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英:我的阶段性工作 | 艺术汇 访谈

王薇 798艺术 2020-09-11


陈英个展
金杜艺术中心 / 北京
2019年8月28日 – 10月19日

陈英个展金杜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陈英的画面带给观者的最直观印象是所谓具象性与抽象性的共存,在金杜艺术中心的同名个展中,新作中的抽象成分被进一步强化,但艺术家始终以一种非常具体的方式展开对画面内容的处理。通过对各种元素的协调,及对画面反馈的回应,艺术家试图寻找一种极致而非完美的画面状态,并在对自身工作方式不断调整、尝试的过程中,探索创作中未知的可能。


艺术汇:此次你在金杜艺术中心的个展中呈现了近年来的新作,相较于上一次在没顶画廊的展览,作品在具有一定延续性的同时又呈现出一些语言上的变化,能否首先介绍一下这批作品在创作上的整体推进?


陈英:我的创作方法是推进式的,有延续性的,这次展览中的作品做了几个不同的倾向的工作呈现。我不会为展览而特别创作,比如这个展览就是一个阶段性工作汇报。去年参加没顶画廊的Condo项目之后,我主动地在创作内容及面貌上做一些调整。这次准备展出的作品有11张,从去年11月开始到现在一共画了13张,其中有2张参加了今年广州的双年展,还有3张画没有展出,因为展览现场是我自己设计的,感觉那3张放在这个空间里会显得拥挤,另外,我也希望这个展览能在面貌上比较规整。展览海报上出现的文字,有的是作品名称,有的是我创作的一个关键词,但这些都无法概括这批作品,于是展览的名称就用了我的名字。


《位置与视点》200×235cm 布上油画 2018
 

艺术汇:你的画面给人留下的最直观印象应该是所谓具象性与抽象性的共存,通过将二者在画面中的并置,你试图寻找、呈现怎样一种状态或关系?应当如何理解你的作品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陈英:相较于上一次展览,这次展出作品中的具象成分要少一些。我觉得用一个具象的方法画抽象也是蛮具象的。比如,这次展览中有两幅非常抽象的作品《间接途径》和《视觉判断》,我用很具象的方式处理画面中的色块和形状,使它们形成一种体积感,但这些都是我臆造的,从而引导观者产生联想。人们总是喜欢猜你画的是什么具体事物,在这两张画中,我只是随意用线勾勒出体积,之后不停地“做假”,比如用背景色覆盖,像是露出了一个局部。它们也是这批画中最后创作的两张,比较特殊。


《远》180×210cm 布上油画 2019

 

艺术汇:一些作品是从非常具体的画面作为起点的,比如《视觉信息,知觉式样》最初是由咖啡馆的具体形象逐渐演变而来的,这样的工作方式对你而言有着怎样特殊的意义?


陈英:这次展览有两件作品都是采用这一工作方式,除了《视觉信息,知觉式样》,还有《对像》。它们呈现的面貌和产生的角度虽然不一样,但都延续了我之前的工作习惯。我以往画的一些风景作品就是先从具体开始,而后对其进行覆盖。通过这种方式,我从具象中提炼出抽象的成分。后来我做出了主动调整,所以其它作品的创作不是按照这种方式。我不喜欢使用单一的工作方式,尝试总没有坏处,它意味着更多的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你会知道什么是适合的,什么不是。


 《关于一些形态的相似》300×200cm 布上油画 2017
 

艺术汇:新作中出现了很多线性元素,包括由直线和曲线组成的形状,它们在画面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陈英:结构和组成不能构成我创作的中心。虽然很多人认为我的作品抽象,但我的创作其实是很具体的。直线和曲线在我的画面中大量存在,我是有意识的塑造这些元素。比如,一些有两条直线、一条曲线构成的三角形其实是移除一个方形中的圆形之后所留下的四个边角的形状。我其实是把所谓的中心去除,用它的剩余物形成一个画面,这也是可以的。没有所谓的主体物、中心思想,这些都是视觉的引导。


艺术汇:另外,你也谈到自己对每张作品的要求不同,这是否意味着你在每张作品中要解决的问题不同?这些问题具体指向什么?


陈英:我要给自己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工作方式在最近几年会一直延续。我希望对自己的工作有所调节。没顶画廊的很多艺术家都不是画画的,他们每个人的创作思维和工作方式都不尽相同,这也令我从中受益。我觉得不可能在一张画中解决所有问题,但完全可以在不同的画面中解决不同的问题,作品可以给我反馈。


《一部分与另一部分》200×360cm 布上油画 2016

 

艺术汇:如果说你的画面是由绘制过程中不断出现的元素推导形成的,那么这说明你对画面的最终结果并没有严格的预设,那么创作过程对你而言显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陈英:是的,虽然我有时也会做一些前期的设计稿,但创作中会出现偶然,结果往往完全和预想的完全不一样。2017年我的工作室比较大,有大约200平米,而这些画都是在一个5米乘8米的空间中创作出来的,而且都是三张以上一起进行的。有时某一张画如果画得太顺了,我就会停下来,因为画得越顺我就越会对它产生怀疑。平均每一幅的创作时间在2到3个月,而《视觉信息,知觉式样》那件作品则画了8-10个月。此外,我的创作也是一个修正的过程,我有一张画就叫做《修正》,从2107年一直画到现在。相对于结果,我更在乎过程。


《转移1》80×70cm 布上油画 2015


艺术汇:一些画面中的元素相当丰富,这是否是有意的设置?通过不断协调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你试图达到怎样一种效果?或者说如何定义画面的完成?


陈英:我始终觉得自己的画面是从具象转化成抽象的,所以我需要一些画面元素作为暗示。有些艺术家的抽象作品其实是设定好的、是有要求的,但我并不是采用这种方式。我画面中的有些元素其实挺表现主义的。我并不想把自己限定为一个抽象画家,这样的工作方式也是对自己的一个提醒。一旦画面没有了主体物,创作变得相对自由,直到画面达到某个我觉得合适的状态,或者说是画面本身的反馈已经足够了,就可以停下来了。也许继续下去会更“完整”、更“好”,但那不是我想要的。我追求的是极致,而不是完美。极致是抽象的,而完美是具体的。其实,绘画表现的也是画画的人,我认为人应当在作品的前面。


《无意识—黑色四块》80x70 cm 布上油画 2015

 

艺术汇:你毕业于中戏舞台设计专业,这是否对你的绘画创作产生了一些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陈英:我最开始不这么认为,我曾经画过一些模型,当时也并没有意识到专业对我的影响。但谈到我的工作是在二维和三维之间展开的,这应该就是舞台设计带给我的影响。但这种影响究竟能够在画面中起到多大的作用,其实并不好讲。有人认为我的画面中有舞台设计中结构主义的影子,但我觉得舞台设计是在剧本基础上的二度创作,这是它和绘画创作最本质的区别。不过,大学时因为专业需要看了很多戏剧剧本,这些对我倒是产生了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


文:王薇

图:艺术家、金杜艺术中心、没顶画廊



共享乌托邦的一种可能:自然与材料和技术的变革

阎洲:连夜,打制一些箭镞出来

拉菲拉·弗格尔:后人类主义的新乐观?

野游:雪山与荒漠的地形与风情勘察(三)

初识后苏联时代的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一)

第比利斯建筑中的苏联、欧洲与高加索(二)

王国锋:凝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