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展 | 锦绣太原城:来自博物馆的讲述
太原古称晋阳,别称并州,亦称龙城,是一座具有5000年文明史和2500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宋代词人沈唐在《望海潮·上太原知府王君贶尚书》词作中盛赞:“山光凝翠,川容如画,名都自古并州”。太原历史文化遗产丰厚,目前全市共有3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庙、唱经楼、大关帝庙、纯阳宫、崇善寺、永祚寺等名胜古迹散布城区,晋祠、天龙山石窟、蒙山大佛、龙山石窟等文化遗存享誉中外,晋国赵卿墓、北齐娄睿墓、北齐徐显秀墓、隋代虞弘墓等重大考古发现举世瞩目。
上左:文庙 上右:崇善寺 下:晋祠圣母殿
上:蒙山大佛 下左:永祚寺 下右:天龙山
太原博物馆作为城市地标建筑和文化名片,负有系统收集本地区社会记忆载体,并进行整理、研究和传播的使命。自2018年向社会公众开放以来,太原博物馆先后推出了“紫禁风华——2018太原·故宫文物展”、“美成天龙——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展”等临时展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近日,反映太原历史文化、体现博物馆在地性特征的基本陈列在屡经变动之后完成设计,展览已于2021年5月18日起正式对观众开放。太原的城市历史在博物馆语境中如何书写?展览又将呈现哪些精彩的故事?
“紫禁风华——2018太原·故宫文物展”和“美成天龙——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展”
从晋阳古城到太原府城
1
太原地处山西省中部,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作为山西乃至中国北方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曾经有九个独立王朝政权在太原建立国都或陪都,在中国古都史上赫赫有名。同时,太原还成为历朝历代所设郡、国、州、路、道、府、省的治所,斯四战之地,攻守之场也。
太原地形图
太原之名,见于《诗经》、《左传》等古籍,意为原之大者。公元前497年,晋卿赵简子于晋水之阳筑城,名曰“晋阳”,是为太原城市开端。晋阳城历经各代扩建,至唐代达到鼎盛。公元979年,晋阳古城毁之一炬;公元982年,并州新城拔地崛起。太原府城历经宋代营建和明清扩建,崇墉雉堞,壮丽甲天下,时称“锦绣太原城”。
太原城址变迁示意图
太原博物馆基本陈列定位于“用考古和艺术讲述城市故事”,展览围绕历史文化名城这一主线,以“锦绣太原”为主题,演绎城市变迁、城市风物和城市品格。根据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和阶段特征,展览提取文明起源、晋阳肇创、霸府别都、千年府城等重要节点,在空间场域中铺陈故事情节。叙事逻辑沿袭地方博物馆的常规设计思路,以线性时序组织文本架构,文物作为信息物证,“串点成线、以线带面”展示地方历史文化面貌。在此基础上,展览的叙事角度进一步发生转向,试图运用新文化史、城市微观史、物质文化史等理论方法对物、人、信息、观念加以整合并作出阐释,藉由历史事实回应当下现实,引发观众思考。
从左至右依次为:斜方格纹彩陶罐、卵腹三足陶翁、匏壶、虎形灶
左:“晋阳”尖足布 右上:带“晋阳宫”字样残碑拓片 右下:代食官槽钟
左上:金棺 左下:崇宁藏 右:“晋府宫用”款花口杯
“锦绣太原历史文化展”基本遵循时间线索,将内容划分为四个部分,时间跨度上溯远古下至明清。第一部分“河流曲绕晋阳城”从地理环境、文明起源引出晋阳建城,太原城市历史从此揭开序幕。第二部分“黄云画角见并州”展示秦汉以来,并州太原郡作为北中国军事重镇,发挥出砥柱中原的关键作用。第三部分“并门雄镇军权重”展示名城晋阳由北朝走向盛唐,迎来发展高峰,成为具有全局意义的大都市。第四部分“太原烽火照中原”展示宋代以来太原府城在汾河东岸重新崛起,及至晚清近代化开端,太原首义为辛亥革命夺取最后胜利做出重要贡献。
