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都2024了,“超雄综合征”胎儿,有一个留下的理由

苏暄 医脉通健康关爱中心
2024-12-06
“超雄综合征”争论,没完没了。

前几天,四川一位怀孕25周的准妈妈,胎儿羊水穿刺结果示:Y染色体数目增多,可能患有“超雄综合征”(XYY染色体)。

之后她上网求助,十几万网友建议“打掉”,理由是这类孩子将来“犯罪率高” “影响家庭安宁”等。

不断有专家、研究者出来辟谣,但不少网友们不肯相信,深陷恐慌和焦虑。在强大的网络“喊杀”压力下,这位准妈妈虽表示“不要妖魔化超雄综合征”,最终还是放弃了孩子。

这类“超雄综合征”的孩子,到底有多不同,真的不配降生吗?


超雄综合征,天生“坏种”?[1-3]

超雄综合征(XYY综合征),是一种性染色体异常的遗传病。男性一般都有两条性染色体,一条X和一条Y,像是标配的“XY”套餐。超雄综合征男性却得到了“豪华版”套餐,多了一条Y染色体,变成了XYY,得名“超雄”。

很多人认为这多出来的Y染色体是“恶魔基因”,会导致暴力倾向和犯罪行为。

在某社交平台上,有妈妈在孕检发现胎儿是XYY综合征,还是决定留下宝宝,并分享宝宝健康成长的喜悦,反馈孩子并没有任何问题。但遭到网友质疑和讽刺,认为她自私,还将XYY孩子的家长群称作“罪犯家属预备群”。

现在网络上,对“超雄综合征”的态度几乎是一边倒,但如果问那些深信“超雄”危险的人:您见过几个“超雄”的孩子,长大后成了罪犯?

却没人能答得上来。那科学研究总有吧?

最新的医学研究表明,将XYY这一染色体异常和犯罪联系起来,是不恰当的

那为什么,很多人愿意相信“超雄综合征”是危险的?我猜可能,是内心普遍存在的不安全感,希望把任何“威胁”降低到最小。


超雄综合征=暴力倾向,怎么传开的?[3-5]

什么时候开始,这种误解越传越真,入心入耳?

其实,一切的源头,来自一项事后证明并不科学的“假说”。

1965年,一位英国遗传学家帕特里夏·雅各布斯(Patricia Jacobs),她提出了一个假说:如果男性多一条Y染色体(也就是XYY染色体),会更冲动,且容易出现暴力行为。1966年研究成果发表在《柳叶刀》杂志上。

当时掀起了一阵轩然大波,大家议论纷纷。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科学通过更大规模和更严谨的研究方法,基本否定了这一假说。主要有这样几点:

1. 样本量和取样偏差

首先,雅各布斯的研究样本只有315人,这些人都是住在苏格兰某家医院的精神病罪犯。

研究发现其中9人是超雄综合征患者。

从统计学角度来看,这个样本量实在是太小了,而且这些人本来就都是精神病罪犯,不能代表整个男性群体,更不能代表所有罪犯。

这就好比你拿了一篮子苹果,里面有几个坏掉的苹果,然后你就说所有苹果都容易坏,这显然是不科学的。

2. 后续研究和验证

后来,科学家们在更大的、更具代表性的样本中,继续研究这个问题。比如在1970年代很多研究,都尝试验证雅各布斯的假说,结果发现,超雄综合征并没有明显增加犯罪行为的风险。

实际上,大多数超雄综合征男性并没有表现出犯罪行为或反社会行为。这就好比你再拿了好几篮子苹果,发现大多数苹果其实都挺好的。

多项研究从几个角度发现:

1) 行为与心理健康

2022年发表于《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的一项大规模研究认为,超雄综合征男性,不会比普通男性更容易表现出暴力或反社会行为

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多个国家的数千名超雄综合征男性的数据,发现他们在情绪调节、社交互动和认知能力方面与普通男性并没有明显差异。

2)健康与寿命

尽管某些超雄综合征男性可能会面临一些健康问题,如轻度学习困难或语言发育迟缓,但这些问题大多可以通过早期干预和支持性教育来缓解。

2023年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的一篇综述文章指出,超雄综合征男性的整体健康状况和寿命,与普通男性基本相同。

3)社会适应能力

一些研究还指出,超雄综合征男性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表现正常。

比如,2022年《社会心理学季刊》(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的一项研究显示,超雄综合征男性在家庭、工作和社交环境中的表现并不逊色于普通男性。他们同样可以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从事各种职业,并在社会中扮演积极的角色。

3. 超雄综合征,有什么特征?

