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了霍季姆涅日村 | 简平
文/简平
霍季姆涅日村,是捷克波西米亚平原上的一个小村庄。反法西斯英雄、作家、记者伏契克曾在这里住过。
在这里,他与家人一起快乐地避暑消夏;在这里,他躲避德国纳粹的追捕,写下《战斗的鲍日娜·聂姆曹娃》……
我去了霍季姆涅日村。
那是捷克波西米亚平原上的一个只有200多人口的小村庄。很早的时候,我就知道反法西斯英雄、作家、记者伏契克曾在这里住过,这个村子对于他有着特别的意义。他在这里与家人一起快乐地避暑消夏,
他在这里躲避德国纳粹的追捕,他在这里写下专著《战斗的鲍日娜·聂姆曹娃》。这一专著,让人们对聂姆曹娃这位出版过著名长篇小说《外祖母》的捷克女作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那时,我无数次地想象过遥远的霍季姆涅日村里那长长的铁路轨道,还有伏契克家那幢两层楼房二楼阳台上生机蓬勃的花草。
那么多年过去了,霍季姆涅日村还在吗?伏契克家那幢楼房还在吗?
怀着这样一份念想,我和朋友踏上了寻访之路。本来计划自行前往的,而且已经预订了火车票和旅店。不料,捷克伏契克协会的热心友人也帮我们做了安排,甚至专门写信联系了伏契克家那幢楼房现在的主人,请他同意届时让我们进到屋里去看看。
9月的捷克是真正的金色之秋,可前去霍季姆涅日村那天,却天色昏暗,下了整整一天大雨。
一早,我们赶到布拉格中央火车站,与伏契克协会主席叶涅内克、负责日常工作的卡德莱茨等人坐火车去多马日利采,两个多小时后到达这座小城,然后打车前往霍季姆涅日村。坐在车上,只见雨雾弥漫,窗外一派苍茫。
我们站在一扇绿色铁门前了。我即刻想起伏契克住在这里时,曾一次次地用深蓝色油漆涂刷铁门。如今,这里的门牌号码是8号。
我们刚靠近铁门,里面大大大小小的狗就跑了过来,兴奋地朝我们叫着。惚间,伏契克夫人古斯塔的回忆重现眼前:“当我们按响门铃时,几只狗首先跑了出来,一只叫耶里克的狗习惯地冲向铁门,不断地往上蹿,乐不可支地汪汪叫个不停。”
叶涅内克按下了门铃。不一会儿,主人便冒雨出来为我们开启了铁门。这是位50多岁、长得很是魁梧的中年男子,穿了一身黑色运动服,戴了一顶鲜黄的棒球帽。他从事养殖业,所以院子里停了好多辆用来运输的车子,草地上垒着一卷高高的草皮,工棚里堆着许多木材,而色彩斑斓的火鸡们在其间翩翩行走。
那幢伏契克住过的楼房赫然已在眼前,门口的墙上嵌有紫铜铭牌,上面写着这里是伏契克经常回来的地方。这幢楼房是伏契克的父亲在1939年用他弟弟留下的遗产购买的,二楼的阳台是买下后加盖的,方向朝南,一家人都喜欢这个阳台。伏契克在这里一边看着燕子筑巢一边写作,他的妈妈在这里养花种草,他的爸爸总喜欢举着望远镜遥看远处的祖布日纳河,他的妹妹们则欢快地唱歌嬉戏。
如今,这幢土黄色的房子一点都没有颓败的样子。虽然院子与屋内都有改动,但大阳台还在,新的主人在那里放了一张桌子和一张长椅,还有一张宽大舒适的木质躺椅,阳台的栏杆内外花红叶绿。他说,他常常在阳台上看看书,看看天,看看他养的那些小动物们,还会想一些心事。的确,这是个喜爱自然、喜爱阅读的人,宽敞明亮的客厅里有好几个高低错落的书柜,柜子顶上放着仿动物标本的工艺品、地球仪和一只硕大的以蝴蝶、花卉为图案的蓝色玻璃瓶。
