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技制造行业2022年投资策略:把握新趋势下制造业升级投资机会

(报告出品方/作者:川财证券,孙灿)

一、新的趋势持续推动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1.1.中国制造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1.1.1.中国制造面临的三个核心趋势

我国在过去 30 年的发展中,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巨大的国内市场成就了制造业的高增长,但相 对应的巨量基数则是持续成长的最大阻力。随着国家进入了重工业化后期,社会总需求增速 必然放缓,但对产品的种类、层次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特性化。资源和环境约 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主要依靠资源要 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中国制造业中的优势行业,除非将市场放眼到 全球,在全球市场取得优势竞争地位,否则纯粹只考虑国内量的市场,未来量的空间有限。

而近两年,中国以及中国的制造业所面临的政治、经济环境和发展理念及模式,都有很大的 变化。世界范围看,全球范围的新冠疫情超预期持续且直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全球范 围的货币宽松前所未有的持续,国家间对抗和竞争加剧。面对剧烈变化的国际政治、经济及 卫生环境,国家的超前布局和积极应对在政治、经济及社会治理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针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局面,国家也积极继续进行前瞻布局,正式提出了国家发展的数字化、 绿色化理念和趋势,明确了将数字、知识、碳排放等确认成为新的生产要素,明确了逐步形 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

所以,对于中国制造业来说,数字化和智能化、双碳目标和绿色化以及内循环建设和供应链 重构是当前以及未来基本明确的三个重大趋势,将直接影响国家未来的社会治理、经济发展、 企业的成长、盈利模式,人民的生活和消费方式,是国家发展模式的根本性改变。



1.1.2.创新是政府和企业适应三大趋势的根本手段

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机器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原创性数字化技术应用于信息的采 集、存储、分析和共享过程中,改变了社会互动方式。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通信 技术使现代经济活动更加灵活、敏捷、智慧。传统行业利用数字产业的创新而带来产出增加 和效率提升。

1.2.数字化和智能化就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新的核心驱动因素

1.2.1.数字经济的定义

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创新与应用,数字经济正在 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近 20 年来,在认识和理解数字经济的过程中,不同国家 和地区、国际组织提供了诸多见解。

总体看来,我国认为,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为 核心驱动力量,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 经济社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

1.2.2.数字经济“四化”框架

一是数字产业化。信息通信产业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技术、产 品、服务和解决方案等。具体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电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 网行业等。数字产业化包括但不限于 5G、集成电路、软件、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 区块链等技术、产品及服务。

二是产业数字化。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产 业数字化是指传统产业应用数字技术所带来的生产数量和效率提升,其新增产出构成数字经 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经济,不是数字的经济,是融合的经济,实体经济是落脚点,高质 量发展是总要求。产业数字化包括但不限于工业互联网、两化融合、智能制造、车联网、平 台经济等融合型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



三是数字化治理。数字化治理是数字经济创新快速健康发展的保障。数字化治理是推进国家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是运用数字技术,建立健全行政管理的制度体系, 创新服务监管方式,实现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组织、行政监督等体制更加优化的新型 政府治理模式。数字化治理包括治理模式创新,利用数字技术完善治理体系,提升综合治理 能力等。数字化治理包括但不限于以多主体参与为典型特征的多元治理,以“数字技术+治理” 为典型特征的技管结合,以及数字化公共服务等。

四是数据价值化。价值化的数据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加快推进数据价值化进程 是发展数字经济的本质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明确数据可作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2020 年 4 月 9 日,要 “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数据可存储、可重用,呈现爆发增长、海量集聚的特点,是实体 经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基础性战略资源。数据价值化包括但不限于数据采集、 数据标准、数据确权、数据标注、数据定价、数据交易、数据流转、数据保护等。

