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上明月共潮生——上海美术创作生态管窥 | 徐明松

朝之花 朝花时文 2021-10-02




文/徐明松


中国现代美术百年以来的发展进程,伴随着中国现代社会变革的风云激荡和时代变迁,也是美术作为人文意识的一部分对当时社会文化的一种反映和回应。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美术筚路蓝缕、革故鼎新,呈现出接续传统、面向未来的蓬勃生机。美术界的前辈践行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艺术理想,不断探索新的艺术可能性,留下众多惠及后人的历史遗泽。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上海美术,也为新中国美术事业谱写了精彩的华章。

上海是中国美术的重镇,也是海派美术的发轫地。当我们观照当下上海美术创作生态的时候,需要怎样的文化支点和文化视野?需要怎样的审美意识和价值判断?或然,我们可以从美术展览、主题创作和艺术创新等不同的现象和个案的角度,反映和观察当下上海美术创作的丰富面向。

历史的回望:从“火红的年代——庆祝上海解放70周年艺术特展”说起

今年5月,该展于上海中国画院拉开帷幕。创作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或描绘解放上海峥嵘岁月,或展现建设新中国火红年代的经典国画,汇集在此次展览,总计40余幅名家画作。策展人在展览前言中写道:“拂去时间的尘埃,今天的我们会发现,这些作品依然那么动人,散发出恒久的艺术魅力。艺术家被当时新的时代精神所催生出的朴实、诚恳的创作激情跃然纸上。透过这些作品,我们既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的气息,也感受到艺术家在文化观念、笔墨语言、创作心态、创作方法等多方面的审美转换。”上海解放初期,艺术家怀着对新时代新生活的美好憧憬,以饱满的创作热情投入生活,用作品反映蓬勃向上的时代风貌。我们熟稔的前辈艺术家都留下过经典之作。本次展览就汇集了不少经典,如程十发《歌唱祖国的春天》、吴湖帆《庆祝我国原子弹爆炸成功》、林风眠《轧钢》、谢之光《万吨水压机》、丰子恺《饮水思源》、刘旦宅《披着霞珠迎朝阳》、来楚生《收菜籽》等。其中不少作品反映的就是上海发生过的变迁,凝结着这座城市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诚然,在那个火红的年代里,艺术反映时代、反映生活成为全体艺术家的创作自觉。走出画室,去工地、工厂和农村体验现实生活、磨砺创作,蔚然成风。1958年,上海美协组织林风眠、关良、吴大羽等一批老油画家去郊县下乡,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淳朴的民风和乡间大自然的风物深深吸引了艺术家。林风眠说,“如果要描写农村生活……最主要的是首先要去了解和感受农民群众的善良而高贵的品质,这样在创作中才会有真挚的感情,作品的思想性才会提高一步”。他的《农妇》系列以及《渔场》系列油画作品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同样,在一些小画种诸如水彩画的创作中,也是堪足一见现实题材的创作面貌的。李咏森、潘思同、哈华、樊明体等都有着充满时代气息的水彩新作。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倡导,深刻影响了新中国成立17年间的上海美术创作。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中国画的“现代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催生了美术史上特有的“新国画”“新山水画”。在油画界和水彩画界,绘画的民族化问题也成为讨论的焦点。



在对历史的回望中,我们委实得以接续上海美术70年的一段文脉,也得以获得一种观照当下、展望未来的思想契机。在历史语境与当代语境所构成时间轴上,我们得以发现上海艺术家砥砺前行的轨迹和上海美术线性发展的逻辑。与时俱进、革故鼎新,乃是上海美术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

当下的观照:文化视野下的艺术创作取向

考察上海美术的创作生态,显然不可局限于对创作主体及其作品在主题、题材和形式语言等范畴作简单概括和诠释,而是要把艺术创作的整体取向,放置于更为宏观的文化视野下去端看和分析。这里有两个维度,一是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主体性与艺术创作风格多元的关系问题;二是传统文化资源的阐发与艺术创作自觉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两者互为表里,互相作用。上海处在一个特殊而重要的人文地理的节点上,上海美术既有海派绘画的历史纵深,又有多元并举的当代视野。

展览是创作生态集约呈现的一个平台。我们仍然从展览个案阐发,管窥和试析上海美术当代表达的创作取向和价值判断。以《海平线》为例,这个标志着上海美术在探索中前行、创作风格多样而有着“先锋意识”的文化品牌,历久弥新。

《海平线》画展发端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当时参展的画家于今已是上海画坛代表性的人物;历届与展的画家,亦是上海美术创作的中坚力量。当年参展的陈家泠、施大畏、俞晓夫、周长江、黄阿忠、姜建忠等的成长和成就,是改革开放这一历史性进程对于艺术家乃至艺术创作所释放的巨大能量的时代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反映。与此同时,也折射出作为艺术家个人和群体与时代同行,表现宏大叙事以及个体生命镜像所呈现的不同而丰富的创作面向。《海平线》画展是值得骄傲的文化品牌,她的历史文脉和文化意象佐证了上海这个据长江地理之要、面向大海“开放、包容”和“奋楫者先”的城市精神和品质。几乎可以讲,每一届的《海平线》画展都是与时代同步、创作观念不断解放的一个风向标。于今看来,《海平线》画展不断播扬美术探索的种子,迄今30多年,代代相传。艺术家们的创作取向和审美意识,远非止于形式语言的标新立异、不落窠臼,而是在对时代精神的领悟上和对社会生活乃至个人生命经验的艺术表现上,获得了艺术创作的自觉。同样,上海双年展也是改革开放背景下上海美术当代性与国际化追求的重要样板。这里凸显了在美术文化国际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如何进一步保持和弘扬中华文化主体性的价值。



