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在北京生活有多无奈!您知道吗?
在很多不了解北京人的国人眼里,一说起北京人就会产生一种惊讶!一种莫名的羡慕。
在他们的眼里:北京人都是慵懒的状态、吃喝不愁、一口京腔、提笼架鸟、不用工作也可以过的很好,可是生活在北京的北京人真的这么好吗?
这些年很多舆论都在批评北京人,是不是对北京人有什么误解?各有各得生活,可生活又何曾放过谁呢?
小在学院路长大,在北京也生活了这么多年,小时候,有姥姥做的肉皮冻,爸爸买的豌豆黄,街里街坊的舅舅大爷们在胡同里侃着大山,吃着面条就着麻酱,手里还得拿根黄瓜,一帮孩子们春夏秋冬的满胡同串,谁家桑葚熟了,谁家杏、李子熟了,谁家酸枣、山楂熟了,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时候的胡同和院子,童年的回忆很多乐趣全集中在了这里。
不是北京孩子都上清华北大,人大北航,年入个几十上百万,我只是一个普通本科的学生,压根没敢考虑在北京买房,压力山大的感觉可能很多北京孩子都有。
这些年,崇文宣武从北京消失了,鸟巢中国尊都起来了,可是我们的家乡,却变得让我们既熟悉而又陌生,北京,还是我们心中神圣的首都,可是却不是我们小时候的那个地了。
就说摇号吧,很多发小、朋友、亲戚为了买车,有多少坚持在摇号一线的,真是全家齐动员,老人都得去驾校学个本,就为了多点概率给子女摇个号买车,有的朋友连续摇了50期了,还在奋斗着,虽说北京是家乡,可是在家乡想买辆车要却要看运气在1/2000的几率里等待着奇迹,对于北京人来说其实挺憋屈的,在自己城市,不能正大光明的开车,不得不让我们感觉到心酸。
明明住在同一个地方,甚至围着的也是同一群人的热闹,却越来越觉得疏离、落寞、陌生,家乡的归属感越来越少,人与人的交际越来越陌生。
我们其实没有舆论说的那样有地域歧视的观点,但是在日常的生活里却不得不学会小心翼翼的说话,明明我在我的家乡,明明应该有一种东道主的骄傲,却时时刻刻被连说话都要思考三分,生怕一个不小心触痛了某些人的玻璃心。
所以很多时候的我们宁愿骑着自行车,11路的走着,也不愿意乘坐公共交通,为什么?因为压抑!公交、地铁就是人间百态,一张张严肃的脸,一双双匆忙的脚步,看着拥挤的人群,那种感觉真的比北京的寒冬还要冷。
街边再也没有熟悉的早点摊了,在我们儿时的印象里,包子配油条只能是标配;包子配炒肝才是美味。在也听不到记忆里那熟悉的吆喝声了,红彤彤、亮晶晶的冰糖葫芦,在年幼的我们眼里充满了无穷的魅力,酸酸甜甜的味道充斥唇齿间,这就是曾经的幸福。曾经我们玩耍的路边变成了停车场,停车一小时8块钱都是良心价,动辄10块15块一小时的比比皆是,可能是没过过多有钱的日子,所以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来说,在北京生活的体验真的让我没法用语言去形容。
迷失北京,一个北京人最熟悉却又陌生的地方。迷失北京,一个北京人想要逃离却又想回到的地方,迷失北京,一个北京人感到温暖却又感到不安的地方,我喜欢这座城市,就像很多人都会喜欢自己的家乡。
现在的生活中,身边的北京人就比外地人少多了。奥运会过后,外地人外国人越来越多,平衡外地人口的政策也更多了,新北京人越来越多,北京还是那么大,接着北京变得挤、堵,习惯了出门办事排长队,出门就堵车在环路上,这座城市会包容所有的人,可是曾经的二环三环内,现在还有多少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渐渐地老北京人搬到4环与6环之间,甚至搬出了北京,燕郊、三河、涿州、固安现在住了多少北京人?
看着北京越涨越高的房价,遥遥无期的摇号,拥挤的北京路况,北京这个有时候让人感到失望的城市,外地人找不到归属感,北京人找不到安全感,有的时候人们总是带着恶意去揣测北京人的清高,孤傲,优越感,北京的发展,离不开本地人和外地人的共同努力,每到过年的时候,当外地人离开北京的时候,这座城市变得空荡荡的,本地人也会想念来自他城的美食,还有那些美好的事物和那个她。
今日互动:北京话“半疯儿”您知道什么意思吗?欢迎您留言。这句北京话的意思你可以看下一条微信。
- End -
来源:网络
相关阅读:
北京人注意了:男孩玩这个项目时,肛门严重撕裂!下体流血不止!
北京18个区,您住在哪儿?所有北京人的回忆,真的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