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致阳:观照现实 | 艺术汇 专访

王薇 798艺术 2020-09-11



黄致阳:混生

策展人:王春辰、王彦伶

2019年6月29日 - 8月4日

白盒子艺术馆 / 北京


黄致阳“混生”白盒子艺术馆展览现场


一直以来,黄致阳的艺术创作聚焦于其所身处的生存空间及自身对现实的感悟,其绘画语言紧密围绕中国视觉文化系统展开,以一种个性化的方式呈现了对社会现实及形而上层面问题的思考。由王春辰与王彦伶在白盒子艺术馆共同策划的黄致阳最新个展“混声”主要呈现了艺术家十余年来创作的四个系列作品,系统梳理了其近年来创作及思考的轨迹。


艺术汇:《北京生物》系列融合了具象与抽象的元素,并采用了以黑与白为主的色彩构成,人与物的造型及并置方式使画面呈现出一种异化感和想象力。而且画面元素与你早期的作品《肖形产房》系列有明显的相关性。能否谈谈这类作品的推进过程?

 

黄致阳:所谓的焦墨黑白系列是我个人造型语言模式的根本,这里面是意志的自由抒发与个人艺术造型语言记号的不断生发锻炼,又包含了对传统文脉割裂的反叛与延续。这个系列的生成可以溯回到80年代至今,经过了几十年的不断演化,对应的是处于不同地域文化空间的自我身体由内而外的条件反射现象。第一阶段是开始于1991年的《肖形产房》系列,这个系列的创作和台湾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那个时代台湾正处于解严前后,人的欲望得到自由舒展进而肆无忌惮地宣泄开来,《肖形产房》带有某种社会批判与控诉、和社会对抗的情绪,表达了我个人对社会现象的关注态度。


策展人王彦伶现场解读黄致阳作品


之后到德国、纽约,我画面中的形象在不断转变。1996年夏天,我得到德国路德维希美术馆进驻计划与个展机会。在德国工作与学习中创作出了我的《zoon》系列。作品的名称来自一个生物学名词,语意“群居的生物;发育完全的个体”。我的作品一直以来都关注着物种与生物性的变异,这是我创作的内核。我在德国柏林接触到社会街头中朋克文化那种与社会的疏离叛逆,见到自我放逐于都会边缘人的游离状态,感觉这和魏晋文人社会中竹林七贤远离时局的纷扰动乱,遁入自然,放浪于天地间的辟世思想有相似的地方。其中都有某种逃离群体社会约制,追求自主意志、自由思维的生活方式有关。这都是都会变异文化中很有特色的存在现象。我在工作中尽量去避开主流艺术想法,也不去谈所谓的艺术观念,或是当下流行的艺术现象,甚至刻意与之保持距离。而是随心所欲地让自己去观照与直面不同文化地域性差异与自己的身份对话、碰撞,激发自己内在的艺术原生欲求。


《zoon-北京生物 No.2》350×360cm 绢、丙烯、墨 2017


第三阶段是我到北京之后创作的《北京生物》系列。2006年我移居北京,与大陆各地及来自世界天南地北的各色人种族群汇聚混生在这华北平原大地中,这是一个不断变动且迅速挤压碰撞的存在状态,身处于这样刺激的能量挑动中,创作欲望也随被挑起,画面中出现了植物、山川,它们和人的形象融合在一起,画面表现的是天地人神鬼共存的一个空间。生物体在我的画面中是一个假借,我借用这个形体叙述我对当下生存空间的感受。在我看来,人类就是地球上最毒的病菌。

 

艺术汇:在《现象七十二变》及《密视》系列中,由不同色彩线条交织而成的画面呈现出一种更为抽象的图式特点,但它们似乎又与现实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

 

黄致阳:《密视》系列基本上是在反映都会的血脉变动、光怪陆离的景象。在高空中的夜里俯视这大都会中无数的生命个体如是觅生觅活,终极地在交织如麻的社会网络中寻得自我安适的所在。而这个安适的所在真是如我们积极所寻找的美丽梦想吗?我只是既主观又客观的加入这巨大变动中。对应社会现象直观衷诚地表述,但它同时也是客观的、带有批判色彩。密视系列开始采用浓烈色彩层层堆叠与交织出如麻的空间缝隙,显现空间中的生物体在这纵横交错形成的纵深中运动游聚离合的生存景象。再不断调色混色的过程中竟然嗅到了食物腐烂发霉生菌的色彩斑斓的味道。


《密视 No.1902》140×300cm 绢、矿物颜料、丙烯、墨 2019

 

《现象七十二变》是这两年琢磨出来的作品。因为世界在改变,科技在发展,人类被不断地塑造,被不断地推向一个不可预知的状态,我们的思维不断被挑战,资讯不断碎片化,国际地缘政治间的角力迫使人们应接不暇地被动接受这场巨大的全球性格局动荡。在这生存危机与现象逼迫下,之前的艺术方式语言并不足以表达我所感受到的现象的变化,必得重新审视自己抛弃既有的工作惯性去面对新的空白。见佛毁佛、见佛杀佛在所难免。所以就有了初步《现象七十二变》作品系列的产生。

 

艺术汇:《千灵显》系列的图式呈现出一种更为规律的、数性的特点,这个系列的创作是源于怎样的思考?