1.2.3.数字化趋势下制造业转型升级可能的发展路径

对传统制造业改造和升级的目的就是形成和利用规模优势以提高生产效率,创新驱动以提高 制造业附加值。所以,中国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可能将有很明显的路径依赖:其他产业(农 业、传播服务业等)进一步工业化,而工业自动化以实现连续化生产和精细化管理。然后充 分利用数字技术以实现国产的数字化和虚拟化,再介入网络,实现远程控制和数据云化以推 动数据价值化。再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将实际运营中包含的人类智慧抽象化和算法化,再充 分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数据和算力通过创新以推动产业的智能化来创造新的附加价值。(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1.3.双碳目标下绿色能源革命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的约束和动力

1.3.1.双碳相关概念的定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碳达峰、碳 中和作为“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2021 年 3 月 15 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 进一步强调,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1.3.2.中国双碳目标的核心纲领性文件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1) 主要目标

10 月 24 日,新华社在北京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 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双碳的主要目标和系列子任务。到 2025 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单位 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 2020 年下降 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20 年下降 18%;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 24.1%,森林蓄积量达到 180 亿立方米,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

到 2030 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 先进水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大幅下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 12 亿千瓦以 上;森林覆盖率达到 25%左右,森林蓄积量达到 190 亿立方米,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实 现稳中有降。到 2060 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能源利 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80%以上,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生态文 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

2) 实现路径和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主要目标,国家还规划和部署了一系列经济发展和产业政策:

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强化绿色低碳发展规划引领,优化绿色低碳发展区域布局, 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深度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大力发 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强化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 率,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推广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积极引导 低碳出行。

加强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强化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布局,加快先进适用技术 研发和推广。持续巩固提升碳汇能力。巩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提高对外开放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加快建立绿色贸易体系,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加 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健全法律法规标准和统计监测体系。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标准计量体系,提升统计监测能力。完善政策机制。完善投资政策,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完善财税价格政策,推进市场化机制建 设。切实加强组织实施。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压实地方责任,严格监督考核。

2. 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

国务院印发的《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10 月 26 日发布,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 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扎实推进碳达峰行动,制定该方案。

1) 主要目标

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取得明显进展,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 煤炭消费增长得到严格控制,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新 进展,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有利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到 2025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0%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 2020 年下降 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20 年下降 18%,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初步建立,重点领 域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 比重进一步提高,煤炭消费逐步减少,绿色低碳技术取得关键突破,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公众 自觉选择,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健全。到 2030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5% 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65%以上,顺利实现 2030 年前碳达峰 目标。

2) 重点任务

将碳达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重点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 增效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循环经济 助力降碳行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各地 区梯次有序碳达峰行动等“碳达峰十大行动”。

1.3.3. 绿色能源趋势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可能的发展路径


双碳目标的实现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代表了国家对世界的承诺,代表了我们国家对经济 发展模式的重新思考和重新改造,对国家治理和社会运行的影响是广泛的,深远的,甚至是 伤筋动骨的。无论是政府的治理模式,企业的成长模式还是个人的生活方式都会面临过去从 未遇到过的变化。在保持国内社会政治经济平稳运行的前提下,对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经 济结构的调整对政府的执政能力都构成巨大的挑战。

从目前国家发布的纲领性文件和执行框架来看,国家对双碳目标的实现,进行了深思熟虑的 规划和任务分解。总结下来,我们认为至少需从节能提效、建立健全碳排放机制、加大低碳 能源利用以及发展碳中和产业几个方面着手,工作的进展可能有先后,但在双碳承诺目标的 压力下,很可能同步并行,自上而下统筹规划,多点发力。加快以碳排放为核心,能源配给 为抓手的发展权控制体系,以实现双碳目标下中国经济的新发展模式转变和执行落地。

1.4.国内内循环建设背景下,制造业产业链重构带来的国产化历史性机遇

1.4.1内循环概念的内涵

我们认为:内循环就是国内的供给和需求形成循环,外循环则是指参与国际产业链的供给和 需求形成循环。双循环的主体其实还是内循环,从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理解,外贸是外循 环,投资和消费是内循环。这意味着,外贸未来可以不是增长的核心来源了,我们的增长可 以回归到国内的投资和消费上来。

