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为道的智慧从何而来?
也许老子预测到了后世学习的方式会改变,所以强调“为学”。但我们讲为学,仅仅把孔子曰、韩愈云、高尔基说……这么数一遍,抄一通,不知要抄到什么时候才能抄完。如果把古今中外专门论述学习的文章、片段收集起来,汇集成本的话,我估计一个人几辈子也读不完,太多了,浩如烟海。其实,为学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自学,二是治学,三是学问。自学是个永恒的话题,这里不再赘述,只讲讲治学与学问。
治学是一个很高的层次。现在凡是学者、专家、科学家……都是治学。治学的特点,第一是“专”。
荀子说:“眼睛不同时看两处,才看得分明;耳朵不同时听两处,才听得清晰。蛇没有脚,可是能够修行飞上天;鼠类有五种技能,终于逃不脱地穴的困窘。”
荀子用这些形象的比喻,说明“学贵以专”、“术业有专攻”的道理。“为道日损”,就是要损去与学科、专业无关的东西,集中精力,以成就毕生的学业,也就是我们常讲的聚精会神。
治学的另一个特点是“严谨”。无论是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还是科学家,他们都不轻易把自己的学问向外卖弄或张扬。为什么呢?因为“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比如,历史学家必须依靠历史考证的依据,科学家必须有实验的结果作为证明。专家、学者的治学是严谨的、严肃的。
第三个特点是道德情操高尚。凡是学者,如果他的道德情操有问题的话,是得不到社会认可的。有许多学者和专家,宁肯牺牲自己的生命,都不愿意在道德情操上有所损毁,不然他的学问得不到世人的认可。
学术成果在大,假如道德情操有大毛病,那他的学术也跟着会倒。我想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大凡著名的专家学者先是道德情操高尚者。这些例子太多了,这里不一一举例。
治学有了一定成果时就是学问。学问这个词看起来很大,像“你这个人真有学问,真了不起”,实际上是很平常的一件事。为什么呢?学问,学问,它并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甚至于是“问而知之”。这个学是问来的,是不耻下问,就像好多人为了学到知识,只要有谁懂得多一点,就向他学习,向他请教,“不耻下问”,这样才有“学问”。
凡是有大学问的人,总是很谦虚的。为什么呢?他想多学一点东西。你知道“—”我就向你学“—”,他知道“二”我就向他学“二”,有人知道“三”我就向他学“三”,这样他的知识就积累起来了。
于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回头一看,不学习的人知道的只是一,只是二,或者只知道三,而勤学者却知万物了,这就是学问的结晶。
当然也要会问,不耻下问,问了以后还要会生,不会生也不行,生就是“为道”。“一”能不能生“二”,“二”能不能生“三”,“三”能不能生万物,能不能“负阴而抱阳”,能不能“冲气以为和”,这不是一般层次的学和问。
老子为道,要从学习说起。人们的智慧从哪里来?关键在于你的学习能不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当你的学问呈螺选状时,你就能够得到老子为道的智慧了,老子为道的智慧就是大自然的智慧,是从自然规律中学来的。
以后我一定要做一个谦虚的人,还要做一个做多想问题的人。
马云叔叔,今晚有空吗?尚书有些问题需要请教。
近期热门文章:点击下面蓝色字体即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