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现场 | 博物馆青年论坛:新思考、新理念、新实践、新成果
5月17日,由国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博物馆协会、北京市文物局协办,北京博物馆学会和首都博物馆承办的“第二届博物馆青年论坛”在首都博物馆举行。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出席论坛并致辞,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物局等单位相关负责同志及各地博物馆青年代表近200人出席了本次论坛。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致辞
关强在致辞中指出,青年是博物馆创新发展的探索者,是科学研究和技艺传承的生力军,是博物馆回应社会关切的发声器。面向未来,希望青年博物馆人要坚定信念、敏思笃行,在变化环境中坚守博物馆的价值目标;要博采众长、锐意进取,在改革创新中推进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要志存高远、铸梦中华,在社会发展中彰显博物馆的文化力量。
此次论坛的主题是“博物馆的未来:博物馆青年的使命和担当”。围绕这一主题,来自全国博物馆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13名博物馆青年专家,结合藏品保护、展陈策划、教育传播、考古研究、交流互鉴等博物馆专业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做了精彩发言,集中展现了当代优秀青年博物馆人的新思考、新理念、新实践、新成果。
《接续奋斗,发挥考古工作者在遗址保护展示利用方面的重要作用》
王晶就其参与的琉璃河遗址考古调查勘探挖掘工作,分享了琉璃河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编制和建设方面的思考。王晶表示,考古工作者,作为遗址价值的诠释者,应当参与到博物馆的展览策划中,活化展示方式,并反哺文物保护,让今人得以与古人实现对话,使观众得以直观了解考古工作,消除公众对于考古工作的误解。
《博物馆里的斑斓世界——染料考古与色彩重建》
染料是纺织品颜色背后重要的客观基础,通过对染料的科学认知以及对色彩的重建,有助于研究人员深入地挖掘纺织品文物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与科学价值。为此,刘剑特别分享了其入馆近20年来的相关研究经历和研究成果,介绍了中国丝绸博物馆从早期摸索到如今全链条、网络化的科研体系。同时,刘剑介绍了中国丝绸博物馆自2019年创立了“天然染料双年展”,在国际国内天然染料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最后,刘剑表示,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社会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数字化必然成为博物馆未来发展的重点,他也将继续思考如何将数字化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得以更好地服务于博物馆业务。
《文物保护中的生物学问题研究现状及展望》
武发思在发言中分享了文物生物病害监测与防止技术监测工作中的经验与思考。武发思首先介绍了文物与生物及环境间的关系。在谈及文物的生物病害及其防控技术时,武发思则从植物、动物、微生物三个方面简要展示了生物体导致文物生物病害的一些现象和表现形式,并重点介绍敦煌研究院在文物生物病害研究中的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针对石窟寺、土遗址和古建筑病害生物监测与防控技术,并在文物保护中推广应用,成效明显。此外,武发思在发言中还分享了生物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最后,他谈及了文物保护目前仍存在的问题,并呼吁文物保护相关人员应加强多学科联合攻关和协同创新,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文物保护水平,不断推进文物保护生物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引流跨界——谈博物馆发展“融”模式构建》
