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环保行业研究报告
来源:申万宏源 作者:郑嘉伟
1.长江大保护刻不容缓,政策不断出台
1.1 长江流域环境形势严峻,长江大保护刻不容缓
长江生态环境地位突出,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和母亲河。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唐古拉 山脉的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 1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长约 6300 千米;支流伸展到甘肃、陕西、 河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浙江等 8 个省(自治区),流域面积约 180 万平方公里, 约占全国的 1/5。长江地跨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地貌类型复杂,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是 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同时长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 9958 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 35%,是中华民族战略水源地。此外,长江流域山水林田湖浑然一体,具有重要的水土保持、洪水调蓄功能,是我国生态安全屏障区。因此自古以来,长江沿线就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密集区和产业承载区,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长江经济带地位重要。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 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 省市,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 40%(2020 年长江经 济带常住人口占全国比重为 43%,GDP 占比为 47%),地位异常重要。2016 年 3 月 25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纲要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 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一轴”是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 重庆的核心作用,“两翼”分别指沪瑞和沪蓉南北两大运输通道,“三极”指的是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三个城市群,“多点”是指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纲要从多方面描绘了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纲领性文件。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典型表现包括:
1)污染物排放量大,风险隐患多,饮用水安全保障压力大。长江经济带水环境存在“4+1” 污染源,即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化工污染、农业面源污染、船舶污染以及尾矿库污染。根 据生态环境部 2017 年发布的《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长江经济带废水排放总量 占全国的 40%以上,单位面积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 1.5 至 2.0 倍。重化工企业密布长江,流域内 30%的环境风险企业 位于饮用水水源地周边 5 公里范围内,各类危、重污染源生产储运集中区与主要饮用水水 源交替配置。部分取水口、排污口布局不合理,48.4%的城市水源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能力不足。
2)部分区域发展与保护矛盾突出,长江大保护迫在眉睫。秦巴山区、武陵山区等 8 个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突出。磷矿采选与磷化工产业快速发展导 致总磷成为长江首要超标污染因子。全国近一半的重金属重点防控区位于长江经济带,湘 江流域等地区重金属污染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部分支流水质较差,湖库富营养化未得 到有效控制,居住区水体黑臭现象普遍存在。长江经济带大部分地区长期受到酸沉降影响, 仍属我国酸雨污染较严重的区域。大气污染严重,成渝城市群与湘鄂两省所有城市空气质量均未达标,长江三角洲地区仅舟山、池州两个城市达标。工矿企业建设、生产以及农业生产等造成的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