从理念上讲,内循环是通过国产替代,完善技术和产业供应链,改变受制于人的局面;通过 激发和做大内需,弥补外部需求的疲弱和不足,减轻外部需求波动对国内宏观经济的冲击, 提升经济运行效率,解除居民消费后顾之忧,释放消费需求空间。(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1.4.2后市场服务加速发展以及非标进口替代是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两个重要特征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 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产品与生活消费产品的行业。服 务业即指生产和销售服务产品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服务产品与其他产业产品相比,具 有非实物性、不可储存性和生产与消费同时性等特征。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本质区别在于制造 业提供的产品是有形的,服务业提供的产品大多是无形的;制造业属于产品导向型,服务业 属于活动导向型。制造业是以产品为中心组织运作,而服务业是以人为中心组织运作。

制造业向中高端升级,大概率带来三个趋势。第一,通过自主研发推动产品结构升级。当低 端的产品逐步完全实现国产化以后,因为国外的竞争对手的重视以及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控 制,中高端的技术基本上是买不来的,我们只能在低端技术吃透的前提下,在长期投入和积 累以及大量的应用反馈的基础上通过自主研发和持续创新实现技术突破,通过自主研发推动 和实现产品结构向中高端调整。

第二,标准件中技术含量高的部分以及绝大部分非标准件的 国产化率提高。所谓的低端,大多数情况下就是基本功能可以执行和实现,但大的参数、耐 用以及一些定制功能落后,不足或缺失。对于低端量产来说,国内厂商通常掌握的是一些结 构性,大重量,低技术含量的标准件的生产,国外厂商通常通过对一些控制性、功能性以及 关键细节性的零部件的把控来实现高收益。

所以,国外厂商把控的关键零部件中主要是标准 件中技术含量高的部分以及绝大部分非标准件,而近年的中高端关键零部件国产化主要就是 这两样。第三,在其他部件的国产化后,最大的成本压缩空间就在于两类零部件技术升级的 三个方向。国外厂商把控在手中的标准件中技术含量高的部分以及绝大部分非标准件,国内 厂商技术追赶和升级的三个方向:大尺度和重量部件的超大型化,精密尺度和重量部件的超 小型化以及非标准部件的精密加工。

制造业升级必然带来非标产品需求提升,核心和关键零部件的进口替代是提高盈利能力的必 然选择,后市场服务属于增量市场,属于制造业升级必选的高附加值业务方向,成套设备集 成是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求。

1.4.3制造业业绩增长的驱动力从量的增长转变到盈利能力的提升上来

巨大的存量市场基数就决定了行业和企业的成长,只能通过国际市场开拓以及盈利能力提升 的来支撑业绩增长,通过创新和产品升级优化业务结构来提升盈利,通过生产效率的提高来 控制成本。

企业盈利可以拆分为:在国内标准主机大存量基数的前提下,量的增长的现实可选路径有:1.设备成套集成供应;2.竞争格局改善(市场出清);3.打开国际市场,扩大产品的销售市场 范围。这些路径的选择必然要求全球范围的产品竞争力和以技术研发为核心的创新竞争力。



在国内各类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下,盈利能力提升(价和毛利率)的现实可选路径有:1.依靠业务结构调整和升级(中高端,前后市场);2.只能靠新产品(研发和创新);3.降本 提效(进口替代,智能化改造)。这些路径必然要求中国的制造业产品竞争力由成本和配套优 势,向技术和研发优势转变。

二、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根本方向和思路

2.1.基础设施数字化是数字经济框架下国家新基建投资战略的核心

2.1.1新基建的基本情况概述

1.概念提出及内涵

2018 年 12 月 19 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 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定义为“新型 基础设施建设”,即“新基建”,作为官方首次定义这一概念。2019 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加 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2020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两 新”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一重”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与传统 基建主要指铁路、公路、桥梁、水利工程等不同,新基建具有鲜明的科技特征和科技导向, 以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科技为支撑,旨在构建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基础设施,推动实现经济 社会数字化转型。从更广义的角度上来讲,新基建还包括目前存量规模相对大部分传统基建 行业较小,但未来增量空间较大的领域。