主人好客,善解人意,非但不让我们换鞋,还让我们随意拍照,于是我们无拘无束地在楼梯上爬上爬下,一间间屋子看过来看过去。其实,80年以来,这幢房子已换过多位主人,但他们都把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他们是喜欢这幢楼房才买下来的,其中也带着对伏契克的敬重。
原来伏契克家的物什早就荡然无存,但是,继续伫立的建筑,本身就是最好的记忆和纪念。我在楼房里穿梭,仿佛感受到伏契克的气息就在我身边环绕。
那时候,由于纳粹的追捕,转入地下工作的伏契克和古斯塔来到这里藏身,他们也是从布拉格坐火车来的,可由于德军的入侵,一路上充满艰险。他们在这里度过了14个月,直到被盖世太保发现后才又离开。
伏契克长期以来的理想是献身于祖国的文学事业,希望从事文学研究和创作。因此,他在霍季姆涅日村做得最多的事,是拟定《捷克丛书》的出版计划。按照他的设想,这套丛书将包括民族复兴时期以来主要的捷克文学作品,规模则达到40至50卷。他还开始了自传体长篇小说《彼得的父辈们》的创作,但因时间所限,只写了开头部分。站在阳台上,伴随着哗哗的雨声,我仿佛听见伏契克激昂的声音:“在暗无天日的苦难的岁月里,听一听捷克文学的呼声吧!你将听到人民的声音,这个声音会万无一失地使你在黑暗中永不迷航。”
我们没有更改先前定好的行程,因而,几天之后,再一次来到霍季姆涅日村。
那天,秋阳高照,空气澄澈,波西米亚平原一望无际。这次,我们没人陪同,也没有打车,而是像当年伏契克来这里时一样,下了火车,沿着通往村庄的道路一路走去。
我走了45分钟,而伏契克那时走了不到半个小时。我之所以用时比他多,是因为在经过森林、河流、平原、几户被小湖泊围着的人家、朴素而典雅的小教堂、向前方延伸的铁轨时,我都放慢了脚步,我想细细体验伏契克当时的境遇和心情。
见我们再次到来,那位身材高大的主人很是惊讶。我们告诉他,那天雨太大了,以致步履匆忙,于是想着在明媚的阳光下再看得清晰一些,他听后欣然地笑了。
这时,相邻的村民也围了过来,其中有两个孩子,一个男孩,一个女孩。男孩掏出手机,兴致勃勃地通过翻译软件听我们大人聊着很多年前——一位叫伏契克的反法西斯战士,在霍季姆涅日村居住时的往事。
(本文刊于2019年10月24日解放日报朝花周刊)
点击下面链接,可读部分“朝花时文”近期热读文章:
他从复旦校园走上文坛,和巴金共同创办了《收获》杂志 l 读史老张
这是“朝花时文”第2094期。请直接点右下角“写评论”发表对这篇文章的高见。投稿邮箱wbb037@jfdaily.com。投稿类型:散文随笔,尤喜有思想有观点有干货不无病呻吟;当下热点文化现象、热门影视剧评论、热门舞台演出评论、热门长篇小说评论,尤喜针对热点、切中时弊、抓住创作倾向趋势者;请特别注意:不接受诗歌投稿。也许你可以在这里见到有你自己出现的一期,特优者也有可能被选入全新上线的上海观察“朝花时文”栏目或解放日报“朝花”版。来稿请务必注明地址邮编身份证号。
“朝花时文”上可查询曾为解放日报“朝花”写作的从80岁到八零后的200多位作家、评论家、艺术家和媒体名作者的力作,猜猜他们是谁,把你想要的姓名回复在首页对话框,如果我们已建这位作者目录,你就可静待发送过来该作者为本副刊或微信撰写的文章。
苹果用户请长按识别二维码,鼓励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