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 《共识与行动》倡议书发布,推动我国科普研学发展
为开发整合科普研学资源,搭建共建共享合作平台,推动科普研学健康发展,8月27日-28日,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上海科技馆主办,中国科普研学联盟、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承办的第三届中国科普研学大会在上海召开。
大会现场
本次会议以“科普创新与研学发展”为主题,围绕国际视野下科普研学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我国科普创新和研学发展的有效结合机制,聚焦“科普研学课程与线路设计”、“馆校合作”、“科普研学基地营地建设”、“新技术新理念在研学中的应用”四个论坛议题。
在28日开幕式上,科技部引智司科普处处长邱成利、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巡视员季晓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理事长宋南平、上海科技馆党委副书记姚强致大会贺词。上海科技馆副馆长顾庆生发布《共识与行动——搭建科普研学合作平台,凸显科学教育核心功能》倡议书。
作为本次大会最大的成果和亮点,《共识与行动》倡议书在过去几个月专家代表们反复讨论和交换意见的基础上,经过27日圆桌会议集思广益、达成共识。
倡议书的目标是促进科学素养提升、达成科普研学教育目标共识以及助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责任是努力构建细分年龄段的科普研学体系、加强科学教育共建合作、培养优秀的科学教育者;并承诺在科普研学开发执行过程中,始终将公益性、安全性、科学性和原创性作为行动导向,引导科学教育在正确的轨道上发展。大会希望通过倡议书的发布进一步明晰科普研学内涵,达成科普研学教育目标的共识;通过多领域、多学科协作整合科普研学资源,争取更多社会力量关注、支持研学发展;同时高质量提升科普研学实践方式,探索科学教育新方式。
上海科技馆副馆长顾庆生发布《共识与行动——搭建科普研学合作平台,凸显科学教育核心功能》倡议书
以下为《倡议书》全文:
搭建科普研学合作平台凸显科学教育核心功能
倡 议 书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充分发挥研学旅行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作为一项撬动素质教育改革的杠杆举措,研学逐渐走入国内教育界的研究视野并成为综合实践育人研究的新领域。作为一种新型的科学教育方式,科普研学兼具正规教育与社会科普教育的特征,从内涵上更强调研究和学习、认知和体验、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引发了社会对于公众科学素养提升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深入思考。
为了更好地推动科普研学,促进科学教育的发展,来自教育、科技领域的专家代表与科普场馆、高校、科研院所、中小学校、企业、媒体、非政府组织等科学教育相关单位/组织共同研讨发布此倡议。希望进一步明晰科普研学内涵,达成科普研学在教育目标上的共识;通过多领域、多学科协作整合科普研学资源,争取更多社会力量关注、支持科普研学的高质量发展;利用信息化力量丰富科普手段,探索科学教育新方式,在新形势下更精准有效地促进科学教育的发展,建设科技强国。
1、促进科学素养提升
•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
•培养公众科学价值判断力,充分了解科学议题并参与讨论。
•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社会功能、技术的社会应用及由此带来的道德、伦理等问题进行审视。
2、认同科普研学的教育目标
•发展科学兴趣,理解科学知识。
•善于科学推理,坚持科学思辨。
•参与科学实践,认同科学事业。
3、助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推进科研与科普有效结合与协同发展。
•促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联动。
•倡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推动科普研学规范化发展
•呼吁相关政府部门参与推动科普研学高质量发展。
•促进校外科学教育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建立。
•加强科普研学行业标准建设。
•建立科普研学教育人员的准入制度。
2、突出科学教育核心功能
•制定科学教育战略规划,打造实施精品科普研学活动。
•基于科普研学的独特性,推进有针对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终身学习能力培养为目标,创设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倡导探究性学习理念。
3、构建多元融合的科普研学体系
•基于受众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细分年龄段的科学教育方案,鼓励科学、文化和艺术的融合。
•丰富科学教育实施手段,结合时代特点,不拘一格地引入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方法。
•发展建设专业化、有特色的科普基地,丰富科普研学产品。
•注重受众研究,构建有效的教育评估体系,不断提升科学教育的质量。
4、加强科学教育共建合作
•深化学校与校外科学教育组织的合作互动,通过馆校合作等多种形式,提升科技教师和学生全面理解科学的能力。
•加强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与科普教育机构的合作交流,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向科学教育资源的转化应用。
•整合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社区等多方资源,校内外联合,通过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等项目形式,开展课题研究、研究性学习实践,提高学生科创能力。