综上所述,“新基建”可分为狭义“新基建”和广义“新基建”。其中,狭义“新基建”指数字 基础设施,包括 5G 基站建设、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广义“新基建”指融 合基础设施,包括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以及交通、 水利重大工程等。也就是说,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包括能源、交通、城市、水利在内的传 统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进而形成融合基础设施,例如智慧能源基础设施、智慧交通基 础设施、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慧水利基础设施等。作为广义“新基建”,不仅服务于智慧产 业(智慧农业、智慧制造业、智慧服务业)、智慧企业、智慧政府发展,还服务于智慧能源、 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慧水利发展;不仅服务于供给端生产方式革命,还服务于需求端生 活方式革命,进而推动中国社会全面进入数字经济时代。

“新基建”是有时代烙印的,如果说 20 年前中国经济的“新基建”是铁路、公路、桥梁的话, 那么未来 20 年支撑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新基建”则是 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工业 互联网等科技创新领域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等消费升级重大民生领域。

2.新基建的新特点

启动新一轮基建,关键在“新”,要用改革创新的方式推动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而不是四万 亿重来,简单重走老路,导致过剩浪费和“鬼城”现象。

归纳来说,新基建特点在于:

1)更突出支撑产业升级和鼓励应用先试“新基建 ”以产业作为赋能对象,通过数字化智能 化改造,促进产业的数据驱动发展,并在超高清、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等 前沿产业领域,完善应用环境,抢占产业发展先机。

2)更突出政府对全环节的软治理“新基建 ”需要加强政府对规划、建设、运营、监管的全 环节治理水平,增强投资动员能力,提升资金运用精准性,加强政策配套保障,实现舆情及 时响应和监管开放透明,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治理水平。

3)更突出区域生产要素整合和协调发展“新基建 ”提升覆盖范围内数据资源、电力能源、 人才的流动速度和参与程度,削弱了传统要素有限对经济增长的制约,推动技术、劳动等其 他生产要素的数字化发展,不仅促进中心城市的产业创新,还有助于中小城市、农村地区的 协调发展。

3.具体内容

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发展司司长伍浩在 2020 年 4 月 20 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经初步研究 认为,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 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目前看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对应数字经济框架中的数字产业化),主要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 成的基础设施,比如,以 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 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 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

二是融合基础设施(对应数字经济框架中的产业数字化中的传统产业升级,可以概括为农业 工业化,工业自动化,网联化最后智能化),主要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 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 慧能源基础设施等。

三是创新基础设施(对应数字经济框架中的产业数字化中的数字化创新,创新是数字经济时 代推动经济增长的根本手段),主要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 基础设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

2.1.2新基建背后的国家和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和演进的逻辑和框架

1. 物联网是物质世界数字化的基本手段

人工智能是数字经济时代新生产力的具现,大数据发展是人工智能应用的基础,云计算是数字 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区块链是对数字化价值实现的保证,物联网是物质世界数字化的基本 手段。

物联网技术负责数据的记录和采集,将物理世界数字化,通过源源不断的实时数据,将物理 世界和数字世界建立起了实时镜像的关系。一切传感器,摄像头,触摸屏都是物联网的末端 节点,智能手机成为集成了众多物联网技术的超级终端,实现了对人的在线化,我们在物理 世界的行为甚至生命体征,都可以通过手机实时地在数字世界里记录下来。


有了互联网技术,让数据成为了数字经济时代的“第五维”,数据的流动代替了物质的位移, 已经能够让人们超越时间和空间进行协作。互联网技术诞生后,让数据在数字世界里可以方 便的共享和流动成为可能,世界上不论物理位置距离多远的两个人,只要接入网络,都可以 直接进行交流和协作。移动互联网技术更是实现了随时随地的数据交流,是人类文明史上协 作能力的一次飞跃。正是有了互联网技术,数据的流动让人们的协作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 四维空间。从这个角度上说,数据成为了数字经济时代的“第五维”。