故此,将上海美术坐实于江南文化视野下的再阐发,就别具意义。江南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名词,而是充满文学意象和人文情怀的渊薮所在。江南文化孕育及西风东渐之下,海派艺术应运而生。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和西画东渐也发轫于上海以及两江地区(土山湾、两江师范、国立艺专、上海美专等)。文学巨擘、艺术大家不可胜数。问题是,在当下,我们要承续前辈余绪和厚泽,继往开来。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作为艺术文化的依托,为上海美术的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另一方面,艺术家也获得了一种艺术表现“在地性”的意义。这种“在地性”,就涉及艺术家受到历史地理环境的作用。地域文化对于在地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和美学取向具有内在的影响,艺术家的创作题材和内容也会受到深刻影响,艺术家创作的在地性也反映了当下发生的艺术思考,即其创作必须具有某种当下语境所集约的时代信息和文化肌理。《意象江南》《海平线·诗意江南》《寻觅江南》等以江南为题的美术展览层出不穷,《从石库门到天安门》等红色文化主题演绎的展览,都彰显了文化作为资源要素对于艺术创作的反哺和支持。换言之,全新的文化站位对艺术创作的思想性和内涵揭示,有着内在的促进作用。


与此同时,主题性创作的发展对于艺术创作的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也有着积极意义。近年来,“开天辟地——创世纪神话创作工程”、“上海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时代风采——上海现实题材创作工程”都呈现了丰硕的成果。如“时代风采”工程“致力于扶持代表本市美术创作为最高标准,反映中国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创新和发展,体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精神,彰显中华民族文化的鲜明特色和时代风采的美术创作”,李向阳的《饮水思源——记青草沙水源地工程》、洪健的《永不拓宽的街道——柯灵故居》、季平的《吾心安处是我家》、朱新昌的《浦江长卷》、谭根雄的《精准扶贫》等等,不一而足,作品多有反映近年来上海建设成就的题材以及历史人文的视觉意象,精彩纷呈。依托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和红色文化,上海的艺术家拓展了更为开阔的表现空间。


笔墨当随时代:创新是艺术创作不变的命题

“笔墨当随时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无疑,它们都揭示了艺术创作的本来面目和一般规律。古往今来的艺术史一再佐证了这个不二的法则。濯古来新、与时俱进是艺术创新的时代性标示和印记,而生活是艺术之源则是艺术创作的精神内驱。纵览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美术创作,“笔墨当随时代”和“艺术反映生活”的创作铁律几乎贯穿于艺术家创作的全程中,大量优秀的美术作品折射出时代精神的内涵和社会生活的镜像,进而呈现出波澜壮阔的时代风貌和审美表征。限于水平,笔者无以对上海美术的历史、现在与发展做出精到而准确的概括。然而,值得强调的是,上海美术“多元包容、领风气之先”等海派文化特质与时代生活紧密联系、交互作用的创作取向,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艺术的时代性成为观察艺术发展重要的理据,改革开放40年也是艺术获得充分发展的历史时期。与时俱进、多元开放,艺术生态欣欣向荣,海上明月共潮生——这从来就是上海美术的发展敢立潮头、奋楫者先的精神写照。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海派文化的特质就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依托江南文化的广阔腹地,秉承红色文化的强大基因,上海美术创作在新的时代节点上,一定会通过艺术家们的创造性转换,实现创新性发展的美好愿景。


(本文刊于2019年10月5日解放日报·朝花)

点击下面链接,可读部分“朝花时文”近期热读文章:


“抗日雷剧”的负面作用不可轻视 | 秦绍德

1949:人民政协曙光初照,各界人士定下开国大计 l 冯乔

写生 | 汪家芳

白衬衫 l 徐约维

吴贻弓:从内心里我没有半点不真诚

己亥,己亥,人生仿若初见 | 张广智

宅前的蝈蝈,宅后的叔叔 | 高明昌

他从复旦校园走上文坛,和巴金共同创办了《收获》杂志 l 读史老张

宝玉最浓烈的表白黛玉没听到 l 肖遥

“二孩时代”,在高铁车厢遭遇遍地咿呀…… l 刘世芬

《红楼梦》书外的“杀伤力”有多强 l 苗连贵

上海滩曾有那么一群金融家,用资本助推进步文学 l 黄沂海

芡实里的江南秋之味 | 梅莉

千古读书台 | 喻军

一个地方生活多久才称原乡 | 汤朔梅

坚守常识,保卫智力 | 刘诚龙

这是“朝花时文”第2075期。请直接点右下角“写评论”发表对这篇文章的高见。投稿邮箱wbb037@jfdaily.com。投稿类型:散文随笔,尤喜有思想有观点有干货不无病呻吟;当下热点文化现象、热门影视剧评论、热门舞台演出评论、热门长篇小说评论,尤喜针对热点、切中时弊、抓住创作倾向趋势者;请特别注意:不接受诗歌投稿。也许你可以在这里见到有你自己出现的一期,特优者也有可能被选入全新上线的上海观察“朝花时文”栏目或解放日报“朝花”版。来稿请务必注明地址邮编身份证号。


“朝花时文”上可查询曾为解放日报“朝花”写作的从80岁到八零后的200多位作家、评论家、艺术家和媒体名作者的力作,猜猜他们是谁,把你想要的姓名回复在首页对话框,如果我们已建这位作者目录,你就可静待发送过来该作者为本副刊或微信撰写的文章。



苹果用户请长按识别二维码,鼓励编辑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