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徐奇渊】如何理解需求侧管理?

“需求侧改革”着眼于中长期,而“需求侧管理”则同时包括了长期以及中短期的政策考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为重点任务,其中既包括了传统的总需求调控,也包括了需求侧改革,因此给出了“需求侧管理”的描述方式,以包括中短期总需求调控的内容。

当前我国经济金融形势面临的挑战,除了供给侧亟需补短板之外,还有一方面是有效需求相对不足,制造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增长乏力,疫情冲击之下这一问题更是凸显;另一方面则是资产价格相对较高,尤其是房价对消费、投资行为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在这种复杂、困难的权衡当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分必要,但无法解决全部问题。同时,宏观调控手段也难以在有效需求不足、资产价格较高之间找到完全一致的调控方向。近期,关于CPI是否要纳入资产价格因素的讨论,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这一棘手的挑战。

在有效需求相对不足、资产价格相对较高的困难权衡中,需求侧改革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为宏观调控提供更大的政策空间。或者说,需求侧改革越是成功,货币政策宽松的压力就越将在某种程度上得到缓解。



2020年11月25日,权威人士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首提“需求侧管理”。之后,12月1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及“需求侧改革”。12月18日发布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通稿再次提到“需求侧管理”,并进一步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

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新发展阶段、新历史任务、新环境条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供给侧改革、需求侧管理是打通堵点、补齐短板的重大战略性思路,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两大抓手。需求侧管理的提出,经历了总需求刺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侧改革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新发展格局的实现手段之一。不仅如此,需求侧管理本身对宏观经济政策也具有重要含义。 

一、从总需求刺激到供给侧改革

十八大以来,基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以及对新常态背景下强刺激、拼投资等老办法的反思,党中央提出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性思路。其中,2015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三去一降一补”的工作思路,2018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按照上述具体思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有效改善了供求关系和经济结构(刘鹤,2020)。

从酝酿阶段开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对过度依赖总需求刺激政策的反思。当前的经济政策也是这一反思的沿续。“当前和今后的一段时期,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矛盾仍然在供给侧”,因此仍然要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和《十四五规划建议稿》进一步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置于最重要的地位。

但是从国民经济循环畅通的总体来看,我们所面临的堵点既存在于供给侧,也存在于需求侧,甚至分布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诸个环节。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不能解决所有的堵点问题。 

二、从供给侧改革到需求侧改革、需求侧管理

2020年初以来,疫情冲击之下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盛行;与此同时,我国经济面临较大压力,但是国内基本盘总体稳定。在此背景下,2020年5月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基于供需视角首次公开提出了“双循环”: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可见,超大市场规模优势、巨大的内需潜力,这是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和出发点。为了构建新发展格局,供给侧改革需要与需求侧改革协调推进。尤其是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如果说扩大总需求是一个宏观调控问题,那么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这就是一个结构性改革问题。

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到的重点任务之三“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其中既包括了传统的总需求调控,也包括了需求侧改革。其中,属于传统总需求调控的内容有:促进就业;合理增加公共消费;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的撬动作用;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同时,其他更多内容则属于需求侧改革,例如:完善社保、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务服务支出效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建设现代物流体系等等。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及的“扩大内需”,兼有上述两方面内容,显然不能以“需求侧改革”来概括,因此给出了“需求侧管理”的描述方式,以包括中短期总需求调控的内容。可见,“需求侧改革”着眼于中长期,而“需求侧管理”则同时包括了长期以及中短期的政策考虑。

三、需求侧改革为政策权衡提供了新的空间

需求侧改革不仅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而且对宏观调控政策的权衡空间也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经济金融形势面临的挑战,除了供给侧亟需补短板之外;还有一方面是有效需求相对不足,制造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增长乏力,疫情冲击之下这一问题更是凸显;另一方面则是资产价格相对较高,尤其是房价对消费、投资行为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在这种复杂、困难的权衡当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分必要,但无法解决全部问题。同时,宏观调控手段也难以在有效需求不足、资产价格较高之间找到完全一致的调控方向。近期,关于CPI是否要纳入资产价格因素的讨论,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这一棘手的挑战。

在有效需求相对不足、资产价格相对较高的困难权衡中,需求侧改革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为宏观调控提供更大的政策空间。例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的:在收入端,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在公共产品端,完善社保,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在投资需求端,放宽市场准入,激发全社会投资活力。此外,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推动个人投资者从买房养老走向金融投资养老。

当然,推动需求侧改革同样并非易事。尽管如此,需求侧改革的提出以及这方面的政策努力,仍将为宏观调控的艰难平衡提供新的政策空间。或者说,需求侧改革越是成功,货币政策宽松的压力就越将在某种程度上得到缓解。



(本文发表于《财经》2021年1月18日。)



延伸阅读:

【张斌 朱鹤】应对需求不足,先把利率降到底

【张斌、徐奇渊】解读一季度经济数据:好于预期,全年经济增速目标预估2.5-3%

【徐奇渊】 新常态下的非常态回暖之二:需求端无法解释产出物价关系变异

【杨子荣 周伊敏】 负利率存款的现状、形成逻辑、影响与展望

【高海红】  负利率时代的挑战
【杨子荣  肖立晟】 美联储降息会结束美元上涨周期吗?
【杨子荣 肖立晟】  美国经济与美元指数走势分析与预测
【杨子荣】 美国指控汇率操纵的历史、启示与应对

【高海红】 新一轮宽松带来多重不确定影响

【高海红】  IMF总裁遴选为国际基金组织改革带来新契机

【高海红】  全球低息孵生新挑战



欢迎关注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家全球战略智库微信公众号,请微信搜索“iwepcass”或“社科院世经政所 全球战略智库”。所发文章不代表作者所在机构的观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