2. 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区块链和物联网是新基建的根本技术和基础设施

大数据技术是对海量数据进行实时获取、存储和计算的技术能力。机器智能是替代天量人力, 用算法来完成的海量信息处理和个性化服务的技术。大数据和机器智能互相融合才能将数据 转化成价值。二者的基础都是能够处理海量数据的强大廉价的云计算能力。大数据,机器智 能和云计算共同搭建了数字经济的最核心的引擎,是数字经济模式最核心的关键技术。

云计算就是通过网络按需提供可动态伸缩的廉价计算服务。云计算所提供的算力,具备按需 付费的伸缩性,即插即用的便捷性,无处不在的通用性三大特征。云计算就像是数字经济时 代的“电”,是技术背后的技术。

互联网技术让数据成为了数字经济时代的“第五维”,数据的流动代替了物质的位移,已经能 够让人们超越时间和空间进行协作。区块链技术定义了一种全新的“公开透明的数据存证”方式,解决了数字世界里数据篡改的 难题。

区块链实际上是互联网技术的一种深入演化,区块链是数字世界中数据记录、组织和 传播方式的创新,其本质是构建了数字经济的一种新的生产关系。

物联网技术负责数据的记录和采集,将物理世界数字化,通过远远不断的实时数据,将物理 世界和数字世界建立起了实时镜像的关系。一切传感器,摄像头,触摸屏都是物联网的末端 节点,智能手机成为集成了众多物联网技术的超级终端,实现了对人的在线化。(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2.2.双碳目标下的绿色能源革命

2.2.1从三个方向落实双碳目标,实现以碳排放为核心的发展权重新分配

致力于双碳目标的实现,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需要进行三方面的转变,第一、合理 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和提高化石能源使用效率;第二、着力发展新能源实现传统化石能源使 用的替代;第三、积极推动碳捕捉及封存和碳汇技术发展,助力完成碳中和目标。

合理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和提高化石能源使用效率。当前来看,需要限制化石能源发展, 提高化石能源使用效率,降低单位能源利用碳排放强度;需要继续发力化石能源的清洁和低 碳生产和利用;需要清晰定义和计算碳排放,通过碳排放权交易等金融手段限制化石能源的使 用以及鼓励化石能源的清洁和低碳利用。

着力发展新能源实现传统化石能源使用的替代。当前来看,需要继续积极加大太阳能和风能 的利用,同时建立和完善非连续稳定性新能源利用的配套储能及智能电网基础设施。推动生 物质能、氢能、地热能等新兴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合理慎重的推进更安全,更体系的核能利 用。



2.2.2绿色发展理念带来的条件约束,使得中国制造业成本将长期向上

1.绿色发展理念将推动国内发展模式的转变,绿色经济升级将带来生产生活方式的大变化



2.碳排放和绿色能源供应权益将成为发展的关键要素,国内原有的产业成长模式的发展权和 资源约束将越来越明显

中国过去的工业化过程,是充分利用了规模经济的作用,在产业政策的刺激下,快速推动各 类工业产能的快速扩张,降低成本加速应用扩张,反哺催动商业化的产能扩张,以期形成良 性扩张的循环。通常都是利用国内单一稳定和较大的市场,快速适应和支持相当的规模以降 低成本,从而扩大应用范围,更容易扩张适应新技术,新产品的产业化。以前的制造业规模 化扩张的模式下,企业负责核心的技术应用和落地,产业政策给与相当的激励以降低成本和 给与一定的政府市场支持,行政部门进行工商和环境监管,但同时提供低成本、不限制的土 地、能源、劳动力等生产资料的配置,企业最大的瓶颈在于技术突破、产品落地和市场扩张。

但随着双碳目标的确定和落地分解,对于各地政府而言,稳定连续的低碳低成本能源供给和 碳排放权讲成为各地政府更重要的资源禀赋,当能耗双控落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中以后,政 府掌握的实质发展权必然受到限制,政府首先得学会自己的地摊低成本能耗管理和以碳排放 为核心的发展权的管理和运营。国家的目的也是通过考核的压力,真正的推动地方政府重视 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拜托以前靠低质量的粗放的量的扩张的发展模式,真正建立一套集约的, 高校的,有选择和配置的高质量的产业发展模式,使得地方政府有较强的产业结构规划和控 制能力和动力。

