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你随时可以说话的人 l 徐约维
文/ 徐约维
陪伴,让我们不孤独,也让我们更自信也更美好地面对这个世界。
看《那山有片粉色的云》那天下午,路经静安公园,草木青青,花儿嫣然,梧桐连荫,初夏铺开浩大的盛况。角角落落里,是一簇簇生命的悸动。望着市少年宫、马兰花剧场进进出出儿童稚嫩的粉脸,忽然觉得,天气也不那么闷热,或者说心头清凉起来了。
忽然想起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的一句话“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如果说,教育的意义在于激活;那么陪伴的意义在于滋养。
这是一颗心温暖另一颗心。
当孩子的心感受到温暖,他们内在的光芒就会焕发出来。
而单纯,有时候,是非常可贵的驱动力。
这就是《那山有片粉色的云》(下称《那山》)给我最切肤的感受。
作为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期间上演的唯一一部现实题材的儿童剧剧目,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的《那山》,讲述上海高中生赵绾儿与她父亲开车去贵州平塘,参观世界最大的“天眼”——直径500米的单筒射电天文望远镜。中途错开到了阿鲁的家乡。于是,彝族留守儿童阿鲁及其小伙伴与来自大都市的高中生在深山里不期而遇。这群留守儿童开朗而勇敢,他们与赵绾儿不打不相识,从陌生到彼此接受,从隔阂到互相亲近。
该剧舞台布景以温情的粉色调为主,展示具有地域特色的溶洞。同时,把彝族山歌里月琴、口弦等古老音乐元素与打击乐、管弦乐等流行音色融合,同时穿插上海方言童谣,表达留守儿童对亲情与陪伴的渴望。《那山》里五位小演员,均来自马兰花少儿艺术团,她们与剧中留守儿童同龄。摆脱了“大人演儿童剧”的惯例,也其更清新更有童趣,也更贴近小观众。
《那山》作为一部直面现实的儿童剧,它让我们思考:孩子们需要什么?什么才是她们这个年龄段里最巴望的?
我倒觉得,与其说《那山》是写留守儿童的戏,不如说,它从更辽阔的层面上触及了我们精神领域的一个刚需:陪伴。
任何人,在一定时期,都有被陪伴的潜意识。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往往忽略了陪伴的重要性;忽略了陪伴给我们内心带来的安全感与抚慰感。
陪伴不仅仅是孩子在早期发展阶段的精神刚需,其实也是我们人类最本质的精神渴望,它是沉淀于我们潜意识里的冰山。
我相信,很多时候,我们活在世界上,不仅仅需要理性的支撑,更需要感性的渗透。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广义上的)陪伴,或者说,共情意义上的陪伴,可能就是我们心灵的另一种迫切的需要,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而已。或者说,被我们的理性、被我们的利益诉求自觉不自觉地淹没了,屏蔽了……
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孤独,其由来很可能就是缺少了某种意义上的陪伴。很多时候,我们要的,其实不就是一个温暖的陪伴——理解的陪伴,用心的陪伴,全心全意被接纳,而已。
所谓好的关系,说到底,就是好的陪伴。互相陪伴,而已。
谁是你随时可以说话的人?很多时候,能耐心听你说话、和你说说真话的人越来越少,甚至已经成为我们心灵的某种奢望。
很多时候,所谓正能量、负能量,包括世界存在的方式,以及美好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内心感受的程度与角度。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能面对极其严峻的挫折,主要靠两个部分:一是来自于外界的爱和支持,二则来自于内在的力量。而这两种关系是相互促进的。如果一个人从小就获得了足够的爱和支持,他就会获得越来越充足的内在力量。如果一个人有充足的内在力量,也许可以帮助他挺过住最艰难的时刻,包括绝望,获得需要的爱和支持。
强大和脆弱的根本区别,很多时候不在于你面对的问题是什么,只在于你有没有被充分爱过。
也许,在这个快时代,我们面临着情感上的匮乏。也许,我们的孤独感转移太快,随时可以去微信、网络、游戏上刷一把存在感——信息泛滥给每一个人带来幻觉,好像随时随地随身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但我相信,而只有面对面、心对心的陪伴,才是实实在在的,活生生的温暖所在。
心理学家们说,其实我们终其一生,最基本的,不过是这三种人际需求:一是滋养,二是引导,三是陪伴。
也许,陪伴,不能给你带来物质利益,但能在心灵上,给你悠长的滋养。
这才是我们过日子的精神家底。
事实上,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谁不需要陪伴呢?小伙伴、同伴、伴侣、老伴。即使旅行,还有旅伴。还有饭伴、玩伴……书籍、影视,音乐、艺术等也是我们生命里的另一种陪伴,滋养着我们的心灵。
陪伴,让我们不孤独,也让我们更自信也更美好地面对这个世界。
有时候,所谓幸福,所谓美好,所谓亲爱的日子,不是科技强悍的魔幻力量,而是我们柔软的人文心肠。
在这个快时代里,也许,我们最重要的是如何留存这种珍贵的慢感情,给灵魂以滋养以温暖,不让“世界的强风乘机闯进我的房间翻箱倒柜”。
(本微信公众号专稿)
点击下面链接,可读部分“朝花时文”近期热读文章:
历史深处开来复旦校车,顾颉刚、谢希德、萧乾、朱东润等都常坐…… l 读史老张
“助攻”解放上海最后堡垒,别忘了这个叫蒋子英的人 l 翁敏华
一位作家眼中的解放日报老总编:公公100岁的生命与报纸熔铸在一起 l 王小鹰
看一个盛世失意之人,如何用28个字宣示他的光明心地 l 陈鹏举
这是“朝花时文”第1955期。请直接点右下角“写评论”发表对这篇文章的高见。投稿邮箱wbb037@jfdaily.com。投稿类型:散文随笔,尤喜有思想有观点有干货不无病呻吟;当下热点文化现象、热门影视剧评论、热门舞台演出评论、热门长篇小说评论,尤喜针对热点、切中时弊、抓住创作倾向趋势者;请特别注意:不接受诗歌投稿。也许你可以在这里见到有你自己出现的一期,特优者也有可能被选入全新上线的上海观察“朝花时文”栏目或解放日报“朝花”版。来稿请务必注明地址邮编身份证号。
“朝花时文”上可查询曾为解放日报“朝花”写作的从80岁到八零后的200多位作家、评论家、艺术家和媒体名作者的力作,猜猜他们是谁,把你想要的姓名回复在首页对话框,如果我们已建这位作者目录,你就可静待发送过来该作者为本副刊或微信撰写的文章。
苹果用户请长按识别二维码,鼓励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