 

黄致阳:《千灵显》系列创作前几年,我一直辗转于美国、台湾两地,那一阵子身体不是太好,在台湾时每周末去山里道院学呼吸调息。在一年多的时间理解了放松的行、驻、坐、卧呼吸法,学习用自己身体与自然共振共鸣的协和状态。在重新拿起毛笔的状态中发现手与毛笔的连接更加自在,身心与毛笔连结得更加契合。线条起落在身体运行与呼吸中自然形成。在这个系列中原始企图是希企运用古老的笔墨去对应2000年以来改变全球生活模式的数码化讯息世界。


黄致阳“混生”白盒子艺术馆展览现场


千灵显作品随记


生生的印记与能量的律动与穿越

气场

记号印记痕迹轨迹 穿越能量的音律

秩序

飞鸟虫鱼划破天际的开阖

与历史地联结

讯息能量场 我们的先民从结绳记事开始

甲骨圤辞倚天问 会意 转注 象形 假藉 形声

点 线 面 几何 形构文字 表意

数码

直面当下资讯网络 讯息交织流盪地波动

用最自然地材质与古老的文化材料工具

微观事物 是为了更宏观的观世间万物

与无形界

敬畏

尊重我们的存在 空间中一切一切 有形无形的介面

可视与不可视的物语

秩序与伦理 水光山灵 游聚列阵

无语

个人的喃喃自语也是一种修为方式

一切都从一画开始 一次呼吸 一次脉动

 

艺术汇:不难发现,这些作品均是围绕着一个相对具体的地域情境展开,但你依旧采用了以抽象为主的表现方式,应当如何理解你所表现的内容与你所运用的画面语言之间的关系?

 

黄致阳:如果用西方的抽象来讨论我的作品就会窄化,我们绕不开对西方的学习,多少都会受到它的影响,但我从来没有画过抽象画,我相信很多被贴上抽象标签的画家都有这种感受。我面对的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从中寻找自己的渊源,西方的抽象只是给我一个提示、一个激发点。


《千灵显 No.0801》225cm×125cm 墨矿物彩宣纸 2008


艺术汇:在户外展出的雕塑作品《座千峰》以一种极简的方式呈现了有关自然、生物的形态,你在雕塑创作中试图探讨怎样的问题?

 

黄致阳:《座千峰》的精神内核和《zoon》是一样的,所呈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空间景象,其中有一些生物或不知名的单细胞生物体的共生、混生与共构。我在这个系列的雕塑作品中讨论的是有关秩序、伦理,以及人和土地之间的关系,有道家万物共生、万物有灵的生物界现象。这样的思维也可以远推至新石器时期北方红山文化所出土的各类各样石器的表现。这两个系列作品的创作思考涉及全球性生态问题、人的异化、癫狂与文明。这个地球经历了人类从18世纪第一次工业文明以来近三百年的摧残,已经破烂不堪了,我不是一个社会运动者,也不是一个地球环保主义者,作为艺术家我只能提出自己对此现象的焦虑与质疑,提出人与自然是如何可能的相生相成、共生共存,并提供一个美学形式来彰显这个观照。


《座千峰 No.1401、1402、1403》110×90×105cm、200×54×58cm、160×45×40cm 汉白玉 2014

 

艺术汇:无论是绘画抑或雕塑,你的作品均呈现出一种非常强烈的线性特征,为何对线条有着特别的偏好?

 

黄致阳:我从八岁学素描、水彩,十岁开始学油画,十八岁准备报考大学国画专业时才拿起毛笔,学书法、临摹芥子园画谱。这让我着迷,不是为了考试,就是喜欢。从事艺术创作一定要拿起最适合我的工具,而毛笔就是最适合我的工具。从那时起,我开始钻研书法的线性系统,通过线条长短宽细的不断变化构造自己的世界,也跟这个世界对话。

 

艺术汇:线在你的作品中不是僵化的,而是充满了变化及运动感,融入了创作者个体行动的痕迹,这也使画面产生了一种生命感,能否谈谈你与之相关的思考?

 

黄致阳:线性书写是最直接也是最直白地舒发个人生命质地的方法。线性结构的运用从战国时期毛笔发明以来历经大篆、小篆、真、行、草、隶、楷书的历史延革,历朝历代伟大书家辈出,更有摩崖石刻,立碑记事记功以传后世的各种碑石铭记,形成中国文明独有的书法艺术。另外让我更感兴趣的是五千年来从旧石器时期至新石器时期以降至明清的视觉艺术系统中各类各样出土或传世的文物上线性结构的精彩使用。


《现象七十二变》123×220cm 绢、矿物颜料、墨、丙烯 2019

 

艺术汇:从你的创作中可以感受到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这不仅体现在媒介的应用上,也同样体现在画面图式的构成上。请谈谈你的相关思考。

 

黄致阳:这是一个身份问题,我比较期待的是用我们自己的文化系统来解读自己的作品。这是因为西方的话语权是非常强大的,我们的艺术社会又长期处在自我失语的状态,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大多搞传统的学者不懂当代,大多搞当代的学者又不研究中国自己的文脉,掀起了一股以西方双年展系统为艺术政治正确的现象。我反对后现代主义中形式的挪用借用。这是80年代台湾艺术圈自我偷懒的开端,大多艺术工作者落入了全球后殖民文化现象,且沾沾自喜,因为艺术形式挪用被合理化、观念艺术的借用嫁接变得理所当然。以如此所谓西方为主的艺术语言系统的学习模彷为捷径,为进入主流的国际化语境中,艺术创作的主体臣服于一个国际语境的乌托邦世界。


个人对此现象深以为戒,从事艺术工作需不断反思为何而做、为何而思,这是一个无止境往复询问探究自身身份与存在现象的不段纠隔与矛盾的过程。


文:王薇

图:白盒子艺术馆


野游:雪山与荒漠的地形与风情勘察(三)

初识后苏联时代的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一)

第比利斯建筑中的苏联、欧洲与高加索(二)

于伯公:行动的现场

瓦利德·拉德:杀死那些艺术品

刘辛夷:应有掌声

王国锋:凝视

2019“北京艺术地图”第二期发布

免费赠阅

info@798art.or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