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绽放的莲花——黄南木刻雕版印刷艺人桑杰和他的儿子们
点击上方“藏人文化网”关注
桑杰家雕版印刷的日常
一
雾雨蒙蒙的清晨,我们驱车来到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郭麻日村。
空气中弥漫着松柏的清香,和着村道旁青草与泥土的味道,对我来说,这是最温暖的乡村味道。
郭麻日村是热贡地区土族、藏族混居的村落。古村建筑历经沧桑,独具风格,一二百年的土楼随处可见。如同同仁县的其他村落,这里的很多人家都会绘制唐卡,会石雕和木雕技艺。不同于其他村落的是,郭麻日村从事木刻雕版印刷的僧俗艺人居多。2006年,郭麻日村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确定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这也是青海省唯一获此称号的行政村。
通往村落的乡间窄路,是平滑的圆形青石与泥土铺就的深远小径,夹在两面高耸的泥草院墙间,显得神秘而悠远。
绕过夯土版筑的围墙,推开色迹斑驳的老木门,一座古朴土楼呈现在眼前。楼台上,端坐着一位老人,在与老人目光相逢的一刻,那浸满笑意的双眸,传递给我一份温暖和踏实。他,就是当地最有名气的民间木刻雕版大师桑杰。
循着踏梯走到二楼平台,目光所及都是各种雕版印刷用具。“这些字符像朵朵盛开的莲花,好漂亮呀!”我端详着手中的一块精美小雕版感慨道。
木刻雕版传承人拉旦
“那是经文雕版。”老人的三儿子拉旦笑着给我解释。说话间,老人和他的大儿子安拉扎西也走进来,一同和拉旦忙碌起来,眼下,他们正为村民赶印各种经幡福联和订制的雕版。
俯首、屏气、凝神、擤刀、推行……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他们行云流水般的雕刻,心底暗自赞叹。拉旦的声音及时传来:“雕刻前先要根据雕版内容,在纸上按所需规格书写文字或描绘各种图形,然后反贴在刨光的木板上,再根据文字和图案刻出阳体,做成雕版。”
刻刀、铲凿、木槌,在他们手中俨然成为身体的一部分。你看,他们时而用细如针尖的月刀和柔若舞女的纤指,随着木屑的起落行走在木板墨线间,将眼前图景幻化为舞动的芭蕾;时而用一指宽的铲凿,以匠人的铁臂将文字图案凿刻于纹质细密的桦木上……工具起落之间,一个个字符,逐一显现;一朵朵莲花,依次盛开。用心凝气聚力,驭神行歌走弦,手起刀落间,便是一念忽起一念落,一生修行。
“这才是初品,还需刷磨掉细小的木屑,用清油将雕版涂刷三四次至浸透,再用开水洗净墨迹,就变成了润滑坚固的雕版。”拉旦替桑杰老爸给我们讲解道。
雕版 《吉祥八宝》
刻好一块雕版至少需要一两个月,有些则要更长时间。桑杰老人拿出一块成品雕版举起向我们展示,透过光线,雕版上的图像和文字看上去油润而透明如玉般,漂亮极了!
说话间,安拉扎西和拉旦开始印刷。87岁的桑杰老人坐在沙发上当监工,不时上前给儿子们搭把手。印刷前先调墨,在自制的石窝里倒入适量的墨汁,搅拌均匀,墨不能太浓或太淡,然后用老粗布蘸着墨汁均匀地涂抹在刻版上。准备好印刷前的工作,父子一同将印刷用的丝帛进行量裁,一张张丝帛平铺在刻版上,再盖上一张同等大小的纸张固定,用棕毛刷子刷擦覆盖丝帛的纸张,四周用力均匀,使雕版上的墨汁转印到丝帛上,然后轻而快地掀开丝帛,所需的印件便跃然帛上。
平日里常常看到藏族人家门楣上悬挂的福联,约略知道和汉族过年贴的春联一样有着祈福、辟邪的寓意,表达着五谷丰登、和睦美满的心愿。而对藏族福联的各种文图的意思和典故知之甚少。
雕版 《隆达》:祝愿吉祥如意
“不同的雕版有不同的内容,不同图案印件的摆放也是有讲究的……”桑杰老人边说边从已经制作好的雕版印件中拿出几幅展示给我们看——瞧,那妙相庄严的佛像是莲花生大师,是印度佛教史上的大成就者之一,是藏传佛教的主要奠基者;那手持法器的狮面空行母,其原始法身为般若佛身,报身为金刚亥母,是莲花生大师之护法,具大威神力;那相貌凶恶的马头金刚,是观音千千万万化身中之一种化相,是帮助修行者降魔除障的忿怒形相;还有迎风飘扬的风马旗,藏语为“隆达”,亦称为“风马经幡”。经幡的中心是一匹骏马,骏马形象是神速的象征。祈愿受五种自然物制约的世间一切事物,由对立转向和睦,由恶转向好转向善……藏民族认为,雪域藏地的崇山峻岭、大江莽原的守护神,他们经常骑着风马在雪山、森林、草原、峡谷中巡视,保护雪域部落的安宁祥和,抵御魔怪和邪恶的入侵。因之,普天之下,莫非神佑,有藏胞的地方就有风马……