除上述压力之外,长江经济带面临的环境压力还包括:区域发展不平衡,粗放型发展仍在持续。危险化学品运输量持续攀升,航运交通事故引发环境污染风险增加。流域整体性保护不足,生态系统破碎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呈退化趋势。当前,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已成为现阶段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瓶颈。长江经济带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长江 大保护迫在眉睫。
1.2 政策出台+资金保障,长江大保护支持不断
长江大保护政策不断落地。2018 年 12 月,《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发布,提出八大任务实施长江大保护。2020 年 12 月,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作为我国首部流域保护法,长江保护法从根本上夯实了长江大保护的制度保障。
核心政策保障长江大保护资金来源。2021 年 9 月,财政部印发《关于全面推动长江经 济带发展财税支持政策的方案》,提出完善财政投入和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保障长江大 保护行动方案落地,包括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加大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投入力度、积极支持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等重点投向长江经济带、引导地方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进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等多项措施。
2021 年 10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 进一步明确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细则及意见。《意见》明确采取“生态保护修复+ 产业导入”方式,利用获得的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或特许经营权发展适宜产业;申请核证 碳汇增量并进行交易;通过经政府批准的资源综合利用获得收益等。
2.三峡模式逐渐清晰投资加速带动供应链机会
三峡模式是指三峡集团在长江大保护中探索出的长江经济带城镇污水治理模式,其核 心为“聚焦厂网一体的治理模式、聚焦价格机制的商业模式、聚焦政企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聚焦产业联盟的共建模式”。
2.1 为什么是三峡:休戚与共,实力雄厚
长江流域治理以央企引领为主,三峡集团发挥骨干作用。2018 年 4 月,国家发改 委和国务院国资委联合下发《关于印发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战略发展定位意见的通知》,要求三峡集团在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发挥基础保障作用、在共抓长江大保护中发 挥骨干主力作用。2018 年 5 月,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国家长江办”) 增补三峡集团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2018 年 7 月,国家长江办印发《关于支持三峡集团在共抓长江大保护中发挥骨干主力作用的指导意见》,支持三峡集团在共抓大保护中发挥骨干主力作用,对三峡集团参与共抓长江大保护工作做出制度性安排,明确近三年重点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2018 年 12 月,长江生态环保集团在武汉注册成立。
三峡集团与长江经济带休戚与共,且实力雄厚,适合在共抓长江大保护中发挥骨干主力作用。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前身为 1993 年为建设三峡工程而成立的中国长江三峡 工程开发总公司,2017 年 12 月,公司完成改制,变更为国有独资公司。三峡集团起源于 长江、植根于长江、壮大于长江,战略地位重要、功能定位独特、经济效益突出,是长江 流域最具实力的中央企业之一,与长江经济带休戚与共、紧密相连。目前,葛洲坝、三峡、 溪洛渡、向家坝、乌东德等梯级电站已累计为全国 12 个省市输送超过 2.8 万亿千瓦时的清 洁电力,充分发挥防洪、航运、给水、灌溉等综合效益,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历经近 30 年高质量发展,目前三峡集团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水电开发运营企业和中国最大的清洁能源集团。截至 2021 年 6 月底,三峡集团可控、在建和权益装机达 1.4 亿千瓦;资产规模突破万亿元大关,资产负债率 52%左右,继续保持最高的国际信用评级;利润总额、归母净利润、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利润等指标继续在中央 企业名列前茅。此外,从治水患、兴水利到提水质,中国三峡集团有丰富的治水经验,同时还有强大的项目整合能力、政企互信基础好,均极有利于长江大保护工作开展。目前, 三峡集团已形成清洁能源和长江生态环保“两翼齐飞”的新发展定位,全面融入地方绿色发展。
2.2 治理思路:“厂网一体”科学治水模式逐步成形