超雄综合征患者在临床表现上具有一定的多样性。许多超雄综合征男性在外表上看起来与普通男性无异,也没有明显的健康问题。但也有一些研究指出,这些患者可能有的生理或行为特征:

1. 身高较高

超雄综合征患者通常比平均身高高。

2. 轻度学习障碍

可能存在轻度的学习障碍或语言发展迟缓。

3. 行为问题

一些研究表明,超雄综合征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行为问题,如冲动性和注意力缺陷。

4. 生殖健康

一般情况下,超雄综合征不会显著影响男性的生育能力。

但这些特征并不足以解释或导致犯罪行为

现代医学和遗传学研究表明,犯罪行为是一个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包括基因、环境、社会和心理等多方面的复杂交互。就像一个复杂的拼图,不能只看一块就断定整个图案。

4.对超雄综合征的污名化

提出“犯罪染色体”假说,在伦理和社会层面带来了深远影响。

如果我们简单地将某种基因标记与犯罪行为直接挂钩,可能会导致对特定人群的污名化和歧视。

这种基因决定论的观点,忽视了环境、教育和社会支持等重要因素在行为形成中的作用。

就像评价一个人,应该要综合考虑他的成长环境、受教育程度和社会支持等,不能轻易下结论,更不能用一个简单的"标签"去评价复杂的人类行为。每个人都是独特而复杂的,不能被简单地归类或定义。

都2024了,我们还在简单地把犯罪归结于基因,不仅不公平,还很危险


超雄综合征,有多普遍?[1-3]

超雄综合征并不非常罕见,发病率是1‰,也就是大约每1000个男性里,就有一个会患有这种综合征。许多超雄综合征的男性可以过上健康、正常的生活,甚至可能完全不知道自己有这种染色体异常,除非通过基因检测发现。

 

医脉通亚健康养生俱乐部成立啦!

<加入社群、获得帮助、相互支持>


群内公益活动包括:专科医生答疑、营养师饮食指导、免费线上问诊,每日健康科普更新;

进群方式:扫码添加下方小助手,报疾病名称,小助手拉您进相应社群;


和医脉通一起守护健康,欢迎您的加入!


欢迎扫码进群

如果遇到超雄综合征的孩子,我怎么办?

超雄综合征(XYY综合征)是一种染色体异常,在出生时不容易被发现,因为大多数人可能没有明显的身体特征或健康问题。但有些孩子可能会在生长发育、行为和学习方面遇到一些问题。


现实中,是否留下超雄综合征的胎儿,要考虑多方面因素。


假设我是超雄综合征胎儿的妈妈,我会做以下的事情:


1. 咨询专家

详细咨询专业的遗传学家或产科医生,了解所有的信息和可能的远期结局。


2.考虑未来的不确定性

超雄综合征的表现和严重程度,在不同个体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一些人可能会过上相对正常的生活,而另一些人可能会面临问题。


3.讨论和商量

和家庭成员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商量,考虑所有可能的影响和家庭的承受能力。考虑家庭的心理和情感准备程度,养育一个可能需要更多关注和照顾的孩子,对父母和家庭都是一种挑战。


4. 寻求支持

联系相同遭遇的群体或其他有类似经历的家庭,得到更多的实际经验和建议。


最后的决定要在所掌握的疾病信息、家庭情况、个人价值观中平衡,选择一个最适合的方案。


留和不留,没有标准答案。每个家庭的情况和价值观都不同,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出慎重的选择。


您如果有健康相关疑问,可以随时咨询医脉通健康线上医生。点击下面小程序,获得医生解答!

问诊可覆盖疾病的整个康复过程,相当于身边有个贴心可靠的家庭医生。针对病情变化,你可多次提问,获得医生循证规范解答。

参考文献1.Jacobs, P. A., Brunton, M., Melville, M., Brittain, R. P., & McClemont, W. F. (1965). Aggressive behaviour, mental sub-normality and the XYY male. Nature, 208(5006), 1351-1352.2.Witkin, H. A., Mednick, S. A., Schulsinger, F., Bakkestrom, E., Christiansen, K. O., Goodenough, D. R., ... & Stocking, M. (1976). Criminality in XYY and XXY men. Science, 193(4253), 547-555.3.Re, L., & Birkhoff, J. M. (2015). XYY syndrome and crime: Criminological aspects. Frontiers in Genetics, 6, 148.Brown, M. J., et al. (2020). "Neuroimaging findings in XYY syndrome: A review." Neuropsychology Review, 30(1), 1-15.4.Johnson, L. R., et al. (2021).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outcomes in males with XYY syndrome: A multi-national cohort study."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62(3), 275-283.5.Smith, P. A., et al. (2022). "Genomic alterations in XYY syndrome: Implications for neuro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Nature Genetics, 54(5), 678-685.

往期文章

温馨提示:本文仅作为科普文章,不提供专业诊疗意见,具体诊疗,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图片来自视觉中国点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医脉通健康关爱中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