元素是一批二维形态的物,就是汉代画像石拓片,它们环绕烘托出一个古代中国“体育大世界”的形象;第三是文字形态,陈述东方体育文化的精神传统和价值观念,也就是对于柞伯簋和拓片的深层意义揭示。那么,这个空间里的三种元素就构成了相互关联、互为载体的关系。柞伯簋在这里不仅是“奖杯”鼻祖的概念,而是中华体育文化源头的形象代表。
在您介绍柞伯簋的内容中,已经把展览中的第一个章节进行了讲述,那后三个章节是哪些内容,又有哪些亮点呢?
展览第二部分为“绵绵相继——中华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贡献”,着重展示了七个项目。这七个项目是从世界视野的角度出发,讲述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对中华传统体育的贡献,对世界体育文化的贡献。
第三部分为“洋洋大观——中华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奇观”,着重展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多样性。这些附着于区域性地理自然环境的传统体育,它们千姿百态,有着让人惊奇的多样性,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今天的一座文化宝库,同时也成为中华民族当今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
展览第四部分是“欣欣向荣——新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梳理了70年来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脉络和文化传承。尤其是展现了历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这样一个平台,如何把少数民族独特的地域性体育语言变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超地域性的体育语言,同时也展现了那些已经实现了现代转化的传统体育项目,它们展示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向未来的姿态和前景。
非常感谢您对展览的解读!
谢谢!也欢迎大家前来参观!
无论是让文物活起来,还是让博物馆融入社会生活,展览都是最重要的媒介与载体。决定博物馆展览水平的不是文物的数量,也不是展示的手段,而是展览的视野与文化底蕴。做好一个让观众看得明白,看得下去并且有所收获的展览,不仅需要博物馆做好基础研究工作,还需要博物馆能够把握时代的脉搏,理解社会需求。文物与文化相结合,历史与当下和未来相结合,博物馆才能更好地实现参与式发展。
整理自访谈录音
编辑:OP-D
新栏目上线:博物馆24h
入选|20家博物馆、纪念馆入选中宣部新命名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合作|腾讯与故宫博物院达成新战略合作,深入助力“数字故宫”建设
往期精彩回顾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