“三峡模式”提出长江水环境的治理“黑臭在水里、问题在岸上、关键在管网”。三 峡集团通过调研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尤其是中游四省的水环境现状,分析发现存在的主要 问题有:城镇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落后、欠账严重;城镇污水收集率很低,污水直排,污 水处理厂低效运行;河湖水倒灌、溢流,雨污错接混接,地下水入渗,河湖水环境容量严 重不足等。经过调研分析,三峡集团逐步形成了城镇污水治理“三峡模式”:即黑臭在水 里、问题在岸上、关键在管网”,得到了行业的广泛认同并取得了积极效果。
163 字三峡治水方略强调“厂网一体、泥水并重”及建设养护全周期模式。三峡模式 提出以城镇污水处理为切入点,以摸清本底为基础,以现状问题为导向,以污染物总量控 制为依据,以总体规划为龙头,坚持流域统筹、区域协调、系统治理、标本兼治的原则。遵循“一城一策”,突出整体效益和规模化经营,通过“厂网河(湖)岸一体”、“泥水 并重”、资源能源回收、建设养护全周期等模式开展投资建设和运营,最终实现城市水环 境质量的根本改善。
2.3 治理手段:对内搭建五大业务平台,对外联合政府及产业
三峡集团搭建起五大业务平台,成为推动共抓大保护的重要抓手。为了担起长江大保 护骨干作用,三峡集团对内搭建起五大业务平台:1)长江生态环保集团,作为推动共抓长 江大保护的核心业务实施平台;2)长江绿色发展投资基金,定位为国家级产业筹资平台, 引入社会资本,保障资金需求;3)生态环保工程研究中心,承担生态环境研究和监测业务, 为研发平台;4)长江生态环保产业联盟,作为共抓长江大保护国家级合作平台,促进产业 链上下游企业、机构的有效融合,形成项目共建、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生态环保产业链;5)长江生态环保专项资金平台,主要用于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研究与 编制、试验性项目、示范工程等支出。
聚焦政企互利共赢,带动社会资本广泛参与。长江大保护责任主体多,治理难度大, 资金需求高,建设运营周期长。三峡集团充分认识到,仅靠自身单打独斗,不可能完成长江大保护的任务,必须动员各方力量。三峡集团根据 163 字科学治水方案,创造性地探索 建立了与国家发改委、试点城市、社会资本等利益方共同组成的责任工作体系,形成了“国 家发改委统筹领导、相关部委行业指导、试点城市政府主导、三峡集团牵头实施、社会资 本广泛参与”的长江大保护工作机制。
2.4 打通产业:以股权为纽带,推动全行业参与
发展“资本+”模式,以股权为纽带,推动行业参与。依靠自身良好的投融资能力以及 资本信用体系,三峡集团围绕“资本+”模式,与全国性龙头企业、地方政府平台公司以及 产业链上下游技术型企业等相关主体建立股权纽带联系,为长江大保护业务合作赋能,目 前三峡集团已参股 11 家大型环保上市公司、7 家大型非上市环保公司,并与 2 家大型环保 上市公司形成合资公司,覆盖水务、固废、管网、水环境等多种业务领域。
1)资本+全国性行业平台。通过建立股权纽带关系,优势互补、协作发展,增强能力, 引导加大长江大保护投资力度,例如三峡集团与北控水务组建“资产+管理双平台”,在南 京、浏阳、岳阳等城市开展项目投资合作。具体而言:行业龙头企业获得资金支持,缓解资金压力;三峡集团获得专业技术支持;三峡集团控股资产平台,为项目投资主体;行业龙头企业控股管理平台,受托管 理项目;实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
2)资本+区域性地方平台。2019 年以来,三峡集团为破解发展瓶颈,增强投资运营 管理能力,逐步建立市场化机制,真正发挥区域业务平台职能,打造区域共抓大保护重要 抓手和载体,对“资本+区域性地方平台”进行了快速布局。区域性地方平台主要包括地方 水务平台及区域省市平台。
对于地方水务平台:主要为推进地方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地方水价市场化 机制改革;推动地方平台上市,资本获得增值并循环投入长江大保护;向地方水 务平台注入资金,输入管理和技术,盘活存量资产,带动增量项目,促进降本增效。
对于区域省市平台:三峡集团通过参与设立省级环保平台,与省内重点城市搭建 国有平台,促进“省市联动,环保扩面”,将治理需求与业务导向结合,统筹布 局,推动合作项目加快落地。
部分地方政府和相关平台企业由于负债率高、新的投资能力不足,三峡集团通过“资 本+区域性地方平台”,盘活存量带动增量,获得了国家长江办和各地方政府的高度认可。三峡把其存量资产通过股权合作的方式,由三峡进行现金注资,带动其增量投资,在此过 程中,既能减轻地方政府的压力,也能推动三峡集团自身的机制改革创新。
3)资本+专业技术型企业。与国内优秀的技术企业建立股权合作关系,将先进的治理 技术、设备和管理理念引入长江大保护项目,形成业务拓展和技术研发的良性循环。技术 类企业的技术被三峡以参股形式给与资金支持,叠加三峡的施工和规划设计,通过资本的 纽带建立联系,实现降本增效,确保科学治水的成效。2020 年集团在新型管道、智慧水务、 管网修复、污泥处置、污水深度处理等领域寻找优质标的。
2.5 理顺回报:短期承担社会责任 长期推动价格机制
长江大保护资金投入巨大,短期三峡集团是投资主力。长江大保护资金投入巨大,据 三峡集团总经济师吴海斌介绍,一座 100 万人口规模的城市,水环境系统综合治理投入超 过 100 亿元,人均成本超过 1 万元。目前来看,在 长江流域环境治理中,对于经历环境产业寒冬的社会资本而言,项目回报率、投资回收期、 地方政府的支付能力,仍然是影响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大流域治理的主要因素。因此,短期 而言三峡集团是投资主力。
聚焦价格机制的商业模式,将管网等非经营资产转变为经营资产,理顺价格机制,保 障长江大保护可持续性。三峡集团调研发现,治水关键症结在管网、河湖水环境治理等经营性相对较差的基础设施环节,由于这类环节严重依赖政府付费,相关价费政策尚未到位, 社会资本普遍不愿涉足,或是以牺牲工程质量等手段谋求短期利益。如果价格机制不突破, 模式的探索、治理路径的探索都受限制,因此三峡集团积极推进价格调整机制为导向的模式。