这些福联,满载着百姓心中的神话故事,满载着他们的美好愿望及对生活的感念之情。对于制作它们的桑杰和他的儿子们来说,每日沉浸其间,内心深处自有一份深深的虔诚,而看着村民们小心翼翼地包裹好各色福联,在连声道谢后远去的身影,那无限的满足感便会溢于言表。
二
时间在桑杰父子手下静静流逝,桑杰的两个小孙子也默默参与进来。四岁的大孙子乖巧地依偎在爷爷身旁观望,嘴里还嘬着奶嘴的小孙儿也安静地坐在父亲拉旦的腿窝里看着大人忙活。从两个孙儿平静专注的神情中,足以看到这已成为这个家庭的日常——长辈们的耐心、恒心和匠心,让孩子们打小就耳濡目染,心灵眼活。
桑杰在教孙子雕版技艺
眼前这满含亲情和暖意的画面,陡然定格在我心灵的雕版上,印迹清晰,充满张力。
说起桑杰的艺术之家,在当地名气很大,他们是同仁县唯一靠雕版印刷代代相传过活的家族,传承历史源远流长。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1932年出生于同仁县郭麻日村的桑杰老人,从婴儿时就伴随在雕刻技艺精湛的父亲拉加身边。7岁起他正式跟父亲学习藏语及绘画、雕刻的基础知识,12岁,学习木刻雕版和印刷。“绘画不仅要掌握线条、造型和构图,灵性、情感和技术也不可或缺;雕刻,不仅要懂得木料的选材,更要讲究刀法,要熟练使用大斜刀、U型刀、小月刀等几十种刀具凿铲,真是不容易!记得最初正式学刻繁复的藏文,刀刻走向由右往左,一天也只能刻一行。生怕刻坏了而前功尽弃。”桑杰老人回忆着年少时学艺的点点滴滴。他说,17岁时,自己跟随夏吾达杰师傅学习雕版及绘画技艺,以后又跟随更登谢热大师在隆务寺学习坛城技艺。在郭麻日寺,还跟随旦巴曲培大师学习时轮金刚立体坛城技艺,在郎木寺,跟随叁木丹大师学习普光照明立体坛城……他用毕生的时间学习和掌握了绘画、雕版、印刷及复杂的各类雕刻技艺,备受乡亲们的尊重和赏识。学成后,他常年为寺院和民间刻雕版,所雕刻的内容很多,其中记忆深刻的就是家族的十几户亲人花费六七年的功夫而雕刻了三本经书,所有的雕版加起来有一千五百多个。
村民们在上雕版印刷培训课
“太辛苦了!后来许多亲戚都放弃了雕版技艺,真是可惜!”桑杰惋惜地说着。
几十年如一日,老人的双手因常年劳作而变形裂口了,老人的旧衣沾满了墨迹,而那张皱纹密布的笑脸,却洋溢着阳光,辉映出他内心的满足与幸福……是啊,正是凭着这样一份热爱民间艺术的炽烈之心,和一份传承历史文化的痴心担当,使他得以全身心投入古老的民间艺术创作中,雕刻出了美妙绝伦的人间精品。
眼前一幕,令我感喟不已。
回到西宁,我去商场精心为老人挑选了一件新衣,并交给老人的儿子扎西带回去。不想,扎西回到家,就发来老人穿着新衣的照片和视频。看得出,老人是由衷的开心,他穿着新衣站在院子里,那双灵巧又粗糙的大手一时竟无所适从的样子,想去摸摸新衣,又怕被油墨弄脏。我看到,不禁莞尔。
那一刻,老人的内心一定感受到了一个陌生人给予他的如子女般的关爱与崇敬。
桑杰的雕刻作品有藏传佛教的梵文和藏文典籍经卷,还有各式各样的佛像、坛城、佛咒、佛塔、法轮等。他的雕版风格受四川德格印经院和青海塔尔寺印经院的影响较大。他刻的雕版,线条精细入微,刀劲有力,构图饱满,在一块不足20厘米见方的木板上,可刻四尊各式佛造像及文字,周围配置流云,日月、山水、花草,画面丰富多彩,形象逼真,尤其是佛造像,其姿态、袈裟,衣襟、飘带,缨簪明晰而充满动感。在他晚期的雕刻技艺中,坛城更为耀眼。在藏传佛教当中,坛城的表现内容很多,诸如绘画坛城、彩堆坛城、立体坛城、雕刻坛城等等。而其中雕刻立体坛城工艺最为复杂,难度大,门槛高,只有佛宗法师许可并授予资格的高水平艺人才可以做坛城雕刻,因此,掌握此项技艺的匠人极少。桑杰雕刻的立体坛城及绘画作品分布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多地,如《胜乐金刚坛城》《普光明照坛城》《千手千眼观音坛城》等作品留存在一些知名寺院。还有藏传佛教法会的双面鼓、盖伞、手持法器等多个用品。这些精致的手工艺品继承和发扬着藏传佛教的传统文化。
