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总认为展览看不懂?这个展览倾听你的“声音”!

弘博网 2023-10-07


2018年9月,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推出 “女神的装备——当代艺术@博物馆”系列艺术项目。展览以“女神”与“装备”并置的形式呈现,别出心裁地将历史文物与当代艺术置于同一空间展出。2020年9月12日,此系列第二个展览项目“永远有多远”将亮相。


永远有多远。

博物馆@当代艺术跨界系列项目 II

THE SHAPES OF IMMORTALITY

DISCOURSE BEYOND ANTIQUITY AND ART II

————

2020年9月12日—2020年12月13日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一楼及二楼特展厅(拱墅区小河路334号)


“永远有多远。博物馆@当代艺术跨界系列II”围绕“永恒•永在•永生”,对不同时空、社会文化语境中的“生命观”进行梳理,着重呈现古今之间关于“生命观”的认知与表达、实践与想象内容的交织展演,希望通过“博物馆之物”和“当代艺术之思”让观者找到对“生命观”的个人意义或时代价值。


此次展览主要分为六部分:

序篇



第1章“世俗寄托与祈求”∞“信仰抒写与追求”:一种“精神诉求”的实现



第2章“地下王国” ∞“虚拟世界”:一种“延续并行”的实现



第3章“飞升上天” ∞“异体替代”:一种“非人状态”的实现



第4章“修炼成仙” ∞“物种进化”:一种“主体进化”的实现



尾声


展览预告片


展览解读


永远有多远:

生是死的注释,死是生的序章。


“生命观”的建立是通过一个民族的文化史不断书写而完成的。

东方人的“生命观”追求人对于时间和生命的辩证理解,以和天地自然相互通融,追求“永恒”时空的相互链接,达到从“此在”到“永在”的过程。在古代,无论是帝王还是民众,无不想通过某种方式逃避死亡、克服死亡,或者在死亡之后再续生命。作为“帝王第一人”的秦始皇寻方出海,到汉武帝求天雨之方,再到明代皇帝对丹术之痴迷等,人在征服死亡的途中不断发挥着自我想象,“生”与“死”之间的对立统一,让我们思考着人的意义。这里有对“此在”时间的掌控,更隐含对“永在”时间的向往。东方人正是在两者相互作用中,完成了一种文化上的认知与表达、实践与想象。


对“生命观”的体现最终将会落在承载物上。

在中国墓葬文化中被大量留存的历史遗物,是人们在对“生死观”进行表达、想象的实践中被创造出来的“物”。 它们有图像、各种不同的器物、文献等,乃至整个建筑空间。然而在以往的研究与阐释实践中(尤以博物馆展览为例),它们更多是作为对古代物质文化或是地域文明的颂扬而存在,它们对于“生死”的原生文化涵义往往被剥离。回到历史情境中,这些物件都是古人在面对死亡所构建的一套生命观的“物语”体系。——“天界”“黄泉”“仙山”的三重宇宙,“魂魄”“修炼”,“养生”“长寿”。它们是人类思想史的一部分,其相关的社会链接也推进了文明史中多个板块的发展。这些物的“遗迹”替代了古人幻想的永在的愿望,存续到今天,并势必在某一时刻,过去和未来相互交织,提供一个重新思考生命价值的坐标。


科技的进步也使得“生命观”的讨论进入了不同的维度。

近些年来,由于科技的进步,各种AI技术和产品的研发,让学者们开始将目光投向了关于人及生命新伦理的讨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重新回到了一个启点让整个艺术界领域得以思考。所以,这方面的相关作品、展览、学术研讨会等层出不穷。当代艺术所建构的关于人的生命观问题意识主要的解决方法来自几个方面的方法论,涉及人类学、社会学、科学、伦理学及生物学等。他们从这些角度切入,无非以新的跨知识领域的方法来解构人类所定义的三样东西:人本、时间、空间。生物学和科学对人本体的讨论居多,艺术家则随之注入伦理和社会学的思考,提出观念创作。虚拟世界和大数据算法等方法则是改变时空观对于人类新的边界。无论人们持有什么样的观点,关于人的“生命观”都成为未来性的一部分。在当代艺术领域中,艺术家们运用新技术手段也将自己的思考进入“永在”话题,艺术是否成为人类退守“人”性的最后一道防线?无论哪一种方法方式,我们在当代艺术的思维逻辑中只是打开了问题的可能性,这是找寻答案的开始。或许回答的面貌还要反向于人类历史的经验中来寻找蜘丝马迹。在与历史的遭遇中,我们不难发现,对于“生命观”的讨论从未停止过,也从未停止过实践。当我们拉平时间,让当下和历史在同一个空间并置,形成在一个时间维度上的时候,当代艺术的观念表达将获得一种厚重的呈现。那些提出和解构问题的方法,或许能在历史物的叙事中得到回应。