例如在管网方面,要积极推动国家层面在管网价格机制方面有所突破,加快城市排水 管网资产的市场化改革,将管网等非经营性资产转变为经营性资产,回报机制由政府付费 逐步过渡到使用者付费,引导资源在治水领域高效配置。在污水处理费方面,2021 年 5 月, 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十四五”时期深化价格机制改革行动方案的通知》,提出进一步 完善污水处理收费机制。结合污水处理排放标准提高情况,将收费标准提高至补偿污水处 理和污泥无害化处置成本且合理盈利的水平,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积极探索实践 PPP 模式优质化提升路径(PPP+EOD 等),实现生态产品价值。与此 同时,考虑当前长江大保护项目仍以 PPP 模式为主,而在当前严控地方政府债务的情况下, PPP 面临较大困境。三峡集团积极探索实践 PPP 模式优质化提升路径,通过 PPP+EOD、 PPP+ROD、PPP+专项债、PPP+生态补偿等延伸模式,更好利用 PPP 模式来实现生态产 品价值,推动建立长江大保护项目全生命周期绩效考核体系,促进生态环保项目资产提升 质量。目前,三峡集团参与这些项目均采用 PPP 模式,形成保本微利、可推广复制的回报 机制及成本控制模式,实现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三峡集团也将积极利用 ABS(资产证券化)、REITs(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 信托基金)等资本工具,发布中证长江保护主题指数,打通资产证券化路径,盘活存量资 产,带动增量,实现“资源-资产-资金”良性循环的滚动开发模式,推动大保护可持续发 展。
EOD 模式打造光谷生态大走廊初见成效,入选环境部首批 EOD 试点名单。2020 年 8 月,长江环保集团首次探索 EOD 模式,与武汉东湖高新区管委会签订光谷生态大走廊生 态旅游示范区一期工程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片区内排污整治、入湖水质提升、海绵化改 造等建设内容为基础,形成水道、绿道和旅游专线“三道融合”,致力于打造具有世界水 准、中华气派、长江文明的美丽光谷。2021 年 4 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关于同意开展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的通知,同意 36 个项目开展 EOD 模式试点工作,期限 为 2021-2023 年,由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武汉片 区管委会及长江生态环保集团组织实施的“武汉东湖高新区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项目”入 选。
2.6 投资加速:年均投资千亿元,十四五进入加速推广期
三峡集团引领下,“厂网河湖岸一体”等模式全面推广。按照最初制定的“一年出模 式,两年初见成效,三年明显见成效”的目标,三峡集团推进长江大保护 3 年来,以实际 成效得到各方的认可好评,全面打开共抓大保护工作局面。三峡集团探索的“厂网河湖岸 一体”模式在四个试点城市已落地见效,并在沿江省市全面推广。2019 年 12 月,推动长 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三峡集团与沿江地方合作开展城镇污水治理经验 做法的通知》,要求在长江经济带范围内全面推广。
“+光伏”等新模式不断推进,助力项目降本增效。目前,三峡集团还在镇江、六安、 武汉等地,探索一体化合作、“四个一体”(建管运一体、厂网一体、供排一体、城乡一 体)、流域综合治理等新模式。在芜湖,三峡集团通过“污水处理厂+光伏”模式充分利用 厂区土地资源设置分布式光伏,实现“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助力项目降本增效,增加 整体效益,目前岳阳、九江、六安、亳州等长江大保护沿线污水处理厂光伏项目也将陆续 落地投产。
长江流域水质优良比例稳步提升。据 2020 年生态环境公报,2020 年长江流域监测的 510 个水质断面中,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 96.7%,同比上升 5.0 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为 0,同比下降 0.6 个百分点。
落地项目投资初具规模,十四五长江大保护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年均投资 1000 亿元。目前三峡集团已基本实现沿江 11 省市业务全覆盖。截至 2021 年 8 月底,三峡集团长江大保护落地投资达 1805 亿元,对应污水处理能力 1668 万吨/日, 雨污管网长度 2.55 万公里,直接服务城镇面积 2.11 万平方公里,直接服务居民人数 2604 万人。“十四五”期间,三峡集团规划约 1 万亿投资规模,70%将部署在长江沿线,其中 长江大保护投资规模达 5000 亿元,年均投资 1000 亿元。
3.投资分析:关注问题迫切的细分领域及有科技含量的细分行业龙头
2019 年生态环境部印发《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提出以长江干流、主要支 流及重点湖库为突破口,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两手发 力”,推进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突出工业、农业、生活、 航运污染“四源齐控”。我们建议优先关注问题迫切、市场空间巨大的管网建设与维护、 市政污水提标扩容、水环境治理及修复、工业废水近零排放四大细分领域。