2007年在“中国青海热贡唐卡艺术品博览会”上,桑杰的塔雕坛城获大奖;2009年,桑杰被聘为青海热贡艺术协会委员会委员;2010年,其木雕立体坛城作品在第三届青海国际唐卡艺术与文化遗产暨热贡唐卡(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荣获三等奖,同年,桑杰获得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青海省经济委员会共同授予的“青海二级民间工艺师”荣誉称号。
三
“所谓传承,就是对技艺一丝不苟的用心,对梦想单纯不改的初心,还有,对生命至亲的怀念与爱心。”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信念,桑杰的三个儿子都继承了祖辈严授的技艺。在掌握雕版、印刷、彩绘坛城及木雕坛城等各项技艺的同时,三个儿子各有所长。三儿子拉旦主承雕版印刷术这项传统工艺,无论从描稿绘画还是雕版水平都技高一筹,如今家中承接的各种雕版及印刷经幡的活儿都由拉旦承做,活多时少不了父亲和哥哥一同协做,这也是家中生计的部分来源。二儿子更登达智是热贡艺术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出家入寺,潜心修行,安心做彩绘坛城,在当地也是小有名气。大儿子安拉扎西主攻雕刻坛城,如今已是青海同仁县热贡艺术协会会员。2014年,他获得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美术(坛城)代表性传承人。2014年12月,经黄南藏族自治州民间工艺大师评审委员会批准,被授予首届州级民间工艺大师荣誉称号。其木雕坛城技艺尤为精湛,他凭借艺术灵性和精工打磨的作品,不仅为自己争得许多荣誉,也代表当地民族文化名人到全国各地展示雕版印刷和木雕坛城的艺术美,将传统的民间文化传播得更远……
拢天地为笺 ,捻岁月为刀,一刀相握,那是几代人倾注的情感!中华民族的悠悠历史,在古籍画卷中获得了重生,雕版也走上了世界的舞台。2009年,雕版印刷技艺正式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作为荣享“活化石”之称的雕版印刷,不仅在当地深受欢迎而且在河湟大地以及许多佛教盛行的地区备受青睐,并且,得到了国家的保护。现今,桑杰家雕版印刷的客源不断,其中一部分人请购他家的精美雕版作为藏品。拉旦笑着介绍说,他们父子几人雕刻的五百多个精美佛像和经文雕版几乎都被请购走了。如何更好地将雕版印刷技艺传承下去?这也是桑杰及其儿子们目下正在努力开展的工作。可喜的是,当地政府为进一步做好热贡雕版及各种木雕艺术的抢救、传承和保护工作而给予了一定的帮扶和支持。2014年,在郭麻日村创建了集设计、生产、销售、培训、宣传、展览为一体的“热贡木雕传习中心”。桑杰父子及一些优秀的民间艺人承担起了中心培养传承人的重任。
雕版 《和睦四瑞》
为了实现“文旅融合发展,非遗技艺帮扶农民脱贫就业”的目标,让文化带动当地的产业发展,积极引导农牧民群众从事热贡艺术事业,拓宽就业渠道,实现经济增收,雕版传承人在掌握传统技艺的同时,赴外地进行考察、观摩,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让非遗技艺“在生活中弘扬,在实践中创新”。
在郭麻日那古老的村落里,桑杰一家子承父业,血脉相传,使木刻雕版印刷术这一文化香火延绵不断,父子们的古老匠心,在富有生命和灵魂的刻刀的游走中,熠熠生辉……
来源:青海日报
兼听则明 tibetcul@126.com·投稿
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敬请关注 藏文化系列公众号
藏人文化网
“来自藏地的叙述和诗章"
藏人文化网服务号
“网上西藏,心灵家园,藏文化图书及生活艺术精品"
云端藏地
“在最高处过一种生活”
关注我们
往期回顾