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类影视作品崛起背后,是整个社会对教育问题的焦虑

一起拍电影编辑部 一起拍电影 2019-09-05


作者 / 魏建梅


“教育,是让一个孩子眼睛变亮的过程”。

 

在接受一起拍电影(ID:yiqipaidianying)专访时,俞白眉如是说。

 

教育,是《银河补习班》想要探讨的命题之一。也正因为如此,影片一边吸引着诸多观众的注意,一边掀起大家对影片中所展现的教育方式的讨论热潮。在前不久的剧集市场中,同样聚焦教育话题的《少年派》刚刚收官,《小别离》姊妹篇《小欢喜》官宣定档,综艺市场中,上半年《少年说》《考不好,没关系?》同样掀起一波讨论,《变形计》第十八季正在热播当中......

 


其实,教育一直是社会发展的核心议题,甚至可以说,自从人类诞生,教育问题便随之产生。古代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经典故事无不都是有关教育的话题。邓小平在党的十三大中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更是把教育推至关乎国家发展的重要地位上。到如今,教育成为当下影视创作者的热门表达话题,而且总不乏爆款出现,掀起一波讨论。

 

但热门背后也总伴随着争议,那到底影视创作者为何纷纷将镜头聚焦教育层面?教育类影视作品频出的意义在哪里?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影视作品中表达的“新型”教育方式?


 

教育环境催生下的影视作品

 

不管是校园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大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由来已久。而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当下人们也逐渐开始反思教育的意义,意欲寻求更为有效的教育方式。比如素质教育的提出,便可以看作是一种对传统应试教育的“挑战”。

 

现实生活中大家对教育问题的不断反思,也让影视工作者找到了创作的灵感与素材。基于教育本身强烈的话题度及广泛的关注群体,教育类影视作品有着天然的受众群,极易让观众产生共鸣,这其实也是影视创作者想要达成的目标。双向选择下,教育类影视作品的兴起也成为必然。

 

 

其实,教育类影视作品的每一次出现总能引起一波讨论热潮,而且多出爆款,像之前的《小别离》《狗十三》,今年的《少年派》等等都有着较高口碑。这其中当然离不开内容本身的高质感,这也是作品出圈的重点所在。当然更重要的在于,观众在诸多影视作品中看到了生活的影子。因为现行教育体系中所出现的诸多问题都有折射在相关影视作品当中。

 

在以往的传统教育观念中,分数,是大家争相且唯一追逐的目标,学生以分数论成败,家长老师也总以分数施压。目前国内虽然出现了素质教育,以等级代替分数等新的教育方式,但不可否认的是,分数,仍然是中国学生迈不过的一道坎儿。很多影视作品也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探讨。

 

比如电影《狗十三》中,爸爸只关心女儿的成绩,甚至强迫女儿把天文兴趣班改为英语培训班,影片最后,李玩的英语成绩最终拿下全级第一,爸爸顿时喜笑颜开,喜悦之前溢于言表;《小别离》中海清饰演的童文洁是一个坚定的“唯成绩论”主义者,在她眼中,“85和84.5是有本质区别的,哪怕差0.5也不行”,这也成为剧中的一大金句,被很多观众所热议;《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也以颇为魔幻的表现方式,将追逐分数的考试制度进行了一番讽刺。

 

▲《狗十三》剧照

 

而在素质教育之余,各种层出不穷的“艺术”补习班也应运而生,把学生的业余生活安排地满满当当。《虎妈猫爸》中赵薇饰演的毕胜男便给还在上幼儿园的5岁女儿报了多个兴趣班,即使钢琴老师明确表示女儿不适合弹钢琴,但毕胜男还坚持让女儿上钢琴课;《少年说》中,也有不少学生吐槽家长给自己报得补习班太多,1周7天都是课,根本没有业余休息时间。

 

▲《少年说》剧照

 

另外,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出国留学在近些年也渐成风潮,不断覆盖更多的人群。根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达到54.45万,到2017年,总人数首次突破60万,达到60.84万,同比增长11.74%,去年,总人数又上涨到66.21万,有着8.83%的增长率。虽然留学人数增速有所放缓,但总体的增长态势我们不可否认。

 

