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518特辑 | 世博会博物馆:满足特殊群体参观游览常态化

张珂 弘博网 2023-10-07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平等的博物馆:多元与包容”,博物馆是为公众服务的公益性社会机构,开展无障碍设施建设体现出博物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也为他们平等地参与社会文化生活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目前国内各大博物馆在无障碍建设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和探索,主要集中在场馆设施及信息服务层面。


2017年建成开馆的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以下简称:世博馆)是一家以世博会为主题的国际性博物馆,弘博网关注到世博馆在满足特殊群体参观游览常态化方面有积极的做法和态度,也希望分享给各博物馆同行。



设施保障是前提——环境无障碍


我国的大中型博物馆基本都配备了基础无障碍设施,具备出入口绿色通道、无障碍电梯、母婴室等设施空间,提供轮椅、童车、拐杖租赁和协同特殊人群参观等无障碍服务。


而最友好的无障碍环境应该在基础设施之上,充分考虑残障观众的需求,设置侧位和低位服务台、低位饮水机、无障碍导向标识、无障碍停车位和无障碍信息设备等设施,以便让残障观众能找到适合他自己的游览方式,从而顺利完成进馆、参观、休息和离馆的流程。


这需要在博物馆建筹的过程中就贯彻无障碍理念,通过数字化建造手段,对可能造成游客不便的物理空间进行优化。目前国际上前沿的做法是在场馆建造过程中运用BIM技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建筑信息模型,是一种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数据可视化工具),从科学理念出发,并结合博物馆无障碍规范搭建场馆三维模型,在数字化模型中模拟参观者通过拐角、上下扶梯和展厅等空间,对产生的碰撞点进行施工设计修正,另外在某些复杂区域中自动计算最优参观路径。

 

上海世博会博物馆应用BIM技术模拟参观路线



轻量化的手机辅具——信息无障碍


目前,国内大多数博物馆通过专题活动形式尝试信息的无障碍传达,定期组织面向残障观众的讲解活动,比如浙江省博物馆于助残日启动“博物馆无障碍手语讲解”项目、广东省博物馆在2018年国际博物馆日为视障人士提供专场导览服务等。


除了举办相关活动,博物馆还在展览中满足视障群体在博物馆中的感知需求。南京博物院开设助残主题馆“博爱馆”,提供展项触摸、语音解读、自动导览车等无障碍服务。上海博物馆的特展“浮槎于海”,有五件复制作品供任意参观者碰触,并在导视牌设置了盲文解说,便于视障人士了解展品本身内容。


“浮槎于海”互动展示区内的复制品


但国内博物馆的信息无障碍传达主要还是表现在临展、特展和特定活动中,大多没有实现全馆以及全展区的无障碍导览和讲解服务。现在大部分的博物馆都提供语音电子导览,传统的讲解设备在键盘上能做到适合残障朋友的触摸方式,但讲解词内容以及语速等往往不能考量到特定人群的实际需求。

 

“智慧世博馆”小程序及“口述影像”应用


上海世博会博物馆在2019年推出了一款“智慧世博馆”小程序,其中为视障人群定制了“视觉辅助导览模式”,方便盲人及视力不佳的游客参观使用。在信息技术层面,馆方优化了初始菜单的页面布局,设计了欢迎界面的语音提示,增加了洗手间等服务设施的语音导航,并且开发了“视觉辅助导览模式”可一键切换至无障碍导览,解决了盲人朋友快速准确获取展品信息的问题。

 

视障参观者使用“智慧世博馆”小程序


但仅仅是能跨过“如何使用”这一道“大门”还不够,残障观众或多或少缺失了某些感知“通道”,这种感官的不同会导致认知的差异,即便是我们习以为常的用语和解说词依然会让盲人朋友难以理解。基于此,上海世博会博物馆的无障碍导览小程序对展出的200多件展品解说词进行了二次编写和重构,通过“口述影像”方式,将视障朋友无法接收的影像讯息转换成语言表述,协助他们克服在参观博物馆中出现的各种影像障碍。简单地说,就是把“看见”的“说”出来,把展品“绘”声“绘”色地表达出来。