谢晓婷在发言中分享了苏州博物馆“融”模式的构建。苏州博物馆自2007年开展观众调查问卷,对其观众群体有着清晰的了解。针对其观众群体,苏州博物馆于2018年创立了@苏博系列品牌,包括印象@苏博、艺术@苏博、悦读@苏博、聆听@苏博、对话@苏博、悠游@苏博。在疫情发生后,苏博更是推出了“走出去”的博物馆,涉及教育、文创、展览等多方面内容,以服务更多观众群体。据谢晓婷介绍,苏州博物馆西馆宣传于5月10日正式启动,并同时启动了融计划。“融”的对象包括不同行业的合作伙伴、不同领域的专家、不同需求的群体,并分为六个板块,包括会员志愿者板块、理事会和发展基金板块、媒体板块、旅游板块、金融板块、科技板块。最后,谢晓婷表示,希望通过与社会力量的不断合作,得以助力中国博物馆发展。
《青年策展人——博物馆、藏品和观众之间的桥梁》
赵永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实践出发,结合新时代博物馆策展机制的发展趋势,总结了青年策展人应具有的能力和应发挥的作用,为博物馆青年策展工作的建设提供了借鉴和指导。赵永表示,伴随着博物馆功能的丰富、观众需求的提高,以及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博物馆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青年策展人作为博物馆展览策划工作的骨干力量,应成为先行者、倾听者、研究者、组织者、翻译者以及推广者,深化对藏品、博物馆和展览的了解,成为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桥梁。
《关于博物馆的“斜杠”思考:从女性主题展览谈起》
季一秀从浙江省博物馆线上展览“丽人行”的实践经历出发,探讨如何在当下实现博物馆的恢复和重塑。首先,季一秀从展览的策划背景和原因谈起,分享了策展团队对于“女性主义”这一社会话题的关注,并介绍了“丽人行”展览所配套开展的活动以及来自社会对于展览的评价。同时,季一秀也将“斜杠”这一理念引进博物馆工作中,强调博物馆人不但要进行一般意义上的专业学习,也要对可能涉及的学科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能灵活运用。最后,季一秀结合国内外展览,通过斜杠思维对女性展览进行了审视与反思,并表示博物馆作为文化机构应积极参与社会发展、承担社会责任,勇敢反映社会问题,引导观众思考,从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变为社会进步引领者,充分发挥文化机构在意识和价值导向上的影响力。
《博物馆里的青年:看得到过去,望得见未来》
褚馨在发言中表示,博物馆里的青年非常特殊,他们必须懂的过去,也要懂得未来。博物馆人才的培养周期很长,博物馆人必须要懂得和文物、和历史打交道,要有看得到过去的知识储备。同时,我国博物馆青年要立足当下,思考疫情所带来的全新挑战,与世界其他博物馆同呼吸、共命运,感受他们的困境,了解他们的自我解决之道,并相应探索我国博物馆的发展方向。此外,博物馆青年也同样需要关注行业的未来发展,以开发的心态,拓宽国际视野,加强博物馆的联合力量,拥抱博物馆未来。最后,褚馨呼吁博物馆青年应加强关注儿童观众这一群体,以让更多的孩子爱上博物馆。
《不满足于讲故事—博物馆里的阐释和学习》
从吴中博物馆基本陈列策划实践出发,陈曾路强调博物馆里阐释和学习的重要性。陈曾路表示,讲故事的能力是展览策划的核心能力,但阐释不等于讲故事。一个优秀的展览必然是一次阐释的胜利。而阐释是调查研究和赋予对象意义的全过程,是内容创意、设计实践和技术应用的系统呈现。对此,陈曾路也分享了一些在阐释做得比较好的展览和场馆。最后,陈曾路表示,学习和阐释应该形成一个闭环,有好的阐释才有机会让观众在博物馆去学习、探索。
《构建少儿群体博物馆自主学习的支持体系》
张鹏首先分享了自己对于博物馆公共教育的认识。张鹏认为博物馆作为公共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具有终身性、开放性等特点。为此,张鹏针对亲子家庭这一特定的博物馆受众群体以及需求,摸索出了一条博物馆研学新路径,分享了不同类型博物馆教育产品的不同优势,以确保服务于博物馆学习全过程的不同阶段。同时,张鹏强调,博物馆社教从业者,一方面要有更强的创新意识,把博物馆教育的产品、形式更加丰富起来,一方面要有更加熟练的应用能力,能够教育产品应用在不同阶段,面对不同人群、不同场景的博物馆学习中,逐步构建起面向亲子家庭博物馆自主学习知识体系。
