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热议|博物馆对流浪者是否应该有“权利洁癖”

国旻 弘博网 2023-10-07


“有人浪迹江湖,有人寒窗苦读,有人阿谀奉承,有人早已麻木,有人嫌贫爱富,有人唯利是图,有人精打细算,有人满不在乎,有人家财万贯却还失声痛哭,有人身无分文却还活的舒服,有人月不敷出,半杯酒,便再无贪图。”

——《人生百态》


城市流浪者一直是世界难题,其成因十分复杂,有人流浪是为了追寻特定生活方式,有人则是因为无力负担高昂的房价,还有人本身便因为身体或者心理原因被社会排斥而不得不露宿街头。


虽然流浪者成为了社会普遍存在的痼疾问题之一,但这群弱势群体也拥有追求文化平等的权利。对他们来说,那些为数不多、可供他们忘却自身遭遇与社会审判,沉浸于其中的公共文化场所,是他们了解世界和获取精神慰藉的唯一“窗口”。


那么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的博物馆,该怎样对待流浪者,又可以为流浪者做些什么呢?

 

博物馆限制流浪者吗?

城市公共场所对待流浪者的态度,或许就能反映这个城市对待弱势群体的价值取向与包容开放程度。


从我国各博物馆官网的参观须知中,我们不乏能看到一些对参观人群的限制要求,如“醉酒者、限制行为能力者、衣履不整者谢绝入馆”,国外博物馆则略微不同,如大英博物馆仅规定醉酒者与反社会行为者不得入内。这些规定从字面上看均未明确规定流浪者不得入内。


但值得注意的是,“衣冠不整”的规定在无形中直指部分流浪者,即使博物馆对于“衣冠不整”,并未有统一的标准。


多数流浪者衣衫褴褛、身上有异味,很容易被归为“衣冠不整”人群中。更重要的是,不少观众也因此会对流浪者的进入而感到不满,并且刻意避之不及。


网红流浪大师沈巍曾在快手平台记录了他成名后在众多博物馆参观的过程,每到一个地方他便会讲解其背后的历史故事,但他在直播过程中着装整洁、端正。


而社会永远无权拒绝窘迫者接收文化。早在2014年,同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图书馆积极面向流浪者开放,其中杭州图书馆更被称为“史上最温暖图书馆”。该图书馆不仅允许流浪者入馆,也允许他们携行李入内。除了能自由出入阅读外,流浪人员还可在设有空调的书馆内免费看电视、电影、上网、听音乐、接开水,甚至用书桌下的电源充电。这些流浪者尽管浑身污渍,但会在阅览前将手洗干净,并自发将杂物放于门外。


博物馆能为流浪者做些什么?


博物馆社会价值的核心是为公众创造有意义的体验,而不问其身世和背景,从这一层面来说,面向流浪者开放是博物馆公共服务的基本属性,甚至对于这些弱势群体而言,博物馆或许是可以消弭富裕阶层之间在知识、文化获取鸿沟的一个重要机构。


但也要意识到,面向流浪者开放仅仅是博物馆走出的第一步。


1开放后的引导与关怀


据研究显示,很多流浪者都有着强烈的自我中心主义,很多人被自我中心主义的幻象扰乱了正常的感知经验,来到博物馆,得以使他们终于从嘈杂和充满敌视的街头找到了一个安全的庇护所。


而这也会导致他们在博物馆会有一些不文明行为,如乞讨、公共场所睡觉、在洗手间洗澡、带很复杂的行李杂物、不讲卫生等等。


面对这些行为,博物馆更需要保持开放对话,不拘泥于用规则来解决这些问题。除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标识或工作人员积极引导外,更需要主动给予流浪者一定的关怀,如提供洗手液、一次性拖鞋、物品存放柜等,引导其自发的约束行为习惯。


但也要注意,尽管工作人员并不会歧视流浪者,但敏感是他们的共性,因此博物馆在引导与关怀的同时,只需展示尊重即可,过度的、有针对性的举措反而会适得其反。


2为流浪者正名


对流浪者而言,污名是沉重的负担,使他们经常遭到反对和歧视。因此,博物馆可以通过展览展示及社教活动,为社会边缘群体提供发声平台,培养社会对“差异”的理解与尊重,消除偏见与歧视。


去年四月在美国乔治亚州亚特兰大开馆的尊严博物馆,是美国第一家专门解决无家可归问题的集装箱博物馆。尊严博物馆的设计旨在倒置那些经历困境的人的思维过程,让每个观众有机会从实际经历无家可归者的角度看待这件事情,以及改变他们驱赶这些人通常表现出的反应。


美国德克萨斯州达拉斯的街头文化博物馆也是其中之一,旨在通过城市创意艺术来让公众与经历无家可归的人们进行对话。博物馆的许多展览目前都在达拉斯市区外举行。在这里,富人与穷人并存,博物馆能够更好地均衡二者之间的差异。博物馆为当地儿童举办了一场艺术工作坊,通过活动,孩子们可以探索诸如避难所和流浪家庭等问题的成因,更好的了解流浪者。