视障参观者使用“智慧世博馆”小程序


得益于手机操作系统的无障碍设计,盲人使用智能手机的场景越发丰富起来。而博物馆也应从使用场景和用户画像出发,在开发导览系统时,把视障群体如何使用手机辅具无障碍参观纳入考量。如使用轻量化的小程序代替传统需要下载安装的APP,使用短信验证码或语音验证码代替传统的图片验证码等。



尊重意识是关键——态度无障碍


当残障人群进入到博物馆,不管是以参观者的角色亦或是以工作人员的角色出现的时候,如何做到态度无障碍,是值得思量的地方。


除了在公共空间硬件环境上做到无障碍外,还需要在观念意识层面多做引导。如对馆员进行无障碍服务技能培训和意识培养,及对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科学的学习等。这就要求博物馆需要充分收集残障人群的建议并认真进行考虑。


结语

笔者认为,技术只是观念的一种表征,本质在于意识和态度的尊重。残障人群需要社会的尊重和接纳,而不是过度的关怀和同情。我们需要提供友善的态度,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以提供恰当的帮助,让大家能够常常走进博物馆,真正感受到博物馆的魅力。而这也需要行业标准和法规条例的不断完善,以切实保障博物馆等公共文化空间能将无障碍建设落到实处。


作者: 张珂 上海世博会博物馆

编辑:大侦探

弘博咨询

在媒体平台基础上,弘博网目前已成为博物馆行业的专业咨询机构,并成功为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省博协和各级博物馆提供专业的调研、咨询服务,得到业内广泛的认可与支持。为了满足更多博物馆的发展需求,弘博网现推出“博物馆品牌宣传推广”“博物馆定位与发展规划”“博物馆观众满意度调查”“博物馆精细化管理提升”等一系列体系化的咨询业务,助力博物馆的创新发展!戳下图了解详情




新品上线:博物馆24h

74项“518”相关展览和活动,南京将迎来一场文化饕餮盛宴

国际博物馆日特辑之千年丝路:寻找交流互鉴的印记

北京“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 正式拉开帷幕

“‘疫’路逆行——抗击新冠肺炎医护特展”开幕

扬州:国际博物馆日将至 "夜游"+"云游"共度"奇妙夜"

国家文物局关于修改《可移动文物修复管理办法》等三部规范性文件的决定

2020年全年免费!上海100家博物馆向全国医务工作者免费开放

“致敬最美逆行者”公益活动在湖南省博物馆举行

迎来国际护士节,南丁格尔博物馆却难以“续命”

长春博物馆于5月8日起暂停开放

明日,故宫每日预约上限增至8千人

天津滨海新区博物馆协同发展联盟正式成立
吉林将重点建设一批吉林地域特色的专题博物馆

回顾往期精彩

518特辑 | 入围“十大精品”的纪念类、行业发展类、出入境展览与去年相比有哪些变化?

如何用展览打造景德镇陶瓷这一独具特色的中国名片?

英国一项调查发现:超半数游客对重返博物馆参观持观望态度

518特辑 | 入围“十大精品”的艺术、民族、自然科技类展览与去年相比有哪些变化?

10场线上跨界对谈,“奇域博物馆十日谈”正在进行时

疫情“新常态”下的思考:公平和包容绝不容许“滑坡”

518特辑 |  入围“十大精品”的历史类展览与去年相比有哪些变化?

故宫上调参观人数、清华艺博仅对校内师生开放......多家博物馆恢复开放

如何定义高水平“云博物馆”

先睹为快!第44个国际博物馆日有哪些特别活动?

“2020年国际博物馆日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预约、限流,国务院对博物馆等室内场馆的开放印发指导意见

现在你可以从大英博物馆免费下载190万张藏品图片

吉林将重点建设一批吉林地域特色的专题博物馆

点击在看,关注博物馆的多元与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