《旁观、介入与观想:基于重建的博物馆构想》
尹凯分享了三种博物馆形态或是三个博物馆发展阶段,即旁观的博物馆、介入的博物馆以及观想的博物馆。在发言中,尹凯分析了旁观的博物馆和介入的博物馆的来源以及存在的风险和困境,并提出观想的博物馆这一概念。对此,尹凯解释道,观想的博物馆,指博物馆有自觉的意识到其自身的功能,并真实地活在当下,即在冷静分析纷乱的世界和博物馆本质基础之上,达到“当你在做某事时,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境界,其基本主张为公共性潜力的发挥、摆脱多元和差异的困扰以及对抗集聚与同质的干扰。最后,尹凯表示,观想的博物馆是一种基于重建的博物馆构想,让博物馆重新关注自身的自由和独立,从而为社会生活注入活力。同时,观想的博物馆意味着对西方倡导的关注社会议题、投身应接不暇的介入的冷思考。从这个意义来说,中国博物馆或许能够立足自身实践,走出一条面向未来的博物馆道路。
《实践在中国科普教育中的内涵变迁——从劝工陈列所到新时代科技类博物馆》
沈辛成首先对20世纪之初的劝工陈列所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目前科技类博物馆所存在的问题。在发言中,沈辛成指出新时代的科技类博物馆应该赋予“实践”二字以新的内涵,复兴劝工劝业精神,将创新主体请进博物馆,告诉公众科技创新背后的更多内容,如产业政策、科技伦理、团队精神等。他表示,科技类博物馆不应拘泥于业绩展示,而是应积极思考如何使博物馆内容与社会进程同步、如何策划符合我国行业创新需求的陈列展览、如何为科技创新孕育人才。最后,沈辛成提出,博物馆人应解放思想,摒弃拿来主义,扎根中国的经济现实,将行业意识带入公众视野,还科技实践以原貌和全貌。
《观众融合:青年博物馆人助推当代博物馆功能转型的目标纽带》
秦晴从自身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馆学习交流的经验出发,分享了自己对观众融合理念的理解与思考。通过介绍明尼阿波利斯艺术馆观众融合项目以及智能手机游戏“解密Mia”等实践案例,并结合我国博物馆行业的实际情况,秦晴全方位地对观众融合进行探究,剖析博物馆应该如何真正做到以观众为本。在发言中,秦晴强调观众融合不仅是一个岗位或一个部门的工作,而是需要每个岗位、每个工作人员进行思考与实践。最后,秦晴表示,当下正处于博物馆迅速变革的黄金时代,在面临多元的观众需求时,青年博物馆人有责任带着观众融合的理念助推博物馆的功能转型,以鼓励观众从被动接收者成为资源共享者、运营合作者、责任分担者,从而创造出一个平等的、充满意义的融合关系。
《文明互鉴展览与“在地化”重构——以首博引进展为例》
赵婧通过介绍首都博物馆引进展的具体案例,探讨博物馆在展览引进过程之中,策展人在面对文化差异和隔阂时,如何对异域文化进行本土化重构。对此,赵婧提出通过调整主题定位、借助文字和艺术设计进行语境还原、激发观众自身与异域文化的关联感受、翻译改写、调整逻辑顺序等五种方法,以帮助本地观众更好地理解引进展览。赵婧表示,引进展在越加开放的今日中国,承担着世界文明互鉴的重要责任,作为外来文化的引进者以及跨文化传播的媒介,青年策展人应建立积极、开放的心态,吸收和相融外来文化,用以发展和丰富本土文化,实现文明交流与互鉴,促进中国同世界其他国家人民的相互了解和理解,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为充分发挥青年博物馆人在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自2020年起,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作为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的配套活动之一的博物馆青年论坛,已成为全国青年博物馆人展示风采和专业交流的重要平台。
弘博网也将于近期推出“青年博物馆人说”系列内容,为博物馆行业带来青年博物馆人的声音,以推动行业内的交流与思考。敬请期待!
518现场 | 广东主会场:在陈家祠来一场全新的博物馆体验!
博物馆“出摊” 文化“出圈”——宁波博物院518精彩活动陆续推出
2020年度“十大精品”终评会:一场博物馆展览界的视觉和听觉盛宴
漳州市博物馆“微漳博”上线——智慧漳博将为观众提供更优质服务
全程直播!2020年度“十大精品”终评会来了,直播地址速速收藏!
热议 | 博物馆与电子烟联名?联名虽好,可不要辜负公众的信任
点击在看,关注行业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