3.1 管网:十四五投资核心
黑臭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核心在管网。近年来我国污水处理厂产能快速提升,且绝 大部分都是满负荷运行,2020 年我国污水处理率达 97.53%。但与此同时,我国城镇地区 水环境质量却并未得到显著改善,这背后主要原因即是污水收集率低、污水厂进水 BOD 浓 度低,即“污水处理厂进水污染物浓度上不去,水体中污染物浓度就下不来”。根据《城 镇排水系统提质增效的方法与措施》,我国各地实测居民小区出口的污水浓度为 350~500mg/L,无化粪池则更高。若进水 COD 浓度不足 150mg/L,就意味着污水处理 厂真正处理的污水仅是该地区污水产量的 40%,管道和设施容量都被“清水”挤占,而 60% 的污水就都在水体里,可见提高污水处理厂进水污染物浓度是关键,因此补齐城镇污水管 网短板,提升收集效能,成为我国《“十四五”城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的 首要任务。
管网投资巨大,缺乏有效回报机制,一直以来是硬骨头。近几年来,我国排水管道呈 增长态势,2020 年我国排水管道总长达 80.27 万公里(其中污水管 36.68 万公里,雨水管 33.48 万公里,雨污合流管 10.11 万公里),但是在人均占有量、管网密度上,与发达国 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2020 年全建成区排水管道密度为 11.61 公里/平方公里),整体管 网建设能力不足。与此同时,我国城镇排水管网存在一定盲目建设,重复建设情况,加之 管网老化,管道改造、修复严重不足,由此产生的排水管网漏损爆管,地下水污染等事件 时有发生。长江生态环保集团在治水实践中发现:一是城市管网建设属于公共基础设施, 投资巨大;二是城市涉水资源部门较多,协调难度大;三是城市水务涉及民生问题,价格 机制改革困难大。因此一直以来存在“重厂轻网”现象,社会资本普遍不愿涉足,或是以 牺牲工程质量等手段谋求短期利益。相较于城市的高质量发展,管网的配套升级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峡集团提出城市智慧“水管家”模式,管网市场快速发展。立足城市管网难点,三 峡集团创造性地提出“城市智慧水管家”模式,即指三峡集团从实施工程项目转变为主动 站在政府角度进行系统全域谋划,变为地方政府更加依靠信赖的平台和抓手。水管家公司 可在 30-50 年特许经营期内统筹区域或流域的厂、网、河、湖等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建 设、运营维护和涉水调度,以管家身份为地方政府科学诊断城市水环境根本问题,提出系 统解决方案,在全生命周期统筹实施,可有效实现系统治理、精准投入、效率提升。在水 管家模式下,政府部门负责水管家资产的核定、成本监审和精准考核;水管家公司负责向 上对接政府部门、接受考核,向下统一管理和调度涉水资产,是水环境目标的统一责任主 体。水管家公司重点参与管网投资,与其他社会资本共存,通过委托运营和行政许可、受 托监管方式,对社会资本运营进行监督;社会资本则通过招标参与设计、投资、监审和运 营等环节,形成共抓长江大保护格局。
十四五长江大保护预计新建管网 8.3 万公里,对应市场空间 1413 亿元。《“十四五” 城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大力实施长江干流沿线城市、县 城污水管网更新,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解决市政污水管网混错接问题,基本消除生活污水 直排。截至 2021 年 8 月,“三峡集团已建成的雨污管网为 2.5 万公 里左右,而实际需求超过 25 万公里”。根据十四五规划,到 2035 年我国城市生活污水收 集管网基本全覆盖。据此来看,假设 25 万公里管网投资节奏按照年度平均释放,则十四五 期间长江经济带新建管网约 8.3 万公里。按照“十三五”城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数据,新建管网每公里投资约为 169.5 万元,则十四五期间长江大保护管网投资市场空间约 1413 亿元。
三峡模式要求建管并举,业主对供应商质量把控是核心。埋地排水管是涉及到社会公 众利益的社会公共产品。管道产品技术指标未达标或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往往造成渗水漏 水进而引发地表大面积、大落差的破裂、坍塌,社会影响大,且容易导致严重事故和经济 损失。目前长江沿岸各城市均面临管材质量参差不齐、施工工艺不规范、标准不统一、隐 蔽工程质量管理困难、重建轻管问题尤为突出、常态化运维工作机制缺失等管网问题。《“十 四五”城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也提出要加强管网建设全过程质量管控,管材要耐用适用,管道基础要托底,管道接口要严密,沟槽回填要密实,严密性检查要规范。可以预见三峡模式由于要求保障持续运营质量,将对管网质量进行严格把控。
3.2 市政污水:提标扩容持续推动
收集能力提升推动污水厂持续扩容,预计十四五市场空间约 537 亿元。近年来我国污 水处理厂产能快速提升,且绝大部分都是满负荷运行,2020 年我国污水处理率达 97.53%, 其中长江经济带平均污水处理率达 97.36%,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一致。但伴随管网短板补 齐、污水收集率提升、总体用水量伴随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而增长,污水处理产能仍有扩 容空间。以三峡集团中标的长江大保护示范项目“九江市中心城区水环境系统综合治理一 期项目”和“芜湖市城区污水系统提质增效一期项目”为例,两个项目分别规划新增污水 处理产能 17、17.5 万吨/日,相当于 2019 年末九江市、芜湖市城市污水处理产能存量的 63%、37%。