“山外山,人非人”:“博物馆之物”和“当代艺术之思”的跨界展演。

展览围绕“山外山,人非人”的主题,展开对生命观的主题阐释。“山外山”以“寿比南山”这句谚语作为发散点,暗示人类追求生命超越时间的愿望;“人非人”则是在追求这种愿望之后,人作为主体“进化和改造”的现实情境,最终人和“非人”的界限已经消失不见。整个展览将以一个虚构的文本出发,它将以古籍寓言、科幻文本为基础,通过策展编撰形成新的故事链,每一件文物和当代艺术作品都将在这个故事论述中完成重新的意义解放,成为这个文本的某种注脚。在虚构的文本中,我们将描绘出东方人生命观中重要的发展脉络,即从先古信仰到墓葬习俗、世俗伦理,到现世寄托、信仰追求,再到如今的科技崇拜和赛博格文化。在这些语境中,文物和艺术作品有着互解的情境,其背后的相互意义更加紧密。展览将成为一部具有“混响”性的寓言小说。


展前调查
在展览筹备期间,此次展览策展团队特别希望能够听到观众的想法与意见,并推出展前调查活动。

参与时间截止至6月30日16:30参与调查的前20位观众可于展期内至展览现场领取“永远有多远。”记一本(入选观众将会收到短信通知)


扫码参与展前调查


来源: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

编辑:大侦探#miyagi

弘博咨询

在媒体平台基础上,弘博网目前已成为博物馆行业的专业咨询机构,并成功为各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及博物馆提供专业的调研、咨询服务,得到业内广泛的认可与支持。为了满足更多博物馆的发展需求,弘博网现推出“博物馆品牌宣传推广”“博物馆定位与发展规划”“博物馆观众满意度调查”“博物馆精细化管理提升”等一系列体系化的咨询业务,助力博物馆的创新发展!戳下图了解详情




新品上线:博物馆24h

国家文物局回应武汉大学老牌坊被撞损一事

“官”“民”博物馆探索合作新机制,优势互补助力多元文化传承

“广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利用典型案例暨文创产品推介活动”在陈家祠举行

博物馆奇妙, 浙博今年首场夜游活动“文澜印象”上演

江西省博物馆将改造成南昌市博物馆,打造穿点成线的文旅新地标

今年第一次“夜间开放”,上海市40余家博物馆、美术馆情况如何

吴中博物馆预计9月底正式对外开放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全国文物系统组织活动达4600余项

新疆博物馆将于6月6日起临时闭馆

6月底试运行!苏州又一博物馆来了

探索博物馆夜间开放...广东出台20条举措促进商业消费

甘肃简牍博物馆计划于2021年建成并向社会开放

黑龙江省多家博物馆今日起恢复开放

山西青铜博物馆将于明日起闭馆两个月

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和国家美术馆重新开放

回顾往期精彩

高校博物馆的深层次问题应该如何解决,看复旦大学博物馆的成功经验

征集 | 中国首座考古类专题博物馆就展陈概念方案开始征集啦

原省博变身市博,南昌市博物馆启动维修改造工程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如火如荼,官网为何成了“重灾区”

闭馆的四个月里,博物馆都干了些啥?

“姑苏千年,博物夏夜”,苏州多家博物馆出摊“吆喝”

欧洲多博物馆重启,亟待转型应对以应对后疫情时代

学生策划实施的展览?“展教结合”新实践

以往宣教经验无法适用,博物馆如何开展疫情期间的社会教育?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即将上线,这些问题需要注意

ELE童博汇年度评奖活动获奖名单出炉!

又添新馆!甘肃简牍博物馆预计2021年开放

暴乱局势下,AAM及多家美国博物馆为有色人种发声

夜场再度回归!上海40余家博物馆、美术馆参与“上海夜生活节”活动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展览详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