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看”的小腿,背后的健康问题也需要警惕!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身边的亲人,朋友抱怨自己的腿部静脉突出如蚯蚓一般,皮肤颜色改变等情况。然而,大多数人往往将这些问题简单地归咎于“不好看”,想着如何通过穿搭来遮盖掉这些瑕疵,直到有些人出现疼痛和瘙痒等症状,甚至是肿胀、皮肤溃烂时,才会想到就医。
事实上,这些症状都是由下肢静脉曲张所引起的,下肢静脉曲张属于慢性静脉疾病,它不仅影响我们的外观,更重要的是,它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长期的静脉曲张会导致血液回流不畅,引发深静脉血栓、皮肤溃疡等并发症,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它不仅是美观问题,还是实实在在的健康问题。我们今天一同看一下,下肢静脉曲张所带来的健康风险。
▍为什么会出现下肢静脉曲张
静脉曲张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静脉疾病,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平均发病年龄为53.4岁,女性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在我国,下肢静脉疾病的患病率高达8.89%,即有近1亿的患者[1]。每年新发病率为0.5%~3.0%,其中出现静脉性溃疡占1.5%。由于现在人群的生活方式和工作习惯,长时间的久坐久站,使得发病越来越年轻化了。
引起下肢静脉曲张的主要原因就是静脉高压,形成静脉高压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1.瓣膜功能不全:静脉内有瓣膜,它们的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如果瓣膜变长、撕裂、变薄或黏附在一起,就会导致瓣膜无法正常工作,血液会倒流回下肢。这样一来,我们站立时下肢的血液会被迅速地回流到静脉中,导致静脉内的压力升高。
2.回流障碍:有些人天生就存在静脉回流障碍,这是由于静脉的结构或位置异常导致的。肌肉收缩时会推动血液向心脏流动。但是,如果静脉存在回流障碍,肌肉收缩时就会产生额外的压力,导致静脉内的压力升高。
3.腓肠肌泵功能不全:腓肠肌是位于小腿后部的一块肌肉,它可以帮助推动血液从下肢流回心脏。如果腓肠肌的功能受损,例如因为肌肉损伤或疲劳,它就不能有效地推动血液回流。这样一来,下肢的血液就会积聚起来,导致静脉内的压力升高。
当静脉高压发生时,就像给水管加压一样,水管内的水流就会变得不稳定,甚至逆流。这样一来静脉压力过大,就会向外膨出,鼓起,就形成了我们常看到的下肢静脉曲张了。
▍怎么判断静脉曲张的严重程度
1.静脉扩张:静脉变得明显突出,触摸时可以感觉到脉搏跳动。
2.疼痛和不适:在站立或行走一段时间后,下肢会出现疼痛和不适感。
3.肿胀和水肿:下肢出现肿胀和水肿,尤其是在晚上或长时间坐着后更为明显。
4.皮肤变化:下肢皮肤变得干燥、瘙痒、色素沉着或出现溃疡等。
5.疲劳感:下肢感觉疲劳、沉重或无力。
如果症状出现明显、频繁,提示着病情较为严重,需要及时就诊,寻求专业的帮助。
我们还可以通过外观加症状,参考CEAP分级来判断严重程度
C0级:未见异常扩张的静脉。
C1级:可见毛细血管扩张(红血丝)。
C2级:可见局部的静脉扩张,无症状。
C3级:可见明显的静脉扩张,同时伴有水肿
C4级:可见明显的静脉扩张,同时伴有皮肤病变(色素沉着、皮肤硬化等)。
C5级:可见明显的静脉扩张,同时伴有可以愈合的溃疡。
C6级:可见明显的静脉扩张,同时伴有不可以自愈的溃疡。
如果长时间不处理下肢静脉曲张,随着病程的进展,容易出现更加严重的危害:
皮肤溃疡:长期的静脉曲张可能导致皮肤营养不良,形成皮肤溃疡。这些溃疡通常难以愈合,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疼痛和不适:静脉曲张可能导致腿部疼痛、瘙痒和不适。这些症状可能影响日常生活和睡眠质量。
出血:静脉曲张可能导致血管壁变薄,容易破裂出血。这通常发生在静脉曲张的严重部位,如腿部。
血栓性静脉炎:静脉曲张可能导致血栓性静脉炎,这是一种由血栓引起的炎症反应。
深静脉血栓:静脉曲张导致血液回流不畅,从而引发深静脉血栓。这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一旦血栓脱落,可能导致肺栓塞,甚至危及生命。
▍下肢静脉曲张该如何处理
对于下肢静脉曲张,其实无论何时开始治疗都不晚。目前,有多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供选择,常见的包括药物治疗、压力疗法、硬化剂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疗法:对于有明显症状和体征的患者都需要进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可改善静脉功能,缓解下肢沉重、酸胀不适、疼痛和水肿等临床症状,对于发生溃疡的患者,可以促进溃疡愈合。
压力疗法:通过穿着弹力袜来改善下肢静脉回流,减轻静脉曲张的症状。弹力袜的压力可以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减少血液在静脉中滞留,从而缓解下肢肿胀、疼痛等症状。适合于下肢静脉曲张早期以及症状轻度的患者。同时对于一些需要长时间站立的人群,使用弹力袜也有一定预防静脉曲张的效果。
硬化剂治疗:硬化剂治疗是通过向静脉内注射一种硬化剂,使静脉内壁粘连在一起,最终使静脉闭塞。这种方法适用于较小的静脉曲张,可以避免手术切除带来的创伤和并发症。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传统剥脱术、激光治疗、射频消融治疗等方法。选择哪种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决定。
TIP
除了上述治疗方式外,生活方式也需要积极改变,保持积极运动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久坐久站。如果是由于工作关系,无法完全避免,建议可以间隔30分钟,活动一下。
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