参照 2020 年三峡集团共抓长江大保护形成污水处理能力规模 358 万吨/天,假设十四 五期间每年也新增 358 万吨/天污水处理产能,则十四五期间长江经济带将新增污水处理能 力 1790 万吨/天(即 358 万吨/天*5=1790 万吨/天),结合 2019-2020 年新增污水处理 产能,累计新增污水处理产能 2584 万吨/天。参照《十三五城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发 展规划》数据,污水厂单位投资 3000 万元/(万吨/天),则十四五期间新增污水厂建设市场 空间约 537 亿元。
加强重要水体污染排放控制,长江经济带提标改造势在必行。伴随污水收集率提升和 污水厂扩容,若城镇污水处理厂执行的排放标准和处理条件、技术不变,则污水处理厂出 水中总体水污染物排放量势必增加。《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指出要“严格执行 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将水质达标作为环境质量的底线要求,从严控制污染物入河量”。
《长江保护法》(2021 年 3 月 1 日起施行)提出,长江流域省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没有 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特色产业、特有污染物,或者国家有明确要求的特定水污染源或 者水污染物,补充制定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对于现有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不能满足所辖 长江流域水环境质量要求、流域或者区域水环境形势复杂,无法适用统一的水污染物排放 标准的,长江流域省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严于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水污染物排放 标准。最新的《“十四五”城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也指出,长三角和粤港 澳大湾区城市,京津冀、长江干流和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地级及以上城市,黄河流域省会城 市,计划单列市可对城镇污水处理厂提出更严格的污染物排放管控要求。水环境敏感地区 污水处理基本达到一级 A 排放标准。
江浙等有条件地区出台最新排水标准,引领长江经济带提标改造。目前长江经济带已 有浙江、江苏、安徽、湖南、上海等五省市发布地方标准,对污水排放标准进行分级指导,多数地方指标均严于国家一级 A 标准。例如 2018 年 12 月,浙江省发布《城镇污水处理厂 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标准》,2019 年 1 月 1 日起实施,2019 年 6 月,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发 布《安徽省淮河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 2021 年 12 月,江苏省环保厅发布《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
在最新的江苏省地方标准征求意见稿中,江苏根据水域的功能、重要性和保护目标划分为 太湖流域一、二级保护区,太湖地区其他区域,重点保护区域和一般区域,又根据区域分类和新建、现有城镇污水处理厂将基本控制项目中的 CODcr、氨氮、总氮、总磷等常规污 染物排放限值分为一级标准、二级标准、三级标准。对于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当设计规 模大于等于 5000 m3/d 时,执行一级标准;当设计规模小于 5000 m3/d 时,执行二级标 准。对于现有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排入重点保护区域水体时,执行二级标准,其他地区 执行三级标准。
3.3 水环境:黑臭水体及富营养化持续攻坚
黑臭水体是我国最突出的水环境问题之一。2019 年生态环境部印发的《长江保护修复 攻坚战行动计划》提出以长江干流、主要支流及重点湖库为突破口,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 统治理,推进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黑臭水体作为老百姓身 边的水环境问题,群众关注程度最高、反映问题最为集中。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 是我国水环境问题治理成果的直接体现。
2018 年黑臭水体上报完成率虚高,历经三年攻坚战,地级市黑臭水体治理整体快速好 转。据生态环境部召开 3 月例行新闻发布会披露,2018 年年初,从各地调度上来的黑臭水 体治理完成率已达 99.1%,但生态环境部通过群众举报、卫星遥感等手段,发现很多黑臭 水体并没有消除,有的是加了盖板,有的是撒药,有的是调水冲污,有的甚至把黑臭水体 填掉。为夯实黑臭水体治理工作,2018 年,住建部及环境部印发《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 战实施方案》,开展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到 2018 年年底,黑臭水体治理完成率为 66%;到 2019 年年底,黑臭水体治理完成率上升到 84%;到 2020 年年底达到 98.2%。
