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反对李安的120帧理念 l 毛尖

毛尖 朝花时文 2021-10-02

李安与威尔·史密斯在《双子杀手》片场

文/ 毛尖

《双子杀手》,我是顶着朋友圈的冷嘲热讽去上海影城看的,事实证明,我又错了,120帧/3D/4K的效果,只比高清大电视多一毛钱。

李安不是我喜欢的导演,但我看过李安所有电影,因为他重要,虽然他永远在探讨所谓的人性,而人性也构成了他全部电影的陷阱。别的不说,光是《色·戒》最后,梁朝伟偷偷的一滴泪,就松弛了整部电影。但即便如此,放在全世界,李安也是那种音域最宽广的,上能藏龙下能漂流,左能少年右能断背,他什么类型都敢尝试,什么难度都敢挑战,而对于我们影评人,大家也都默默记诵,永远不能轻视“一个敢让老婆养六七年的男人”。

但看完《双子杀手》,我的第一出内心戏是,打倒120帧。

《双子杀手》剧照

实事求是地说,120帧确实有点效果,能看清主演毛孔能看清路人手机,但这些,跟高清电视没啥重大分别,而120帧的银幕虽然做出了附加题,却在基础题部分大量失分。

《双子杀手》情节比普通游戏还简单,适合小学生概括中心思想,51岁特工亨利准备金盆洗手之际遭遇神秘杀手的追杀,交战中发现杀手就是23岁的自己,最后人性战胜克隆术。这个故事据说已经在好莱坞流转了二十多年,剧本在编导之间倒腾过无数次,但一直没发酵好,被李安拿来做视觉电影尝试,应该说让人有期待,因为李安细腻,擅长细节,他的口号也是,要让观众“沉浸”。但是,我在影城第一大厅看完,放眼看去,没一个观众沉没浸透,一张张映后脸看着都像素好低,而前不久,我们在这里合唱完《我和我的祖国》,每个人看上去都有120帧。

《双子杀手》剧照

120帧的《双子杀手》,动作戏的确行云流水得不得了,但如果这是电影应对行业危机的策略,用李安自己的表达,“远离戏剧,用视觉讲故事”,那我打心眼里觉得,电影是把自己降格为高清电玩,就像此片的一个广告是23岁的威尔·史密斯对阵51岁的威尔·史密斯,两人对飙摩托,视角自由切换,摩托车扔来扔去,但清晰度却带来非人感,流畅感更让力量贬值,这要是未来电影,那我葛优躺了。

天地良心,我敬佩李安在电影技术上的每一次探索,包括《双子杀手》,从他的访谈中,也看得出他的追求,孤独和疲惫,《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一次失败,但我还是愿意花两百元再看一次120帧,因为电影从无声变有声,也是从质疑声中走出来,谁能真正预知技术最后会带来什么。但是,《双子杀手》里的120帧是什么,电影在这种超高清里失去了本质和定义,原来和电影有关的词汇,比如梦幻,颠倒,燃烧,神秘,灿烂,忧伤,矛盾,等等,全部被数字夺走了魂魄。所谓的“沉浸式数字体验”,它的最终后果是我们被数字体验弄得像数字观众。

年轻版威尔·史密斯是李安与维塔工作室合作两年,通过面部和动作捕捉技术创造出来的

在这个意义上,我反对李安的120帧理念。仔细想想真的很吊诡,李安在《双子杀手》中,旗帜鲜明地反对克隆人,但是,《双子杀手》的最大电影骄傲,却是电影克隆出的数字人威尔·史密斯。李安一边要在电影内容上守住传统生活,守住24帧的人生速率,一边要在电影技术上靠意志的胜利来登顶120帧的奥林匹亚山。改变速帧,改变的不仅是整个电影的业态,整个电影业的生态,还将彻底改变电影这个物种,抱歉,我莫名地把120帧想成了雅利安人种。

一直说,摄影机就是每秒24次的撒谎,每秒120次的最高级别撒谎带来了什么?23岁的威尔·史密斯确实前所未有的像活人,尽管他的脸部多次给我抖音卡住的感觉,但是,就像电影中的快艇汽车摩托车,这个数字人威尔·史密斯身上,没有真正的血肉感。他可能会呼吸,但是他没有生命感,他可能已经有了人性,但是他没有违背人性的能力,这个被百分百视觉捕捉来的威尔·史密斯,甚至还不如少年派里的老虎有神秘感。李安的技术一定是教科书级别的,但在这个叙事为技术服务的电影中,我们看到技术多么傲慢地毁灭了故事,整个电影的动机,线索和结局没有任何建构,国情局上司养个小史密斯去灭老史密斯,就是为了曝光自己的克隆人计划吗?

李安团队在《双子杀手》片场

李安说自己肯定会“遍体鳞伤”,其实我也犹豫了很久,要不要写这种看上去很粗鲁的影评,毕竟说到底,作为一个大导演,李安不在自己的舒适区里重复理智与情感的故事,就已经值得我们自己的印象派大导演好好学习,但是,电影史上,大导演昏头昏脑的电影实践导致晚节不保,也可以开一个学期的课。

而我,因为没有浸入《双子杀手》,心头厌烦,昏头昏脑伸手吃了邻座的爆米花,那个男人友好又奇特地看了我一眼,我心一横,觉得必须把这笔帐算在李安头上。


(本微信公众号经澎湃“有戏”公众号及毛尖授权刊登)

点击下面链接,可读部分“朝花时文”近期热读文章:


“抗日雷剧”的负面作用不可轻视 | 秦绍德

1949:人民政协曙光初照,各界人士定下开国大计 l 冯乔

写生 | 汪家芳

白衬衫 l 徐约维

吴贻弓:从内心里我没有半点不真诚

己亥,己亥,人生仿若初见 | 张广智

宅前的蝈蝈,宅后的叔叔 | 高明昌

他从复旦校园走上文坛,和巴金共同创办了《收获》杂志 l 读史老张

宝玉最浓烈的表白黛玉没听到 l 肖遥

“二孩时代”,在高铁车厢遭遇遍地咿呀…… l 刘世芬

《红楼梦》书外的“杀伤力”有多强 l 苗连贵

上海滩曾有那么一群金融家,用资本助推进步文学 l 黄沂海

芡实里的江南秋之味 | 梅莉

千古读书台 | 喻军

一个地方生活多久才称原乡 | 汤朔梅

坚守常识,保卫智力 | 刘诚龙

这是“朝花时文”第2090期。请直接点右下角“写评论”发表对这篇文章的高见。投稿邮箱wbb037@jfdaily.com。投稿类型:散文随笔,尤喜有思想有观点有干货不无病呻吟;当下热点文化现象、热门影视剧评论、热门舞台演出评论、热门长篇小说评论,尤喜针对热点、切中时弊、抓住创作倾向趋势者;请特别注意:不接受诗歌投稿。也许你可以在这里见到有你自己出现的一期,特优者也有可能被选入全新上线的上海观察“朝花时文”栏目或解放日报“朝花”版。来稿请务必注明地址邮编身份证号。



“朝花时文”上可查询曾为解放日报“朝花”写作的从80岁到八零后的200多位作家、评论家、艺术家和媒体名作者的力作,猜猜他们是谁,把你想要的姓名回复在首页对话框,如果我们已建这位作者目录,你就可静待发送过来该作者为本副刊或微信撰写的文章。



苹果用户请长按识别二维码,鼓励编辑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