展厅照片
根据城市故事的叙事基调,展览从文本修辞、叙事线条等方面构思叙事设计。首先,展览主题和各部分标题选用历代咏并诗词,与城市品格和时段特征基本相符,富有修辞美和意境美。其次,明暗双线叙事手法形成了对重点内容的提炼。暗线以城市发展变迁为背景底色,推动叙事走向;明线是对太原历史文化的优势特色进行提炼、升华,以彰显地方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例如赵卿墓礼乐车马见证了晋阳肇创之辉煌、北朝壁画折射出朔风猎猎的时代风貌、虞弘墓石椁浮雕浓缩的丝路风情、太原府城镇远桥遗址浮现出马车穿行、驼铃声声、风餐茶道的历史画面……
赵卿墓车马坑
娄睿墓壁画鞍马出行图
虞弘墓石椁椁壁线描图
北朝晋阳与丝绸之路
2
北朝时期是太原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特殊的政治地位造就了这一时期多元的物质文化和繁荣的社会生活。太原地处中原农业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的交汇地带。东汉末年,大量胡人迁居汾河谷地,发展壮大,形成“并州之胡”左右北中国的政治格局。北魏后期,高欢凭恃“并州之胡”号令天下,其后晋阳作为东魏“霸府”、北齐“别都”而步入黄金时代。经过魏齐半个世纪的经营,晋阳由军事重镇发展成为具有全局意义的大都市。
太原地区北齐墓葬分布图
太原地区发现多处北朝纪年墓葬,重要的有北魏辛凤麟夫妇墓、义阳太守辛祥夫妇墓,北齐武功王韩祖念墓、东安王娄睿墓、武安王徐显秀墓、安定王贺拔昌墓、顺阳王厍狄迥洛墓、都督将军狄湛墓、大将军贺娄悦墓、大将军斛律彻墓等。墓主大多身份特殊、地位显赫,位列宰辅三公,是北齐政权的核心人物。这些墓葬的发现反映了昔日晋阳城的显赫地位。对于北朝晋阳这一文化亮点的特写,展览叙事改变了以往历史书写和考古话语主导内容的模式,通过物和信息的重组,重构城市社会风貌,强调人在其中的活动以及文化流动。
徐显秀墓壁画宴饮图
东魏北齐时期,晋阳为北方军政中心,政要云集,使节络绎,胡商纷至,商贸发达,成为物资集散、珍宝荟萃之地。作为北朝后期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贸易中心,晋阳与北方民族和西域诸国贸易频繁。展览叙事聚焦丝绸之路与北朝晋阳,“霸府别都”的政治地位作为“丝路华章”内容的铺垫。交通路网、胡商驼队等视觉符号引出“丝路客来”,形成以虞弘墓为中心关于粟特人的叙事。“胡风西韵”进一步从物质文化的角度,对太原及周边地区出土的带有域外文化元素的文物进行解读,阐释中西文化的互动、融合与流动。叙事设计的调整拓宽了展览内容的故事语境,有助于观众加深理解和认知。
丝绸之路
娄睿墓壁画胡商驼队图
左:娄睿墓出土骆驼俑、役夫俑 右:斛律徹墓出土骑驼吃胡饼胡商陶俑
根据文献及碑刻墓志资料记载,北朝以降,晋阳定居着许多粟特人,如安吐根、翟楷、翟突娑、虞弘等。著籍太原并见于墓志的粟特人还有安师、康达、安孝臣、何群政等人,他们应当是属于并州胡人聚落的部分成员。虞弘,中亚鱼国人,北齐入华,北周任职“检校萨保府”,职掌入华外国人事务,卒于隋开皇十二年(592年)。葬具为歇山殿堂式汉白玉石椁,椁外壁描金彩绘浮雕图案47幅,展现中、西亚地区宴饮、狩猎、祭祀等民俗风情。陪葬品有汉白玉、砂石男女俑、石灯等80余件。
左一:虞弘墓石椁 中:抱琵琶男俑 右:持排箫俑
丝绸之路开通后,中亚服饰图案随着粟特人进入中原,北齐徐显秀墓壁画中有不少西来的服饰。中亚乐舞、杂技也在这时传入晋阳。大量粟特人生活并活跃在并州,推动了葡萄种植业的发展,带来葡萄酒酿造业。虞弘墓石椁图像中许多葡萄叶蔓和成串葡萄,既是粟特人喜爱的图案纹饰,也是北齐、北周种植葡萄的反映。
徐显秀墓壁画中卷发、着连珠纹装饰服饰的女子;壁画中的胡床、茵褥;穿着银鼠裘衣