2021 年环保督察通报典型案例,进一步披露黑臭水体存在返黑返臭现象,地级市黑臭 水体治理仍未结束。2021 年 10 月 9 日,第二轮第四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通报第四批典型 案例,一共有 5 个,其中 2 个都是关于“黑臭水体返黑返臭”的,分别是“吉林省长春市 建成区部分水体返黑返臭群众反映强烈”,以及“山东省菏泽市黑臭水体整治不力水体返 黑返臭问题突出”。督察组发现,2018 年长春市黑臭水体治理工作通过考核验收后,由于 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长效管控机制落实不到位等原因,部分水体返黑返臭。而在山 东菏泽,由于仅通过河道清淤、临时截污、生态补水等“治标不治本”的方式来完成整治 达标任务,控源截污等根本性措施未得到落实,也导致了水体返黑返臭问题不断重现。
2021 年 11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持续打好城 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文件要求统筹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市和乡村,系统推 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加强农业农村和工业企业污染防治,有效控制入河污染物排放。强 化溯源整治,杜绝污水直接排入雨水管网。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对进水情况出现明 显异常的污水处理厂,开展片区管网系统化整治。因地制宜开展水体内源污染治理和生态 修复,增强河湖自净功能。充分发挥河长制、湖长制作用,建立防止返黑返臭的长效机制。2022 年 6 月底前,县级城市政府完成建成区内黑臭水体排查并制定整治方案,统一公布黑 臭水体清单及达标期限。到 2025 年,县级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京津冀、长三角、 珠三角等区域力争提前 1 年完成。可见,未来县级城市将成为黑臭水体治理攻坚主战场。
十四五期间,长江经济带黑臭水体市场空间约 280 亿元。参考“十三五”全国城市黑 臭水体整治规模数据,全国地级市黑臭水体投资规模为 1700 亿,考虑 2020 年全国县城建 成区面积约为城市的 34%,则全国县城黑臭水体投资规模约为 584 亿。考虑全国部分地级 市黑臭水体仍存在返黑返臭现象,我们假设十四五期间全国地级市返黑返臭比例为 5%,叠 加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已达 98.2%,则十四五期间全国地级市仍有 6.8% 比例待消除,对应市场空间约 116 亿元。即十四五期间全国城市+县城黑臭水体治理市场 规模合计约 700 亿元。根据“十三五”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规模数据,长江经济带地级 市黑臭水体个数及长度分别为 885 个及 2297 公里,分别占全国的 44%及 39%,综合考虑, 我们假设长江经济带黑臭水体市场规模为全国市场的 40%,则十四五期间长江经济带黑臭水体市场规模约为 280 亿元。
水生态修复及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也将迎来快速发展。水体富营养化指的是水体中 N、P 等营养盐含量过多而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其实质是由于营养盐的输入输出失去平衡性,从而导致单一物种疯长,破坏了系统的物质与能量的流动,使整个水生态系统逐渐走向亡。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长江流域接近 30%的重要湖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长江生物完 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废水、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占全国的 43%、37%、 43%。2021 年 11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持续打 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推进长江岸线生态修复,加强太湖、巢湖、滇池等重要湖泊蓝藻 水华防控,开展河湖水生植被恢复、氮磷通量监测等试点。到 2025 年,长江流域总体水质 保持为优,干流水质稳定达到Ⅱ类,重要河湖生态用水得到有效保障,水生态质量明显提 升。可见水生态及湖泊富营养化领域未来也将迎来快速发展。
3.4 工业废水:聚焦废水资源化及近零排放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化工基地。长江历来是我国黄金水道,水运成本较低,运输 原料和产品相对方便,加之沿线矿产资源丰富,长江经济带快速发展成为我国重化工的产 业基地。目前长江流域规模以上化工企业超过 1.2 万家,化工园区多 达 250 个以上,产业总体规模占中国化工产业的 40%以上、全球化工产业的 16%以上。在 2020 中国化工园区 30 强中,有 15 家位于长江经济带。