所以,以前产业发展的要素瓶颈,更多在于技术落地、环境要求,而未来,以碳排放为核心 的发展权以及有限制的能源结构和成本管理将成为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和根本能力。过去发 展和能源的无限供给将成为历史,发展权的分配和有限制的能源管理必将推升发展的成本, 限制发展的方向。



2.2.3我们对未来的绿色能源体系重构展望

1.展望未来理想状态的低碳绿色能源体系

风能和光能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和成熟的低碳新能源。光能的优势在于可以更便 利的利用无所不在的太阳光,而且光伏行业隶属于技术迭达更快速的泛半导体产业,可以更 有效的享受技术快速迭代带来的效率的提升和单位成本的下降。风电发展的时间更长,更成 熟,但其机械结构决定了其技术迭代和成本下行的速度有限,但优点是当前成本在各类新能 源形势中,已经具备相当优势,但其对场地和风速等资源的要求较高。风光必然也是未来利 用范围最广的低碳能源形势,在世界以及国内双碳目标压力下,我们对于其未来的需求仍将 保持乐观。

但风电和光伏发电,最大的问题在于受制于阳光和风力的不稳定和连续。这两种发电方式无 法提供稳定能源供给,无法成为构成基础用力能力的基核供给。而且这种非连续稳定的电源 上网方式,反而会对电网的稳定运行造成影响,所以,单位基核能力所能容纳的风光发电是 有限制的。目前,有望解决风光类非连续分布式电源上网问题的出路可能在于建立一个储能 系统。

在当前的电网结构下,因为单位基核能力所能容纳的风光发电是有要求的,而当前较为激进 的风光装机规划和预期,必要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基核发电能力和储能能力建设。在集中式的 连续发电形势中,目前确定火电不再新增;燃气发电更多是一种过渡的清洁能源利用形势, 但我国也处于燃气短缺的状态,而且燃气定价权不再国内;地热能过于分散且单机规模不大, 集中供给和成本控制潜力有限;生物质能的利用,目前也更多在于燃烧发电形势,仍然有污 染和碳排放的存在,而且受制于供给,其他利用方式,则有挤占食物供给的可能。所以,我 们认为,从基核电力供给需求,技术和资源自主可控以及规模化和成本控制的角度,核能从 逻辑上将成为我国低碳新能源中,连续稳定供给的基核能源的不可缺少的选择。(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2.储能和智能电网是绿色能源体系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电网技术的发展,储能技术逐渐被引入到电力系统中,储能系统凭借其良好的充放 电特点,可以有效的实现需求侧管理。电池储能系统在负荷低谷时间吸收多余电量并储存, 在高峰期释放电量,有效的消除昼夜间的峰谷差值,平滑负荷,进而解决了高峰负荷需要追 加输配电线路投资的问题。与此同时,储能系统能够通过低储高发直接获利,在提高电力设 备利用率、降低供电成本、促进新能源利用等方面的同时,自身获得经济收益,达到一举多 得的效果。针对近年来储能系统在配电网侧削峰填谷的应用实例来看,储能系统用于削峰填 谷实现电网调峰具有完全可行性。

储能系统按照存储具体方式可分为机械储能、电化学储能、电磁储能和热力储能四大类型。当前随着储能技术的逐步完善,储能系统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电力系统中,其中根据储能系统 应用最多的场合,可以概括为储能系统的五大功能:备用电源、削峰、功率调度、功率跟踪 和抑制闪动。

2.3.内循环建设中的卡脖子工程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2.3.1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工程问题

中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于 2021 年 1 月 16 日,发一、深刻认识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态势, 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二、坚持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善于在危机中 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三、充分认识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的重要性,推动“十四五” 开好局起好步。在第三章节中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突出产业政策的战略引导作用。统 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尽快解决 一批“卡脖子”问题。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坚决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精准 施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2.3.2支持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