在此背景下,有关留学题材的影视作品也层出不穷。2016年,聚焦初升高阶段的《小别离》便有着此类话题的探讨,从去年开始,《陪读妈妈》《带着爸爸去留学》接踵出现,留学类作品可谓进入一个小高潮,除了留学,这两部作品也将“陪读”这一新话题带入观众视野,《少年派》也聚焦“陪读”,但大背景是中国传统教育下的“高三陪读生活”,并非“留学陪读”。

 

▲《带着爸爸去留学》剧照

 

除此之外,原生家庭阶级地位的不同孕育出的差异教育方式,老人和父母的隔代教育理念,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问题,包括与孩子教育问题相伴的夫妻关系等等,几乎在每部作品中都有所涉及和探讨,这也是当下教育体系中绕不开的几大家庭矛盾点。


 

影视作品背后的教育反思

 

心理咨询师兼作家武志红曾表示,我们社会的教育体系,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其实都停留在了“竞争式快乐”这一层面,应试教育的核心逻辑,就是在追求竞争式的快乐,即一定得我比你强,这样才快乐,否则就痛苦。

 

不管是让孩子考高分,还是报补习班、留学,家长们其实都秉承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这一教育理念,让孩子成长,并企图让孩子习得“竞争式快乐”,这其实也是很多中国父母的终极理想。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这何尝不是父母本身“竞争式快乐”心理的展现?

 

《小别离》中,普通工薪阶层的吴佳妮即使有着一个学霸女儿,仍然不断给女儿施压,让其背上改写家庭命运的使命;父母双亡的童文洁凭着自己的努力考上研究生,爬上中产阶级,过上了好日子,在她眼里,既然自己能做到,有着更好的家庭和教育条件的女儿也一定能做到;身家过亿的张亮忠则希望儿子学成归来,继承家族产业,让整个家族扬眉吐气。

 

▲《小别离》剧照

 

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父母,但让孩子实现自己未完成梦想的期许又是那么地相似,这几乎也是所有中国父母的常态。当现实生活的诸多魔幻时刻映射到影视作品中,也推动了更广泛的群体对教育问题的重新审视与思考,这无疑也是教育类影视作品存在的意义。

 

在有着中国版《屋顶告白大会》之称的《少年说》中,便有学生吐槽父母对自己的“打击式教育”,选择文科被拒绝等诸多问题。面对勇敢袒露自己内心的孩子,天台下,存在意识到自己错误的家长,当然也有依然固步自封,坚持己见的家长。但无论如何,这种面对面的沟通交流都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某些情感壁垒。

 

▲《少年说》剧照

 

《考不好,没关系?》则启用父子身份互换的方式,当父亲充当小学生,孩子化身考官,以换位思考的方式试图探讨代际教育话题,让父子双方对过去的自我表现进行反思。尤其是父亲,在面对节目中孩子吐槽自己“笨”的时刻,是否会联想到自己对孩子不耐心,甚至施以“打骂”教育方式的时候呢?这样的身份互换,无疑是一次颇为有趣的代际交流。

 

其实,包括《虎妈猫爸》《小别离》等在内的热门影视作品在掀起社会热潮之时,很多围绕作品而出现的专家探讨会也纷纷开展起来。研讨会在肯定影视作品取得的优异成绩之余,也将作品探讨的教育话题从屏幕拉回现实,摆在了现实生活的台面上。

 

▲《虎妈猫爸》专家研讨会

 

当然,热门影视作品的走红同时也总伴随着争议。拿《银河补习班》来说,围绕影片中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也在当下引起广泛热议。客观来说,影视作品中的教育探讨其实原本也是创作者从个人经验出发的表达,其所提出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对当下教育体系的探索和尝试,这本身便是见仁见智的。

 

 

其实在国家层面,有关教育改革的政策一直以来也不断涌现。今年7月初,中共中央、国务院便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对如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比如,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不得以面试、评测等名义选拔学生等等。不难发现,以国家之名发布的政策更多是针对校园教育,家庭教育的进步尚需要广大家长自我探索与觉醒。

 

当然,教育改革始终是一门任重而道远的学问,究竟哪种方式最适合中国国情,最能调动起中国学生的兴趣,依然等待大家的探索。而那些教育类影视作品在反映教育现状之余,或许也为未来的教育改革探寻出新的可能性。





近期热文


可憎的中国电影闲人

老年观众调查

俞白眉专访

为什么点映越来越重要

中国观众审美变迁



商务合作 / 转载 / 加入社群 / 约稿

请联系微信ID:

15201655723   yqpdy2018

 1028627745   649778177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