化工围江问题突出,加强工业治理成为破解之道。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 屏障。但长期以来,长江沿岸重化工业高密度布局,是我国重化工产业的集聚区,沿江“化 工围江”问题突出。2019 年 1 月发改委及环境部发布《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 提出加强工业污染治理等八大专项行动,具体包括:优化产业结构布局,现有重污染行业 企业要限期搬入产业对口园区,工业园区应按规定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稳定达标运行。组织评估依托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园区工业废水对出水的影响,导致出水不能稳定 达标的,要限期退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并另行专门处理。制定造纸、焦化、氮肥、有色金 属、印染、农副食品加工、原料药制造、制革、农药、电镀等十大重点行业专项治理方案, 推动工业企业全面达标排放。
传统工业废水关注达标排放,新法规要求总量控制及工业节水,污水资源化及近零排 放迎来发展契机。目前我国工业废水主要是解决达标排放问题。近年来,针对石化、化工、 制药、造纸、印染、电力、钢铁等重点行业水资源消耗和废水排放强度大的问题,国家大 力鼓励开展沿江沿河工业园区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实现污水资源化及近零排放。2021 年 3 月起施行的《长江保护法》规定长江流域省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严于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 准的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例如《江苏省长江水污染防治条例》规定“沿江地区实行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也提出聚焦农业农村、 工业、城镇、非常规水源利用等重点领域,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在工业节水方面,1) 实施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工程,重点围绕火电、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造纸、印染、食 品等行业,创建一批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示范企业。2)开展节水型工业园区建设。推动印染、造纸、食品等高耗水行业在工业园区集聚发展,鼓励企业间串联用水、分质用水,实现一水多用和梯级利用,推行废水资源化利用。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废水近零排放试点工程。到 2025 年,创建一批工业废水近零排放示范园区。
长江经济带工业废水排放量约 80 亿吨。据中国环境统计年鉴 2016(此后未再更新工 业水排放数据),2015 年我国工业废水排放量 199 亿吨,相比 2010 年的 237 亿吨,整体呈小幅下降趋势。考虑工业发展及工业节水降耗双重因素,我们假设目前我国工业废水 排放量仍为 199 亿吨。由于工业废水来源多样,我们粗略按照环境部公布的 2017 年长江 经济带废水排放总量占全国的 40%以上比例计算,长江经济带工业废水排放量约 80 亿吨,未来工业废水近零排放需求空间巨大。
膜分离技术可很好满足污水资源化需求,长江经济带膜市场空间达 400 亿元/年。在污水资源化及近零排放的大背景下,传统的生物处理工艺已很难满足现行排放标准及污水资源化利用要求,许多园区为实现达标排放增设了深度处理单元。在深度处理技术中,膜分 离技术占地面积小,无需添加化学药剂,出水水质好,可很好满足污水资源化的需求。2018 年我国水处理及料液分离膜材料及膜组件市场销售额达 190 亿元(其中微滤 20 亿、超滤 65 亿、纳滤 5 亿、反渗透 70 亿、膜生物反应器 30 亿),2018 年中国膜工程市场达 650 亿元,其中反渗透工程产值约 260 亿元,占整个膜工程市场 40%的产值。可见 2018 年我国膜材料及膜工程市场即 达 840 亿元,伴随污水资源化市场快速提升,可以预见我国膜材料及膜工程市场有望超 1000 亿元/年,按照环境部 2017 年长江经济带废水排放总量占全国的 40%以上比例粗略计算,长江经济带膜市场空间约 400亿元/年。
关于我们
我们是一家专注于分享国内外各类行业研究报告/专题热点行业报告/白皮书/蓝皮书/年度报告等各类优质研究报告分享平台。所有报告来源于国内外数百家机构,包含传统行业、金融娱乐、互联网+、新兴行业、医疗大健康等专题研究.....目前已累积收集近80000+份行业报告,涉及众多大板块,多个细分领域。
文琳编辑
免责声明:转载内容仅供读者参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构成投资意见,也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添加 wenlin-swl 微信联系删除。
为便于研究人员查找相关行业研究报告,特将2018年以来各期文章汇总。欢迎点击下面红色字体查阅!
文琳编辑
▼长按2秒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文琳资讯》
提供每日最新财经资讯,判断经济形势,做有价值的传播者。欢迎关注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公众号 :文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