支持重点“小巨人”企业推进以下工作:一是加大创新投入,加快技术成果产业化应用,推 进工业“四基”领域或制造强国战略明确的十大重点产业领域“补短板”和“锻长板”;二是 与行业龙头企业协同创新、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支撑产业链补链延链固链、提升产业链 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三是促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并通过 工业设计促进提品质和创品牌。另外,支持企业加快上市步伐,加强国际合作等,进一步增 强发展潜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支持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上市辅导、创新成 果转化与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知识产权应用、上云用云及工业设计等服务。其中,对 于重点“小巨人”企业,应提供“点对点”服务。

工信部实际上在 2019 年就公布了第一批 248 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是作为支持中小企 业培育在持续进行。后续,于 2020 年 12 月和 2021 年 7 月公布了第二批 1744 家和第三批 2930 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

三、投资分析

3.1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的产业发展趋势

终上所述,对于中国制造业来说,数字化和智能化、双碳目标和绿色化以及内循环建设和供 应链重构是当前以及未来明确的三个重大趋势,将直接影响国家未来的社会治理、经济发展、 企业的成长、盈利模式,人民的生活和消费方式,是国家发展模式的根本性改变。

数字化和智能化,着眼于新的数字产业的创新发展,利用数字和智能技术对原有产业的升级, 以及对治理体制的改造,所有的基础就是把数据和知识真正转变成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生 产要素。

双碳目标和绿色化,着眼于发展理念的根本改变,也着力于东西方发展权的竞争,通过推动 绿色能源革命,聚焦以碳排放权为核心,重塑能源供给和发展权规划,推动原有粗放型经济 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推动政府和产业提高资源管理和运营能力,从根本上解决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以及资源渴求欲望推动的世界冲突加剧等问题。

内循环建设和供应链重构,着眼于解决国家间恶性竞争,资源需求的无限和有限供给之间不 可调和的矛盾,也着力于国家发展战略安全体系的调整和完善,提高国内制造业生产体系安 全性以应对更复杂和尖锐的国际地缘区域、民族和国家间竞争及对抗的能力。

三个重大趋势,构成了中国制造业当前和未来所面临的根本发展环境,将会从各个方面影响 国家和社会的运行和治理模式,将会从理念以及现实上,直接影响经济的增长模式,产业的 发展模式和个人的生活模式。所以,三个重大趋势是挑战也是机遇:1.缓解国家冲突和对抗, 需要降低国内对外高速增长的资源渴求,就必须通过绿色发展理念来转变发展模式,同时进 行总量控制和内部挖潜,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来提高效率;2.内循环建设和供应链重构需要 找到新的增长驱动力以应对外需的缺口,需要数字化和绿色化来提供新的附加值,找到新的 增长动力。3.数字化和智能化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也需要新的产业和内部需求来 消化过剩的劳动力,对国家治理和社会运行格局的冲击,也需要更强健有力的国家产业安全 体系和生活环境来应对外部挑战和解决内部矛盾。(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3.2投资逻辑

3.2.1数字化和智能化趋势下的新基建投资机会

1.5G 通信基础产业链

5G具备三大应用场景:增强移动宽带(eMBB)、海量物联网业务(mMTC)、超高可靠性与超低时 延业务(uRLLC)。5G技术在数据传输速率、移动性、传输时延及终端连接数量等具备优势,将 进一步推动万物互联。

1)PCB 板块 5G时代下,为满足短距离的高速高频运输的目标,对PCB技术难度提出了一定要求,5G基站及 终端使用的PCB材料价值量更高,5G手机的射频前端更加复杂,为减少射频通路占用手机的空 间,促进PCB向小型化和模块化发展,HDI与SLP将会共存,相关终端行业标的有望获得更大市 场空间。2021年5G基站投资有所放缓,但各大运营商中期目标并未调整,2022年有望补量。

2)光通信板块 数据流量的高速增长推动了光线缆、光器件、光设备行业快速发展。结合光通信细分领域的 市场规模、市场增速、竞争格局,光通信行业投资机会从大到小依次是光模块、光设备、光 器件、光线缆。