在英国也有一家无家可归博物馆,该博物馆旨在“使看不见的东西可见”。2018年10月,恰逢世界无家可归者日,博物馆启动了一个名为“客观化”的互动展览,旨在探讨无家可归的隐藏原因以及人们变得非人性化的科学依据。展览由捐赠给博物馆的20件物品背后的故事构成,其中很多捐赠者是流浪者。相比之下,展览的藏品看起来很普通,其中包括垃圾袋、烟草和梳子,但这是每个流浪者生活的一部分。展览通过讲述故事来挑战公众对于无家可归意味着什么的刻板印象,并揭示了一段经常被隐藏的历史。



3解决流浪者的实际需求


博物馆推动社会包容,需要通过收藏、研究、展示、教育等日常工作得以实现,但又不局限于此。博物馆可以是流浪者身心疗愈的文化场所,也可以为这些边缘群体争取一定的社会福祉,争取平等的权利,帮助其更好地理解与融入社会生活。


如对于一些流浪者,博物馆志愿服务可以提供他们需要的帮助。2011年,伦敦交通博物馆与无家可归的慈善机构圣芒戈建立了伙伴关系,共同发起了一个名为“对话中心”的项目。



该项目目的是将博物馆空间与流浪者联系起来,博物馆为流浪者增设了一些志愿者角色,其中一部分志愿者与公众互动,参与社区建设;另一部分志愿者则帮助策展人探寻社会问题的历史成因。流浪者能够从志愿服务中获得新技能并树立信心,而博物馆也能利用这些职位为博物馆增值。


此外,还有一些博物馆致力于解决流浪者居无定所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流浪成因,帮助流浪者更好地归回社会。


伦敦设计博物馆发起了一个名为“Proxy Address”的项目,它使英国的无家可归者与全国500,000多个空房子之间建立了联系。Proxy Address通过安全数据库运行,将可用代理地址与用户进行匹配,流浪者可以利用这些地址开设银行帐户、求职、求医、参观图书馆、获得福社会利并申请工作。



博物馆甚至可以在建立一个全方位救助流浪者的团体中可担任领导角色,通过自身的专业优势,倡导社会变革。如波兰美术馆与波特兰州大学合作,调研流浪者的居住需求,研究并设计了全新的庇护所和卧吊舱,在2017年举办的名为“寻找美:约翰·延恩的建筑,风景与收藏”的展览中,进行了展示,旨在为流浪者提供更好的临时居住环境。


2020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强调博物馆可以参与种族、性与性别、社会经济背景、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宗教信仰等诸多议题的讨论,以推动社会变革。面向流浪者开放,并向流浪者提供帮助,能够更好的让博物馆与多元社会相连接,而这也是博物馆价值观的一种体现。
毕竟,社会永远无权一味地禁止流浪和乞讨的行为本身,博物馆也永远无权拒绝流浪者接收文化。正如网红“流浪大师”沈巍所言,沦落到流浪这条路,归根到底是理念的冲突。


编辑:国旻

弘博咨询

在媒体平台基础上,弘博网目前已成为博物馆行业的专业咨询机构,并成功为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省博协和各级博物馆提供专业的调研、咨询服务,得到业内广泛的认可与支持。为了满足更多博物馆的发展需求,弘博网现推出“博物馆品牌宣传推广”“博物馆定位与发展规划”“博物馆观众满意度调查”“博物馆精细化管理提升”等一系列体系化的咨询业务,助力博物馆的创新发展!戳下图了解详情





新品上线:博物馆24h

全国两会进行时,有关博物馆的提案、建议有哪些?

台北故宫博物院向《集合啦!动物森友会》玩家提供文物图像

吉林省博物院开闭馆时间调整公告

全国两会进行时,有关博物馆的提案、建议有哪些?品大师的匠心,观牙雕的传承,看技艺的创新 ——来陈家祠欣赏广州象牙雕刻精品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推迟至8月中旬重新开放
“醉意幽蓝 ——高大庆青花瓷作品展” 正在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展出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精彩纷呈
四川省内首个手语导览小程序暖心上线
清华大学与国家博物馆成立文物科技保护联合研究中心
最新发布|2019年全国博物馆数据抢先看!(含各省数据)

“丝路启航——广西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特展”在南汉二陵博物馆开展

回顾往期精彩

刘玉珠:服务当下与未来,大力发展博物馆“云展览”
聚焦两会 | 全国两会进行时,哪些提案与建议与文博行业有关?
社教|博物馆直播大火之后,请不要让它成为一场短暂的“狂欢”

花式表演岭南文化,手语导赏助力博物馆平等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再次推迟重新开放,或于8月中旬恢复

疫情闭馆之后,这座博物馆居然变了样子!
多平台大数据,看博物馆云游趋势、关注十大最火博物馆
形势严峻!全球近13%的博物馆可能永久关闭!
518回顾 | 南博奇妙夜,传统与现代、古老与时尚在这里融合、对话……

八家文博单位联合,用300件文物演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多元与包容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中,为什么数字活动比以往更重要?

518主旨论坛|从思考到实践,11位海内外专家共同诠释“多元和包容”

必看!2019年度全国及各省博物馆相关数据有哪些变化?

518回顾|江苏多地博物馆线上线下双轨运行,多元活动多样精彩

点击在看,关注博物馆的多元与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