•探索科普研学产业新模式,推进区域之间的共享共建。
5、培养优秀的科学教育者
•围绕科学素养、科学教学方法、科学传播技能等评价维度建立优秀科学教育人员评价机制。
•加强科学传播课程、教材建设,扩展科学传播人才的培养路径。
•探索科学传播新形式,鼓励科研人员参与和指导,促进科学教育人员的专业发展。
1、坚持公益性导向
•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扶持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
2、重视教育安全工作
•科学教育项目的实施要合乎安全标准。
•重视公众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
3、确保科学传播科学性
•建立科学教育内容科学性审核机制。
•成立专家委员会,采用可测评的方式衡量内容的科学准确性。
4、重视知识产权工作
•注重教育知识产权保护。
•鼓励原创性科学教育内容开发。
5、把握科研伦理安全线
•研究工作应与科学教育的使命和任务有关。
•研究工作要符合法律、职业道德和学术规范。
上海科技馆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
上海交通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云南大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北京自然博物馆
浙江自然博物院
广东科学中心
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
江苏省科学技术馆
浙江省科技馆
云南省科学技术馆
安徽省科学技术馆
新疆科技馆
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
南京科技馆
合肥市科技馆
厦门科技馆
上海辰山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
海信科学探索中心
北京市第十四中学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上海市民办华育中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民办外国语小学
携程旅行网
弘博网
北京世纪明德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
环球健康与教育基金会
中国科学院丁奎岭院士
中国科学院张旭院士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宋南平理事长
上海科技馆王小明馆长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倪闽景副主任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学旅行研究所王晓燕所长
复旦大学陆建松教授
西湖大学崔维成教授
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刘兵主任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任福君院长
首都师范大学白欣教授
云南大学耿宇鹏教授
发布时间:2020年8月28日
发布地点:上海科技馆
当天上午的颁奖仪式中,出席此次大会的领导为科普研学联盟新成员单位授牌、为科普研学联盟导师代表和论文获奖代表颁发证书。
现场授牌
颁奖仪式
当天的大会上,来自中国、英国、日本、新加坡、泰国的17位国内外专家纷纷就科普研学这一话题进行了精彩的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作主旨报告《科技革命浪潮下中国高校的科普教育使命》,他认为快速发展的中国高校有责任将科技创新与科普教育融合起来,提升社会民众的科学素养,从而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作主旨报告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研究员白露作主旨报告《国家级科技传播品牌建设与研学实践的思考》,她介绍了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以大平台、大传播完成国家级科技传播大品牌的构建,为公众开展研学实践提供有利的国家级科学文化基础设施;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研究员白露作主旨报告
英国科学博物馆集团全球合作战略总监海伦·琼斯(Helen Jones)和学术总监贝丝·霍金斯(Beth Hawkins)作主旨报告《向所有人开放:英国科学博物馆集团关于STEM学习和社会公平的研究》,她们介绍到该集团率先将“科学资本”应用于非正式STEM 学习,并详细讨论了基于公平实践原则的公共课程和学习活动开发;
英国科学博物馆集团全球合作战略总监海伦·琼斯(Helen Jones)和学术总监贝丝·霍金斯(Beth Hawkins)作主旨报告
上海科技馆副馆长顾庆生作主旨报告《从场馆资源到研学课程:探索与实践》,他以上海科技馆为例梳理了研学相关的场馆资源,同时以上海科技馆所构建的研学教育体系为例,从整体策略、内容策略、学段策略、实施策略四个方面全方位阐释博物馆如何策划与实施研学活动。
上海科技馆副馆长顾庆生作主旨报告
此外,大会在上海科技馆还设有两个分会场,分为“科普研学课程与线路设计”“馆校合作”“科普研学基地营地建设”“新技术新理念在研学中的应用”四个主题,中外专家围绕主题从不同侧面与角度,开展了广泛深入细致的专业研讨。
大会现场
来源:上海科技馆
在媒体平台基础上,弘博网目前已成为博物馆行业的专业咨询机构,并成功为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省博协和各级博物馆提供专业的调研、咨询服务,得到业内广泛的认可与支持。为了满足更多博物馆的发展需求,弘博网现推出“博物馆品牌宣传推广”“博物馆定位与发展规划”“博物馆观众满意度调查”“博物馆精细化管理提升”等一系列体系化的咨询业务,助力博物馆的创新发展!戳下图了解详情
发掘自身特色资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江苏各大博物馆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