2.泛半导体产业链

1)半导体国产化设备和材料:贸易冲突背景下,国内半导体设备厂商进口替代加速,我们看好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半导体核 心设备、关键零部件和耗材厂商。

2)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SiC有望取代IGBT成为新能源车的最佳选择,多款热销电动车搭载,规模应用后推动成本下降, 打开巨量市场空间预期。国产厂商碳化硅产业布局与国外厂商相差不多,新能源车生产国内 产能优势明显,有利于推动成本下降扩大新能源车领域的应用以形成良性循环。

3.智能化应用产业链

1)自动化和机器人智能化集成关键企业

相关公司·有:汇川技术、埃斯顿、双环传动、克来机电、大族激光、中亚股份、永创智能、 新莱应材等

2)工业物联网

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政策扶持确定,工业互联网产业的意义不亚 于新能源汽车。国家对于工业系统的升级改造诉求足够强,万亿级市场空间足够大,5G 将真 正满足工业现场复杂、多场景的需求,海量传感、边缘计算和工业云将会在5G的推动下加速。

3)泛在电力(特高压)物联网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将特高压输电项目投入商业运营的国家,早在1986年就开始特高压建 设。我国特高压建设潜力依然庞大,当前国家已经规划的各类特高压项目大概在50-60条之间, 意味着仍有大约30条已纳入规划线路在未来有望落地。方向来看,以特高压代表的电网硬件 投入,是电网早期投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但电力物联网成为当前电网投资的主线方向。我们认为国家将逐步加大围绕着信息化、智能化、物联网化的方向发展。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


文琳编辑

免责声明:转载内容仅供读者参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构成投资意见,也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添加 wenlin-swl  微信联系删除。


为便于研究人员查找相关行业研究报告,特将2018年以来各期文章汇总。欢迎点击下面红色字体查阅!


文琳行业研究 2018年—2022年文章汇总


文琳编辑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公众号 :文琳行业研究

  1. 毕马威:未来财富管理,全球及中国行业趋势及展望

  2. 普华永道:2021年全球并购行业趋势回顾及2022年展望

  3. 投资策略专题报告:A股,见底了么?

  4. 财富管理行业研究:选择兼具效率和品质、治理完善的平台型公司

  5. 基金行业专题报告:权益基金引领财富管理大时代

  6. 2021年银行行业研究报告

  7. 资产管理行业专题报告:从东方汇理看海外资产管理股东协同

  8. 《2022年中国并购市场展望》

文琳行研报告,为各机构提供专业的信息、数据、研究和咨询服务。欢迎关注【文琳行业研究】


《文琳资讯》

提供每日最新财经资讯,判断经济形势,做有价值的传播者。欢迎关注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公众号:文琳资讯
  1. 揭秘神舟十三太空载人返回神,神舟十三号返航,在太空出差半年,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2. 突发!俄宣布制裁英首相,还有12名政要!普京签署俄公司从外国股市退市法令,影响多大?乌战机被击落

  3. 好消息!上海有序推进复工复产!企业需闭环管理,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还有这些要求…

  4. 肖钢最新讲话:推动基础设施公募REITs健康发展的三点建议

  5. 争夺头部VC/PE,政府引导基金开始抢投资人了

  6. 你居住的城市,有“韧性”吗?

  7. 突发!联想被责令立即开展全面整改

  8. 法国,要搞一个大计划!

《文琳阅读》    有态度、有品位,阅读带来快乐,做时间的朋友,欢迎关注!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公众号 :文琳阅读

  1. 做人,要像一杯水(深度好文)

  2. 兰州大学“收回”对上海此轮疫情预测,南开大学更新预测:或5月底前结束

  3. 十年后,有出息的孩子都来自这7种家庭(说得极好)

  4. 飞机是怎么造出来的?

  5. 豆瓣9.2高分纪录片《敦煌莫高窟 美的全貌》

  6. 音乐欣赏:【欧美经典音乐】《春枝绿叶》班得瑞乐团

  7. 天价蔬菜排行榜

  8. 老外“漱口”的英语,原来不是“wash mouth”,那到底怎么说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