贺拔昌墓出土唿哨骑俑(正、背面)和徐显秀墓出土辫发骑俑(正、背面)
左:虞弘墓石椁宴饮图下方的胡腾舞图像 右:虞弘墓石椁葡萄叶蔓图像
粟特人信仰琐罗亚斯德教,也称“祆教”、“拜火教”。祆教徒死后实行天葬或瓮棺葬,这种独特的葬俗由入华粟特人带到中原也带到了并州。晋阳及周边地区遗存有许多带有域外文化元素的文物,这些实物和图像展现出西域文明对晋阳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虞弘墓石椁圣火坛图像
从左至右依次为:青釉人物图执壶、徐显秀墓出土蓝宝石戒指、东罗马金币
从完成时转向进行时
3
“锦绣太原历史文化展”综合藏品、文本、空间等要素,将物、人、信息统一于展览的时空语境之中,完成了地方历史文化的叙事,确保了展览主题和叙事逻辑一以贯之,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然而,历史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展览对城市历史的书写也不应停步。博物馆讲述城市故事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太原城市记忆的钩沉、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社区活力的重塑,需要博物馆持之以恒地付诸行动。
展览的“进行时”:以展览为中心更新研究成果。博物馆展览是以通俗化的方式将研究成果呈现给观众,这种呈现应该是动态的、更新的。太原博物馆在展览中对悦龙台汉墓(M6)室内考古的展示,即侧重于“过程的呈现”。该墓葬出土的汉代简牍为山西境内首次发现,初步判断数量约600枚左右,部分残简有“□其□□□中□其□百日”“□□□二寸□”等墨书,内容有待进一步整理研究。根据出土简牍、环首刀、磨刀石、琴瑟等遗物,初步推测墓主人极有可能是西汉代王府的文职官吏。目前,相关研究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展览也将以考古进行时的方式持续关注研究进展,及时更新研究成果。
收藏的“进行时”:以展览为导向夯实藏品基础。藏品与展览的因果关系,要求博物馆一方面要从藏品着手,将碎片化的藏品串联起来,为观众讲述一个能够理解的故事;一方面要以展览为导向,转变观念,建立新收藏。太原博物馆基本陈列的时间下限为辛亥革命太原首义(1911年),内容涉及晚清太原近代化进程、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兴起等内容,但是展览缺乏相应的实物资料,主要依托文献图片叙述。未来博物馆将根据展览主题和内容线索,加强对本土题材藏品的征集,通过馆际合作、社会捐赠等多种形式补齐藏品短板,积累地方文化的文献实物资料库,建立新收藏、树立新形象,更好地对历史负责、对明天负责。
参与的“进行时”:以展览为纽带联结社区观众。21世纪的博物馆在经历了转型发展之后,迎来了与社会公众关系的变革,“参与”成为博物馆联结社区观众的关键词。太原府城是一代代太原市民记忆深处最浓厚的乡愁,也是展览当中最为观众津津乐道、最能引发观众参与的篇章。围绕这一内容开展活动,邀请观众参与话题讨论,有助于拉近个体之间的社交距离,将个体记忆融入城市记忆,开启公众参与的全新博物馆式路径。以展览为纽带强化社会参与,不仅有助于集体记忆的保存与传承、地方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培养,还可以有效改善博物馆与公众的关系,应当成为博物馆未来发展的目标趋向。
沉舟侧畔千帆过 ——上海博物馆线上展览创作回顾(2012-2021)
感受帆船之都的文化魅力,青岛奥帆博物馆将于6月1日起免费开放
中国与伊朗签署 《关于协同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的联合声明》
点击在看,关注行业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